薛晓华
一、案例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语文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每周都在班上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让学生交流最近读到的好文章或是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并奖励读得好、说得好的学生一朵小红花。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同学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上课时积极发言。
一周一次的阅读交流课又到了,依然是小手如林。笔者发现,有不少上次刚发过言的同学,这次又高举着右手;而一直没发言的,这次依旧没举手。于是,笔者亲切地、面带微笑地进行了一番“动员”,很快,“树林”里就多了几只小手。接下来,朗读、交流都得以顺利地进行。
临近下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说说最近阅读交流的感受,许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收获和快乐。笔者还有意问了几个没有举手的同学,当叫到小雨时,她哑着嗓子说了一句:“我很难过!”笔者赶紧问了一句:“为什么?”小雨低着头没有说话,眼里已满是泪水,同桌的男孩说:“老师没有让她上去读书。”一听这话,笔者立即说了句:“对不起,老师不知道你做好了准备,下次再请你发言好吗?”小雨含着眼泪点了点头。
下课后,笔者就将这事忘了。但是几天后,当笔者读到一篇《站出来才能被看见》的文章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章讲的是导演张艺谋到河北一个偏僻小山村选演员,对前来看热闹的村民说:“你们想不想拍电影?谁想就站出来。”一连问了几遍,村民们都不敢回应。最后,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站了出来,她叫魏敏芝。两个星期后,她成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女主角。后来,这部影片荣获国际大奖,魏敏芝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几年后,她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的编导专业,近来还担任了电视剧的副导演。
掩卷沉思,笔者感到上次对小雨道歉的做法有些不妥:没有利用这件事引导学生体会竞争,使之反思自己的行为,却不恰当地向学生道歉,这就滋长了他们等待和依赖的心理。比尔·盖茨曾经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提出了11条忠告,其中有这样两条:①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②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了,但生活却仍在进行类似的区分。是啊,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了不及格分,只要想找到正确答案,学校就会给无数次机会,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样,当他们真正踏上社会后,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他们能做到从容应对吗?学生们虽然才上四年级,但笔者认为,让他们从小通过努力来树立自信,以形成一种积极的竞争意识,并乐于展示自己,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在接下来的阅读交流课上,笔者就把文章读给学生听,并讨论如下两个问题:如果魏敏芝当初没有站出来,现在她会在哪儿?魏敏芝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迪?通过讨论,大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魏敏芝当初没有勇敢地站出来,也许现在她仍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着。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魏敏芝的经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做任何事都要有自信,要去试一试,只有做了,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只要勇敢地迈出一步,也许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最后,笔者请依然没有举手的小雨发言:“小雨,你在想什么?能谈谈吗?”笔者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她犹豫了一下,站了起来,小声地说:“我在想上次薛老师您对我的那声道歉……薛老师,您没有做错什么,不应该向我道歉的。”
笔者很惊喜:“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谢谢你对老师的理解。那么,我就收回那声道歉,好吗?”小雨微笑着点了点头:“其实很多次我都作好了准备,只是上课时又没有自信,怕说得不好让同学笑话,每次下课以后我又很后悔。”
笔者赶紧说:“你的这种心理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只要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接着,笔者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不论是我们的校园还是社会,都存在着无数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像魏敏芝那样把握机会,好好表现!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掌声》吗?在课文中,同学们那充满爱与鼓励的掌声,使小英树立了自信,并改变了小英的一生。那么,我们同学在回答、交流中说得不够好,你们会笑话吗?”
“不会!”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小雨,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笔者问。
“我知道老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让所有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以后如果老师没有让我发言,我会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把掌声送给他们。”显然,小雨的回答响亮了许多。
在小雨坐下去的一刹那,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笔者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以后的阅读交流课和语文课上,笔者欣喜地看到在如林的小手中出现了小雨和几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孩子的
手……
二、思考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口头表达能力强,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知识面宽、思维敏捷的综合反映。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口齿伶俐、思路清晰、口语能力强的学生很少,许多学生都不善表达、不会表达,甚至不敢表达。即使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作文写得也很好,但一旦让他在口头上说,他却难以开口,或是愿意说却说不清楚。还有些学生在班里默默无闻,从不主动发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因素,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自信,怕答错了难堪、被取笑,这些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于启口,甚至还会产生自闭心理。即便是很有把握、很想表达,他们也不会积极争取,而是被动地等待,而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都只重视读写,口头表达的训练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相当被动,不能互动,只能听,不能讲,且相当沉闷。长此以往,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导致其不敢说、不会说、不想说。同时,还会影响他们以后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和传情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养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自2000年以来,教科书增设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很多教学杂志也先后开辟了“口语交际”专栏,促进了口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口语交际课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展开教学,学生如临其境,原有的生活经验也被激活,从而调动了参与热情。但是,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长期以来,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压力,不少学校和老师都不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虽然教科书中开设了口语交际的内容,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往往一个学期都进行不了几次;大多数老师只在口语交际课上探索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而在平常的课堂上,由于语境缺乏,再加上教学方式单一,总是那些活跃的学生在发言,而不爱发言的学生依然沉默;此外,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缺乏连续性,致使学生难以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
三、实践
除了上好口语交际课,在平常的语文课上,教师又该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想说,且有机会说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为学生的练说创造条件,效果较好: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消除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同时,注重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
2.让所有学生都体会到表达的快乐。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或者提前告之要他们回答的问题,使其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能够比较流畅、完整地表达出来,笔者再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信心就会更足,胆子也就更大了。
3.留给学生思考、完善的时间。在以往的教学中,当学生发言出错时,教师往往就会中止其发言,并马上转问其他学生,这样做不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还会使之产生依赖心理或消极情绪。而当笔者遇到这种情况时,就留给他们读书、思考和与同学交流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回答。这样,他们始终担负着纠错的责任,从而调动了思考的主动性。
4.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补充。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没有交代的情节、细节等,要求他们相互交流,以使读与说有机结合。
5.重视复述训练,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在复述文章时,只要把握了大致的情节、结构就可以了,而不一定要按原文一字不差地讲出来,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这样就大大地减轻了学生说的负担。
6.和写作结合起来。可以是先说后写,以说促写;也可以是写了再说,以写带说;还可以是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甚至全班共同交流。
7.在评价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引导未发言的学生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评议,评析别人说话的长处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从而进一步给予修正和补充,努力使说话更趋完整、贴切。
8.结合语文活动,进行演说训练。结合学生喜欢的一些活动,比如续编故事、表演课本剧、小小辩论会、做小导游等,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在游戏、表演中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从而发展口语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应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外,还要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以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平常和他人多交流,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心,提高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