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当年《暗算》要在电视剧频道播出了,宣传人员还根本不知道该说它是哪个类型。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你走过了这条路,走得不错,就会有人帮你去总结,去下定义,做概念。
2005年非著名演员柳云龙主演并导演的电视剧《暗算》一炮而红,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也只是在各个地方台播出,但《暗算》捧红了柳云龙、陈数和王宝强等当时并没有太大名气的一批演员,开创中国电视剧领域第三次“谍战热”,还捧红了此前“躲在深闺人不知”的作家麦家,40多家影视公司抢着想要他新出的小说《风声》的版权。
谍战片为什么这么火?因为这个领域对人们来说始终像个传说一样的神秘和好奇,而最近《风声》的火爆又将这波谍战热从荧屏转移到了银幕。《暗算》之前,柳云龙从没有当过导演,现在他又在拍摄谍战电影《东风雨》,他要将谍战题材进行到底吗?
观众久违了的“信仰”
《新民周刊》:2005年的《暗算》是你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当时国内电视剧市场上流行的还是帝王将相、神仙鬼怪和大宅门之类的影视剧,你为什么一出手就选择这个新题材呢?
柳云龙:拍《暗算》时不是因为题材,而是人物命运让我选择了它。而且我喜欢陌生感的东西,物以稀为贵,我反感重复,最时尚的元素即使非常好看,穿的人一多,我也坚决不会去“撞衫”的。当时中国电视剧还没有谍战这个剧种,我们刚开始发行《暗算》时,就临时用了“特情”,后来有媒体又冠以了“反特”,我不认为在谍战剧目上我第一个吃了螃蟹,但的确是早吃的几个人之一,好像吃的动静也比其他几位要大一些。
《新民周刊》:你之前一直在电视剧当男一号男二号,怎么这部戏亲自上阵执导了?
柳云龙:《暗算》的筹备期很长,在寻找导演的过程中,我其实已经形成了自己关于这部戏的拍摄思想和制作理念,在和一个又一个导演的沟通中,我发现往往我们的想法大相径庭,比如曾有一名导演就想请一位女演员反串阿炳。制片人杨健一直在鼓动我做导演,我始终没有下决心的原因,是觉得我一边演戏一边导戏,恐怕分身无术,而我又是个追求尽善尽美的人,不想留有太多缺憾。在屡次和各位导演的接触之后,在四川看景的时候,麦家突然说了一句,你为什么自己不导?四川台的几个投资方也颇有同感,我从此心里那种做导演的想法慢慢明晰了。
《新民周刊》:你对于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想法是怎样的呢?留下哪些?增加了哪些?
柳云龙:小说里保留下来的是人物的死法,传奇和职业。电视剧最大的改变是赋予了故事“信仰”的主题,对人物也重新进行了定位,具备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精神。比如安在天和钱之江,以及他们的父子关系都是之前小说中没有的;黄依依的性格,也由一个荡妇改为一个“有缺点但爱情至上的女人”,她最终成了701的一棵树。
《新民周刊》:现在人们说起这股谍战风,就会提到《暗算》。但任何一种新类型的影视作品在国内市场要闯出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电视台这个购片方很保守,投资人往往也很保守,《暗算》走过怎样的路呢?
柳云龙:有些不敢回首。就题材本身,原则上是不允许拍摄的。我们最初报剧本是四川省国安厅通过的,但拍到尾声的时候,杨健突然接到国家安全部的电话,说之前拿到的省厅文件不作数,必须将剧本报部里审查,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剧都拍完了,才开始审剧本。国家安全部有影视审查委员会,成员都是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岁数都大了,我们就将剧本重新打印成册,字号换成了大的。一个月后召开剧本研讨会,其实《暗算》已经开始做后期了。一个好心的老同志对杨健说,你这个剧做得再好都没有用,是“根子”上就不能拍的。杨健提出了一个请求,“看在我们已经投资一千多万的份上,能否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完成全部的制作,到时你们再做决定”。《暗算》后来历经坎坷,最终由军方和国安部联合审查通过,真的是仰仗于成片将老同志们都感动了,他们看到安在天在黄浦江畔对记者说了一番有关职业的感言,有的老人流下了热泪。
《新民周刊》:这部电视剧对当时的电视剧行业,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
柳云龙:开辟了一个新的类型剧种;还提出了一个观众久违的概念,信仰。就像《国际歌》,有些日子没人唱了,《暗算》之后人们又重新熟悉了它的旋律。
《新民周刊》:《暗算》获得了好评,它在市场上的收益回报如何?
