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永松
近期股市和楼市异常火爆,来自官方的各种数据似乎也表明,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衰退的阴影,呈现出缓慢复苏的迹象。但是,在经济结构还没有调整,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还没有找到之前,这些好“兆头”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中国可能一不小心又掉进了资产价格快速膨胀的新泡沫时代。“产业还没升级,就转移了;国家还没富裕,就老龄化了”,此话虽是坊间流行的一句黑色幽默,但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老百姓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在新一轮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国内资产价格节节攀升,引发了人们对过分地投机资产会挤出实体经济的忧虑。人们怀疑,如果只是获得了表面上好看的宏观数字,不能激发民间资本开办实业、开发新产品、创新技术、开拓市场的热情,只是留下了大量被闲置、空置的住宅和写字楼,产业发展不能获得转型升级的资金和人才支持,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这样的“复苏”有多大意义?
而乐观人士则认为适度泡沫也不一定是坏事,政府可以利用新泡沫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财务困境,至少可以在短期内修复难看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信心的恢复,以等待全球经济真正转暖。
到底资产泡沫化是中国经济体内在矛盾的表象还是一个政策工具?我们不得而知。但资产价格持续膨胀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号:实体经济依然低迷。此外,还有迹象表明,目前的竞争环境变差了,市场运行机制缺乏效率,企业家投资实业的热情大大减退。中国经济似乎遇到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令宏观调控政策“左右为难”。
危机后,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大和外部需求结构的变化,被高速增长掩盖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无论是经济刺激计划、产业振兴规划,还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到了执行层面,往往与决策者的初衷相去甚远。那些与体制纠结在一起的历史沉疴,卡在了经济高速运转的齿轮中,越积越深。
为什么会有“天花板”?社会演变和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告诉我们,经济变革总是和政治体制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进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遇到阻碍而徘徊不前,出现资源错配、部门效率低下以及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一个社会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不建立相互制衡的权利结构和激励约束并举的治理机制,国有企业最终很难走出低效率的泥潭。
不过,“天花板”也不是坚冰一块。历史的潮流不能逆转,向全球开放的市场经济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自下而上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在一些改制较早、竞争较完全的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一些企业(如中联重科)突破体制桎梏,在市场中探索出了一条超越企业战略边界的发展之路。这说明,当市场力量和竞争压力集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能催生从量到质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