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巴赫第四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艺术特征

2009-11-04 02:33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协奏曲巴赫主题

刘 媛

摘要:巴赫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首,是其六首协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全曲共有三个乐章,音乐素材简洁统一富有逻辑性,丰满厚重的音乐织体,使之华丽而丰满,运用大量对位法、赋格手法,并且将多种创作方法交融一起,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

关键词:巴赫;协奏曲;赋格曲;主题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1685年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由于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至巴洛克音乐发展于顶峰。

一、巴赫的音乐作品

巴赫的创作涉及除歌剧以外的当时所有的音乐作裁。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其中以声乐作品最多,三百首宗教大合唱、二十首世俗大合唱、三部受难曲(取材于《圣经》),以及清唱剧(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弥撒曲(这是一种天主教里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会曲。)其中以《b小 调弥撒曲》最著名、众赞歌(一种教会众人合唱的赞美诗,为混声四部合唱曲。十六世纪以后,被改偏为器乐曲或清唱剧。)等。晚年著有《赋格的艺术》一书。

器乐作品有管风琴音乐、 古钢琴音乐、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 以及钢琴协奏曲、由乐队伴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长笛奏鸣曲等。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协奏曲一共6首,这6首著名的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6首协奏曲,大约在3-4年内写成,其中第二、第四、第五号遵守的是合奏协奏曲的形式,其它3首则有所区别。在巴赫时代,巴赫所遵循的创作形态,是艺术与技术两者的合成体。在他的作品中,并不表现主观意志,歌颂的是神的荣光,从形式上考虑的是当时宫廷中社交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式下,自由地展开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超人的技能。

二、音乐结构特点分析

巴赫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为G大调,共有三个乐章,独奏乐器组是一把小提琴和二支长笛,但小提琴声部在这里有精巧广阔的发展,占有突出地位,长笛好像只起一种“伴奏”乐器的作用,因此又类似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快板,回旋曲式,3/8拍子,G大调。音乐开始是小提琴奏出经过乐句,之后是由两支长笛奏出轻盈优美,且具民间舞曲风格的主题。并与前面乐句想呼应,并很快有属D大调,滑向e小调,整个主题音调在笛声中清澈的流淌,舞曲性质的节奏给音乐增添了动感和流动性。音乐主题第二次扩展再现时转到e小调,第三次反复再现出现时移到C大调,作曲家运用主题音调的多次转调手法,经过不同调性变化和展开,最后又回到G大调上结束全曲,大大的丰富了音乐的内容。里面的回旋曲的两个插部,都是由小提琴独奏担任。第一插部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构成,带有较强的技巧性。第二插部转入a小调,小提琴透彻的音调,由三十二分音符构成上下流动起伏的旋律进行,有辉煌的华彩效果。

第一乐章的特点是虽然采取协奏曲的样式,但有缺少协奏曲那种鲜明的乐章和分段,各独奏段的音乐常常逐步形成全奏。另一个特点是主题的音型都是从最开始的那一段主体乐思和两段经过句主题材料中衍生出来的。整个乐章清澈、典雅,田园风韵浓郁。

第二乐章:行板,3/4 拍子,e小调。整个乐章音乐抒情、幽雅,旋律流畅、富于诗意与幻想色彩,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章结构短小,富有田园诗的情趣,并带有间奏曲的性质。主题由独奏乐器小提琴和两支长笛以卡农手法轮奏,构成“回声”效果,如此基本惯穿全曲,像是在远处的田野间传来如歌的旋律与回响,使乐曲的抒情性得以发挥又表达田园般的情调和意境。

这是一乐章沉寂在一种沉思冥想之中,巴赫在这里是一种明确的乐章对比。音乐在缓缓的沉思中渐渐前行,深沉的抒情之中似乎在诉说着心中的思绪。

第三乐章:急板,2/2拍子,G大调。这个乐章是主声部自由发展的赋格曲,整个乐章的发展宽广舒展。呈示部主题性格刚毅、跳跃而有力,音乐的发展很宽广。首先由中音提琴奏出主题音乐,小提琴穿插其中,以其流动的音符,并呈现具有技巧性的独奏乐段,使乐曲更加辉煌、活跃。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个主题陆续在各声部移调出现,独奏小提琴以富有技巧性和华彩性的旋律惯穿始终。赋格曲的再现部比呈示部有较多的紧缩。它有着刚毅的性格又显得富有活力,音调近似第一乐章主题,虽然它处于对题的位置,但它的旋律进行华丽而色彩丰富,因而显得非常突出,最后低音弦乐器和古钢琴奏出主题,两支长笛应奏着答题,最后以强而有力的热烈气氛结束全曲。

