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地学宗师葛利普和他的藏书票

2009-11-03 06:02
收藏·拍卖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古生物学会徽

国 槐

葛利普将他的后半生都贡献给了中国,为中国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石。中国最早一批地层古生物学者大都出自葛利普的门下。李四光曾高度评价葛利普:“我国地质,初具雏形,提之携之,赖公有成。”

葛利普又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人和会徽设计者之一,他将中国地质学会会徽稍加改动,巧妙地将自己的中文姓氏“葛”置于其中,运用到自己的藏书票中,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地质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

1921年8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北京房山周口店考察时,发现了“北京猿人”遗址。后来,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给了它一个简洁的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1946),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在美国地质学界颇负盛名,来华前已是蜚声国际的著名古生物学家。葛利普187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塞达堡,11岁丧父,家境贫苦。少年时当过钉书店学徒,后在波士顿自然历史学会矿物采集部任助理员和该学会博物馆科普报告员。1890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特别旁听生,1891年转为半工半读的地质系正式生。1896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古生物学助教。1898、1900年获哈佛大学理学硕士、博士学位。1901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10年曾考察欧洲各国地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反德气氛浓厚,甚至在科学研究中也禁止使用德文论据,由于葛利普的亲德情感,他被哥伦比亚大学解聘并结束了与犹太裔妻子的婚姻。1920年,年届50的葛利普受丁文江先生聘请来到中国,担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3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葛利普授课十分敬业、富有激情,极有感染力,据当年学生回忆道“葛利普先生胸藏万卷,每发表议论,必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得意处且眉飞色舞,声音如擂鼓,此时学生子而不为此老引入胜境者,未之有也。”葛利普对每一位听他讲课的中国学生都抱有深切的期望,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地质英才。1925年,葛利普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学生王宠佑捐资600元作为基金,设立了金质“葛利普奖章”,以奖励“对中国地质学或古生物学有重要研究或与地质学会全体有特大之贡献者”,这是1949年以前中国地质学界最高的奖项。1926年该奖章首次颁给了葛利普本人。李四光、步达生、丁文江、德日进、翁文灏、杨钟健、章鸿钊等先后获得该奖章。

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葛利普留在了北平,一面在北大讲授古生物学和地层学,一面继续著书立说。对这位腿有残疾的老人,同事和弟子们都很不放心。1935年1月,翁文灏在致胡适的信中提到:“又有一事待商者:Grabau(葛利普)身体不强,又仇日心极甚。弟欲维持北大地质系,故未请共来京。但照目前情形,此老恐不久于世。彼究为美国人,并无为我们以身殉北平之义务。北大能否电请孙云铸速归,而允葛赴京,乞以见示。”可见,翁文灏欲请北大安排孙云铸接替葛利普授课,将老迈多病的葛利普接到南京,但不知何故此事未果。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孤身一人身陷北平的葛利普对日本侵华表现出强烈的愤慨,他总对人讲要给他的老同学罗斯福总统写信,如果美国再不对日宣战,他就要和罗斯福绝交。葛利普拒绝与侵略者合作,再也没有踏进日伪政权下的北大。他一直努力保护着地质调查所所属地质矿产陈列馆与新生代研究室,甚至以残疾之躯,孤身一人抵抗日伪当局的进驻。他摇着轮椅来到地质矿产陈列馆大门前,手举美国国旗,阻拦日本人的进入。面对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日本人竟无法下手,只好撤走了。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葛利普被侵华日军送进集中营,和中国人民一道经受了巨大的苦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恢复自由。但3年多的集中营生活摧残了他的健康,1946年3月20日葛利普在北平去世,距他获得自由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葛利普去世后,中国地质学会、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央地质调查所在重庆北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有一百多人到场,俞建章代表李四光主祭。祭词中道:“葛先生学识渊博,著作宏富,在来华以前,即已名满世界,来华之后,对于中国尤具深厚之同情,早以终老斯土自许……盖先生虽生长美国,而视中国为故乡,视友生如家人,形貌虽殊,精神实与我人相融合。”追悼会上李春昱在述及葛利普逝世情形时,潸然泪下,悲不自胜,与会者亦莫不动容。为纪念他对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在他的住所丰盛胡同3号西厢房东面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葛利普的画像,那是他的好友瑞典著名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在1930年葛氏60岁时为他画的,他一直十分珍爱这幅画像,将它挂在书房里。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丰盛胡同3号建楼,葛利普先生纪念碑被移到兵马司9号,该碑毁于“文革”初期,残碑前几年被中国地质博物馆发现并清理收藏。现在,残碑上仍依稀可以看到葛利普先生的头像。葛利普的骨灰安葬于当时北京大学地质系地质馆前(现东城区沙滩),1982年7月迁葬至西郊北京太学燕园内,并竖立一块新的纪念碑,上面依然刻着葛利普生前喜欢的那幅画像。今年夏天我到北大办事,特意到葛利普纪念碑前拍照留念。

葛利普将他的后半生都贡献给了中国,为中国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石。葛利普是位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

生发表近300种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地层学、地史学、古地理学、地貌学、生态学、矿物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等方面。中国最早一批地层古生物学者大都出自葛利普的门下。李四光曾高度评价葛利普:“我国地质,初具雏形,提之携之,赖公有成。”

中国地质学会会徽是由葛利普、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四位地质学家设计,由擅长汉隶的张海若书篆,于1937年第13届年会上通过。会徽整体图案呈一汉代瓦当,三个同心圆表示地球的三大构成:地壳、地幔、地核。“中”字表示中国及中国地质学会,“土、石”代表地质之质,“山、水”分别代表造山运动、火山活动、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现象等内、外力作用。另外,它们也代表中国四大地史时期的特点,“石”为元古亩地层,“水”为古生代海相沉积,“山”为中生代造山运动,“土”为新生代主要沉积物。而这四个字的位置又恰好反映了我国的地理特征,西部多山+东部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黄土堆积为主。“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分别阐述了地质学的若干基本原理。此会徽设计匠心独运,寓意甚丰且富含哲理,四位地质学家的杰作令人叫绝。假如我做地理教师,定以此会徽为开篇。

葛利普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人和会徽设计者之一,他将中国地质学会会徽稍加改动,巧妙地将自己的中文姓氏”葛”置于其中,运用到自己的藏书票中,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地质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葛利普曾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并将藏书2000余册捐赠给了中国地质学会。1946年3月20日葛利普在北平去世,他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猜你喜欢
古生物学会徽
会徽公布
恐龙的宏观进化与生态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发布
第九届中国花博会会徽吉祥物揭晓
西藏改则地区昂拉仁错中—下二叠统昂杰组—下拉组地层古生物
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CT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