柳云龙:我们在《暗算》上赚钱了,但最赚的是电视台,当年它的重播率名列全国第一。公司赚得也不算少,除了各大电视台的播出款,《暗算》的音像发行非常好,我们还拿了当年的音像金奖;海外的录像带DVD发行和网络的回报源源不断,至今每月从日本那边都还有收账。《暗算》目前到了二轮发行阶段,各个电视台都在考虑续约和二次购买,央视在国庆期间就播出了《暗算》,在谈及价格的时候,对方没有还价,也没有让我们做任何修改。
继续谍战,只为致敬
《新民周刊》:你正在拍摄谍战电影《东风雨》,还吸引了上海文广集团投了70%的资金。你没有拍过电影,而且文广当时在非动画领域的电影投资上非常罕见,你怎么说服他们投资呢?
柳云龙:我们合作《东风雨》是一拍即合。他们是极富有开拓精神和超前意识的单位,胆子大,眼光放得高,视野也远。文广集团总裁助理和我闲聊过,让我不必“遍地开花”,要术业有专攻,“誓将谍战进行到底”,只要将谍战剧种做到最好,就是成功。电影和电视虽然是两种艺术形式,但基本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做电影,更要注重宣传推广,我没有拍过电影,但杨健已经做过好几部电影的制片人了,而且此次发行方是中影集团。
《新民周刊》:你对谍战片非常有感情?
柳云龙:应该说我对谍战片是越来越有感情。《暗算》之后,我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这个职业的人,听他们的经历,使得我对这个职业更加肃然起敬。我再拍谍战剧,是向隐蔽战线的英雄致敬!
《新民周刊》:你的这部电影启动得很早,2008年6月上海电影节时就开过发布会,但现在同题材的《风声》和《秋喜》等谍战片率先公映了,可能到你公映时人们已经看厌了这种题材。
柳云龙:口碑跟时间的早晚没有关系,它是作品本身的东西,是品质。《暗算》之后,谍战片层出不穷,有厌倦的吗?《潜伏》一出现又给谍战题材“火上浇油”了,关键是作品本身的口碑要好。世界电影发展至今日,几个类型始终存在着,以前有《德黑兰1943》,现在有《黑皮书》,都很好看。
《新民周刊》:提到谍战片,人们就说《暗算》,这样的局面一直到2009年初被《潜伏》打破。你看过龙一的原著小说,和姜伟导演的电视剧吗?
柳云龙:看过小说和部分电视剧。小说的文学价值很高,最突出的就是人物关系的设定,太富有戏剧性了,给后来创作打开了一个广泛的遐想空间。姜伟改编得也很好,能将一个中篇小说改成长达30集的电视剧,加入了太多的情节。而且他将一些现代职场的元素糅入到剧作中,很吸引观众,是一大成功。
《新民周刊》:很多人说,作家麦家的红火得益于改编的影视剧。你怎么看?
柳云龙:他在创作小说时,并没有将《暗算》归于“谍战小说”一类,出版商也冠以了“特情小说”的名词,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还没有“谍战小说”的概念,当年《暗算》要在电视剧频道播出了,宣传人员还根本不知道该说它是哪个类型。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你走过了这条路,走得不错,就会有人帮你去总结,去下定义,做概念。麦家小说的最大特色,在我看来就是他的异军突起,不按常规出牌,无论是故事走向还是人物命运,比如他笔下人物的死法,是最吸引我的东西。
《新民周刊》:所有人都去抢他的谍战小说版权,是否也是一种题材匮乏的悲哀呢?
柳云龙:我没有去抢过。他的小说已经有了自身的类型化和脸谱化,而且改编难度都比较大。中国文坛藏龙卧虎,去年起点网做过一次谍战小说征文,我和杨健都是评委,其中一些作品让我们看后咋舌,写得太精彩了。所以人们要善于去发现。
《新民周刊》:为什么中国老百姓这么喜欢这种题材呢?
柳云龙:公安戏限制了之后,谍战片的元素使得该类型的故事刺激了观众的兴趣。
《新民周刊》:《暗算》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太多重拍旧剧的谍战片,你怎么看待这些跟风者呢?
柳云龙:良莠不齐。我想,观众要看的是一部好作品,而不是一部必须是哪个类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