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公开课的问题与对策

2009-11-04 08:04丁仕武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公开课问题与对策新课改

丁仕武

【摘 要】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新课改下的公开课的宗旨是推广经验、问题探讨、思想交流与整体提升,由此可见公开课对于中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对课改精神的错误理解或者出于功利目的等原因,在现实操作中公开课出现了不少问题,使得其初衷扭曲,甚至因此而误导教师。本文拟就新课改下公开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公开课 新课改 问题与对策

中学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师资力量的建设,而公开课对于教师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师通过观摩名师的示范课能够较快领略到教学艺术的真谛,通过汇报课后同行的评议较早地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改进,通过评议他人的公开课与同行之间的思想交流及时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总而言之,通过公开课可以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在新课改的潮流之下,公开课除了要承担起青老教师沟通的桥梁重任外,还必须承担起检验各种新课改理念的责任。要想这两个目的落到实处,公开课就要做到三个必须,即:课堂必须真实、探讨必须真诚和总结必须到位。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由于对新课改精神的错误理解或者出于功利目的等因素,很多时候,公开课的主旨与精神已被严重异化,以致其价值受到怀疑。

笔者认为,公开课本身的价值是不容否定的,但事实上公开课的确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对策应该可以解决,不可因噎废食。

本文将循此思路展开初步分析,为便于论证,此处所指的公开课系指区县级以下公开课。由于本人是历史教师,故凡举例皆本自历史学科。

一、中学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1.作秀多于授课,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业务水平。公开课适度作秀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公开课不是常态课,而是立足于常态课的基础上超越自我的一种努力。在新课改潮流下,公开课的设计往往会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这种做秀就具有了前瞻性的特点,是教学改革的尝试。

但问题是目前的公开课作秀过度,已不再是个人教学能力的展示。首先是准备时间过长,平时备课难得超出一天,但公开课的准备罕有少于一个星期的;其次是锤炼过多,正式上公开课之前已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演习;再次,公开课设计往往集众人之智慧,个人的教学设计甚至被全盘替换。这些做法的确能使公开课显得很出彩,很完美,但是失去了真实的公开课还有多少价值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过于求新求异,脱离学情,华而不实。新课改意味着新的教学理念,这一点已成中学教师的共识,但什么是科学的新理念眼下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形下,公开课有了无限的探索空间,但也容易变得光怪陆离。有的教师以为新理念即是新科技,于是历史公开课中使用了制作极为精美的课件,教师却成了放映员;有的教师以为新理念即是新材料与新情境的运用,于是在历史公开课中出现了大量的图片,教师却成了解说员;有的教师以为新理念即是让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于是公开课整堂都是分组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教师却成了一个联络员。上述的种种课型观感上很活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但一堂课下来,要问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学任务有没有很好地完成,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3.评课中一言堂,难以做到各抒己见,使研讨不能深入,最后流于形式。无论是校级还是区级公开课,参加者中总是青老教师兼备。国人向来敬老,故而资历较老水平较高的教师在评课中颇具权威性。这些教师的发言的确能够保证评课的质量,但也带来严重的弊端,那就是一旦他们发了言,青年教师将难以真正参与。在通常的评课过程中,主持者出于对老教师的礼敬,总是先请他们发言,出于对老教师的尊敬,青年教师虽然有不同的想法也不好提出,在这种一锤定音的评课机制下,所谓深入研讨无异痴人说梦。

4.评课的准备工作缺乏科学分工,每个人都面面俱到但又浅尝辄止,缺乏针对性。要想细致准确全面地评价一堂公开课是很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课堂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的展开(教师提问的频率与学生主动回答甚至质疑的次数)、学生听课的状态(完全投入、部分投入及不投入的学生比例)、教学内容的诠释、过渡及拓展的状况等等。让每个人都收集所有的信息,其结果只能是每个人都很全面,但每个人都难以细致。这就会导致评课时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教师发言后年轻教师将无话可说,即便是说了也只能千篇一律;二是每个问题都只是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5.结果缺乏有效评估,不利于调动开课与评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区级公开课对于开课教师与评课教师都是难得的机会,尤其是公开课,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整个教学生涯中也未必有几回,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

笔者认为,有质量的一次公开课评议应该包括三个环节:认真听课、认真评课及认真总结。现在看来第一个环节因为缺乏有效分工已经做不到准确细致,第二个环节又没有充分展开而很难说有多少真知灼见,至于第三个环节则往往被忽视了,而恰恰是第三个环节是把研讨成果物质化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没有了第三个环节,公开课的效果充其量只能是当时热闹,过后忘掉。

二、公开课有效化的对策

1.倡导公开课常态化。公开课应该是常态课基础上的提高,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常态课的状况,即公开课应该常态化。要实现公开课常态化,只靠主持者的倡议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首先,留给开课者的准备时间不要太长,最少三天,至多也不应超过一个礼拜。其次,评课时不宜过多强调结构的完整与流程的规范,借以淡化开课者的锤炼意识,应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立意及学生课堂的投入与知识生成等方面。第三,听课后适当对学生做问卷调查或进行座谈,借以了解教师平时的教学状况。第四,调阅教师平时的备课笔记或课堂实录与公开课进行对比。

2.公开课应针对学情,避免华而不实。新课改的大潮下,教师在公开课上做些尝试是值得鼓励的。当前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适当运用于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但在运用过程中不可生搬硬套,应该根据本校学情适当改造。

要避免公开课脱离学情,在评课环节就要强调两个基本准则,第一是要强调教师主导地位不动摇。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绝对不可以放任自流。第二是要强调教学效果,即知识与能力必须落实到位,如果这个方面没有到位,那么所谓过程与方法只会是绣花枕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3.评课前适当分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发言时以小组为单位;评课中着力营造民主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

听课前公开课的组织者可以让听课教师分成若干组,每组设一小组长,划定每组侧重的评课环节,比如有的小组重点听评教学环节的过渡,有的小组侧重在课堂的时间分配,有的小组侧重在教材、板书、课件之间的配合,有的小组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这里要说明的是划定任务后每个教师侧重这些项目,其它方面也可关注。评课时最好每位教师人手一份课堂分析表(按课改精神制定)。

评议课时,每小组先分别讨论,由组长总结成文,然后组长可指定本组发言人选。这样做首先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评课中来;其次是组长一般由老教师担任可以保证分组评议的质量;第三,由组长指定本组发言人选,老教师总不好意思每次自己出面,这样青年教师就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4.评课结果应有书面总结,将公开课探讨成果物质化。每个小组讨论后均应由组长拟写成文,最后的讨论成果则由会议的主持者指定专人撰写,总结可以放在网上,也可以在协调工作进行时由开课学校负责打印出来,当场分发。

5.组织其他形式的公开课评议。前文说过,区级公开课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但是限于时间与精力,这样的机会很少,满足不了教师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多种形式的公开课评议。比如,可以考虑要求教师每个学期上交一份课堂实录(笔录、录音或录像),发到网上接受区内教师评议,也可以将一些教学名家的课堂实录放到网上组织教师评议。

如果公开课能够避免种种弊端,不再是“不结果实的花”,那么对于中学教师的成长来说将是一座开发不尽的宝藏,诚愿每一位中学教师都能从公开课中受益!

猜你喜欢
公开课问题与对策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