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足
2009年3月底,浙江的三门核电机组将浇注第一罐混凝土。这台机组,将是世界上首台AP1000核电机组。此前,美国西屋公司的核电三代技术AP1000不曾在其他任何国家有过成功经验。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回答“这项源于美国西屋公司的最先进的核电技术为什么在美国没有被最先采用,反而被中国抢了先”时,说:“这主要是一个体制问题。美国的核电项目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市议会上面有州议会,还要加上核管会的严格审查,不便有业界技术和安全审查,还有民意的参与。美国要兴建核电站,需要经过漫长的专业审查和公众参与周期”,而我们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与美国复杂的政策和执行程序截然相对”。
在这个问题上,董事长先生不无炫耀之意。但我在读解这些信息以后,倒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体制对决策的影响,其中的差鼻不仅仅是程序的简繁、周期的长短和行动的快慢,而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精神。
核电是高科技项目,也是高风险项目。AP1000是美国西屋公司刚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美国人为什么不最先采用,而让中国抢先,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英、法、俄、德、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比我们雄厚,核电发展比我们早,需求也比我们迫切,为什么不去抢这碗“头水”,同样值得我们考虑。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在任何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商业运行的新核电技术,不管其发展前景怎么好,安全问题是绝对不能不考虑的。我想,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所以不急于抢先,更多的就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对于我们在抢先投入这个新核电项目的抢先行为,实话说,我很有些忧虑。办事讲效率是需要的,在很多事情上,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有时也是可行的,但在对待核电新技术应用这件事上,我认为还是小心谨慎甚至“保守”一点为好,不必“只争朝夕”。因为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惨剧留给人的记忆,恐怕没人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