整体音乐体现出巴赫的音乐创作特点:绵延不断的乐段音乐的对不,突出了色彩的变化;音乐素材的简捷与统一富有逻辑性;丰满厚重的音乐织体,使之华丽而丰满;运用大量对位法、赋格手法,并且高超地融会贯通在一起加以运用等等。

三、音响资料细说巴赫音乐特征

现有收藏的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音响资料是五个不同年代和版本的唱片:

1、西班牙大提琴家Pablo Casals指挥,节日乐团演奏,Sony公司发行(1964年);2、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DG出品的廉价双张,(1965年);3、卡尔·里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演奏,DG.Arvhiv出品的由LP转制的版本,(1968年); 4、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音乐协奏团演奏,Teldec出品,(1981年);5、特雷沃·平诺克指挥,英国协奏团演奏,DG.Archiv出品的三张套(1982年)。

五个版本相比较而言,卡尔·里希特的录音被认为是最为接近巴赫精神实质的演绎。里希特凭借其对巴赫多年的研究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呈献给我们一个栩栩如生的巴赫,特别是对第四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演绎方式最接近于巴洛克的精神。音乐平衡、协调,很少大起大落,普通竖笛的声音与乐队和谐共处,小提琴也神采奕奕,尤其是第一乐章中那两段考验小提琴的演奏,轻松自如、引人入胜。第二乐章的冥思遐想与深沉的思绪也被刻画得细腻而感人,恰到好处。末乐章的赋格在复杂的局面中有条不紊地进行,丝毫不乱,每个线条都按照自己的路径前进、交融应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该版本录音效果称得上完美,没能达到动态与逼真的效果。

哈农库特和特雷沃·平诺克,在80年代运用小的乐队编制,独奏小提琴与小提琴组的声音都很纤细、柔弱,像是妩媚的少女,淹没在了低音乐器和竖笛的声音里,难以寻觅。回声笛的声音有一些味道,此版对回声笛的运用得到了很好的尝试,特别是以小编制乐队演奏勃兰登堡的探索,我后来的录音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平诺克录制的的勃兰登堡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运用仿古乐器演奏,充满古乐气息。乐队的配合较哈农库特的好很多,回声笛明显得到了改进,声音更加动听,与乐队融合得更和谐,整体演绎和录音都比较平衡和协调。在仿古乐器上根据巴赫时代的技术来演奏,使小提琴的声音比较真切、动人。慢乐章表现也很到位,只是声音略显单薄,不过那种淡定和幽思表现准确。末乐章的赋格相当成功,乐曲被控制得有条不紊,表情从容而镇定。虽然是急板,可是并未让人感到紧迫,而是在平衡有序的推进之中实现了形式美。其不足之处在于,仍没有完全解决弦乐器的质感问题,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透明度似乎还不够,而且乐队组曲中合奏时管乐器的声音好像不是很自然。

传奇西班牙大提琴家Pablo Casals(1876-1973)指挥Marlboro节日乐团录制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毫无疑问是这套作品的最佳演绎之一,我们还可以在CD上听到88岁的Casals指挥排练的录音。

总之,巴赫的音乐创作是一条体现信仰的道路,这也是辨别其音乐风格的准则。在巴赫的音乐中,诗的文学性与音乐语言的结合,尤如一幅幅图象,蕴含着节奏、形象、和声、旋律、装饰音等等,装点着音乐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冯伯阳主编.《音乐作品欣赏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12。

[2]顾桐芳、陈小兵、郑世连主编.《交响音乐赏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3]《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8。

猜你喜欢
协奏曲巴赫主题
春日协奏曲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