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三法

2009-11-04 08:04黄春远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本剧调动教学法

黄春远

近年语文教学改革呼声日高,但因其内容繁难、复杂,而难以奏效。传统的“师讲生记”课堂教学己不适应新时期语文的教学要求,它极大地束缚和压制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因而必须探索出新的能适合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健康发展、适应语文教学在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设计与形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时期教学设计探究的根本宗旨。故教师时时应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索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设计中主要对如下几种形式进行摸索探究,在这里愿与大家商榷。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最主要的好处就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那么,什么是问题教学?在这里我先举一个简单的“问题设计”的例子说开去。

我刚接一个年级或一个新班级的语文课时,习惯借题发挥:首先是板书“语文”,接着叫一位学生读“语文”。多年来,经常发现大部分学生把它读成“yú wén”或“yí wén”,这大概是受我们客家方言影响。由此,我就“小题大做”:“同学们读了这么多年书,连读本封面上的‘语文也读不对,可见平时学习是不够认真的,甚至是马虎的……”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起来。紧接着,我问:什么叫语文?常常又是没人答上。课堂气氛开始有点紧张,学生们面面相觑……在提问无人回答的情况下,只好由我来明确:语文的内涵包括字、词、句、篇以及与之相关的听、说、读、写等。这时气氛开始缓和,我进而鼓励大家讨论。有人好像受启发而豁然开朗起来,我又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启发:学语文,到底学什么呢?有学生举手回答了:学字、词、句、篇。又问:学了用在哪些方面?又有人站起来说:用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就这样,通过集中注意力——气氛紧张——气氛缓和——豁然开朗——气氛活跃等几个阶段,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

这样采取提问、讨论、发言、归纳明确等形式的问题教学法,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更是大有裨益。在一篇课文阅读分析前,根据教学大纲的重、难点,精编出5到10道问题(也可以由学生阅读后提出若干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分析、归纳的“问题教学法”,远比单纯教师的讲授教法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

过去,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是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代替学生的阅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其结果常常使学生丧失了自主阅读、探索、分析、思考的能力。而问题教学法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他们自己的审美情感。

例如,教鲁迅《社戏》中月夜驾船去赵庄看戏的见闻感受一段文字时,课文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着笔,描绘了一幅春夜出航图,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分析怎样理解“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时,学生们兴致很高,认真思考问题,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有的说:“因为是起伏的,船又在动,所以是踊跃的。”有的说:“因为是夜晚看山,所以说是铁的。”有的说:“山向船尾跑去,跟我坐车一样,车外的树向车后跑去,表现了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由于该段文字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让学生发表看法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远比教师用讲授法把答案搬出来要强万倍。而且问题教学法不仅教会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他们的情感因素,使他们很自然地产生愉悦的情感,达到审美的目的,自然而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竞赛式教学法

竞赛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功效。语文教学内容因为理论性、知识性的特点,本来就比较平淡,特别是中学生贪玩、好动而又好强的本性还重,而知识的难度、广度突增,这都将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语文课如果再照本宣科自然会让学生更觉无味。因此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我认为,我们教师要先转变思想观念:变“课堂”为“学堂”。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学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从语文学科这一工具性特点来说,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与学会“开车”和“游泳”有些类似,即不必让教者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而主要靠学者自己在不断实践中掌握,在竞争中学习。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实施大胆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竞争能力很有必要,于是推出了竞赛式教学活动,开展了诸如“谜语大厦”“步步为赢”“本周我来当擂主”等竞赛活动。

例如,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他们刚开始接触,学习起来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言文字的疏通和朗读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句的意思。一般可以由教师范读,接着由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分组竞赛,先让学生利用课前认真预习、自学,然后让各组代表在上课时向全班学生试译和朗读,再由其他学生评议,教师点评,决出胜负小组。如果是初二、初三学生,则可以让学生在开讲新课前自己利用工具书找准重、难点,理解文言文的重点词句,在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成员就这篇文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限定问题数量(一般3~5题),各小组轮番回答,这样就可以调动全班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课文,人人为本小组荣誉而战。这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担当“导演”和“场外指导”的角色,只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点拨一下,从而让学生在竞争中养成自学能力,进而掌握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课本剧编演教学法

课本剧编演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点拨下把富有特色的课文编成课堂戏剧进行表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课本原来单纯的听觉形象与戏剧的视觉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形象性。

在语文教学改革漫漫长路的摸索中,我考虑到初中学生模仿性强、好动性大的特点,把电视媒体中的“梦想剧场”搬进了课堂。我在讲授《石壕吏》《扁鹊见蔡桓公》《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人物形象典型突出的文章时,让学生认真揣摩人物个性和形象,模仿不同身份人物的特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因为觉得新鲜有趣,参与性强,认真做好准备,演得颇为惟妙惟肖。

课本剧表演,看似“玩”,其实要演得逼真亦非易事。学生必须深入揣摩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以及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文章语言特色,才能演得生动形象,而这一揣摩思考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的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把文章教学重难点融入自己语文活动的过程。因此,一个成功的课本剧,其实就是对课文知识点的最好巩固和学习,演者吃透了课文,观者以形象的视觉窗口掌握、理解了课文。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个重点段落作者为什么详写,为何最能感动人?怎样才能把父亲坚持自己去买橘而不是让儿子去买的“爱子情深”体现出来,又怎样体会父亲艰难动作中透出的“爱子”的真挚之情?这向来是教学的难点,又是教师很难用话语来向尚且是孩子的学生解释得明白的。于是,我特意选取一位身材较肥胖、成绩优秀又较忠厚的学生扮演“父亲”,在讲台侧放一张桌子作“月台”,让他艰难的爬“月台”,并要求把一连串“父亲”的动作表演出来,另一位学生则扮“我”的神态、动作,台下一位学生配音。结果非常成功,这位扮演“父亲”的学生的表演逼真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这样,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学生也加深了对“父亲越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越觉得踏实”这一课文的重点的理解,对作者这一“平凡一笔”的描绘深意豁然开朗。

把语文知识贯穿于活动中,学生顿觉焕然一新,学起来更有劲,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正如学生说的:“语文课成了活动课、戏剧课。”这样,学生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不但乐学而且会学、主动地学,教学效果无疑得到了大大提高。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课本剧调动教学法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