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华肖
同纬度最大的古树群落
安徽北部萧县东南,自南向北纵贯着龙岗山脉,皇藏峪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在这里。皇藏峪自然保护区素称“徐淮明珠”,面积26.50公顷,同时也是国家森林公园。
皇藏峪保护区在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森林植被种类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同时混有相当数量的亚热带树种,是中国同一纬度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森林。这里植被茂密,种类繁多,木本植物有54科110属199种,有安徽罕见的大果榆和栓翅卫茅,有华北植物区系的珍贵树种毛棵,东北植物区系的树种大叶朴蒙桑,还有南方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树种黄檀、化香以及石灰岩山地常见的皂荚、山麻杆等。其中,黄刺霉、黄栌等树种在安徽省是首次发现。
皇藏峪最突出的特色是千年古树繁多。山峪中古老树木,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皇藏峪植物群落中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1000多棵,其中树龄1000年以上的有300多棵,在寺庙内外和塔林周围分布密集。有关专家认为,这里保留着“中国同一纬度上最大的古树群落”。
此外,皇藏峪生长着虎掌、半夏、透骨草、阴行草、徐长卿、截叶铁扫帚、山前胡、荠尼、丹参、狼尾花、大红菇、景天三七、茵陈蒿、何首乌、灵芝等700余种中草药。
皇藏峪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适宜鸟类生存繁育,有58种鸟类在此栖息。留鸟中的石鸡为安徽鸟类的新记录,处于中国最南分布界线。
千年古树的奇特生态
古青檀是皇藏峪千年古树的代表。皇藏峪的古青檀群落主要分布在瑞云寺、天门寺和龙泉洞周围,面积为5.5公顷,树龄100年以上的古青檀有670多棵。由于树种独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青檀树的奇形怪状、盘根错节。
瑞云寺前有一株树龄在2000年以上的古青檀,受天地造化,集日月精华,树上长出两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寺院东北一株千年古檀,树根肥状,相互交错,形似一家五代人共居一堂,当地人叫“五世同堂”。
天门寺前一株两围多粗的古檀从中裂为两半,犹如刀斧劈过一般,但依然枝茂叶盛,苍翠欲滴。山东电视台拍摄《水浒传》“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时,曾将这棵树作为鲁智深解救林冲的外景之树,现已命名为“侠义树”。
山峪之中,寺院周围,古老的青檀树连成一片,有的挺拔雄健、顶天立地,有的驼背躬腰、老态龙钟。表皮斑驳、干形凹凸、枝高耸天,却又盘根于石缝中的古老青檀,浑身疙疙瘩瘩,显示了饱经风霜的岁月。
皇藏峪的古栎树群落主要分布在塔林,瑞云寺庙后也有零星分布。整个群落占地约有130公顷,有树龄i000年以上古栎树470多棵,高达20多米。
南京椴是中国特有珍稀树种,由于自然植被破坏,现已不易找到。在皇藏峪自然保护区皇藏洞至拔剑泉一线,还有大小190多棵,平均胸径40厘米,高度在15米以上。
在皇藏峪百斤岗和龙岗山南大约9.17公顷的山坡上生长着大量的黄连木,平均胸径为26厘米,树高13米左右,与黄檀、刺槐、杜梨等树种形成落叶阔叶林群落。
瑞云寺院内两株银杏树树龄均在i000年以上,其中一株主干边生有二枝,一大一小,枝叶繁茂,挺拔苍劲,人们形象地称这为“携子抱孙”。右侧是一株枝干遒劲的古松,树高近20米,树龄与银杏相仿。大雄宝殿前的瓜子黄杨,树龄约有1500年——据说千年的黄杨难成树,像这样古老的黄杨树实为罕见。
皇藏峪古树的保护神
皇藏峪三面环山的特殊地形,挡住了西北方向过来的寒冷气流,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给包括千年古树在内的多种植物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这是皇藏峪千年古树绵延至今的重要条件。
但皇藏峪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两汉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开发很早,地理位置又东靠津浦铁路,西连淮北,南接宿州,北依徐州,千百年来一直面临经济开发和战争蹂躏的严酷威胁。而这里集中连片的古树名木基本完好地保留下来了。这应该是拜历史文化之赐——也许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崇尚保全了古树。
皇藏峪集幽雅的自然景观和浑厚的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这里有2200多年前刘邦曾经藏身的皇藏洞。皇藏峪一带因此自然成为“圣迹”,人们轻易不会破坏这里的自然环境。
在佛教盛行时,皇藏峪从南到北“一溜十八寺”,皇藏洞东北200米处是名满徐淮的古老名刹瑞云寺,安徽省52个重点寺院之一。寺前名檀众多,千奇百怪,这些名木在宗教的庇护下都成为了千年古树。
沿保护区山路向西,还有与瑞云寺齐名的天门寺。寺前溪水荡漾,有“枯木逢春”、“鬼斧神工”、“天然哨卡”、“和睦相处”等古檀,更有“碑驮树”、“树驮碑”古树奇观。
天门寺附近还有关于孔子的“圣迹”。这是一片面积达数百亩的开阔平坦的山上草原,被称为“圣人场”。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从宋返鲁,看到这里幽静秀丽,率众弟子登山一游,见此处地面开阔,杏树遍野,便与弟子在这里展卷布道解惑。如今,圣人场依然林木葱蔚,芳草萋萋,野果丛生。
此外,南朝宋武帝刘裕故里绥舆里,苏轼笔下的杏花村——杏园自然村也在皇藏峪。更有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皇藏峪留下众多的诗篇和墨宝,这些都加厚了皇藏峪的文化底蕴,使这里的自然山水成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名义下得到很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