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丽
【摘要】 对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企业制定防范、跨越技术壁垒的措施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中国出口;技术壁垒;对策
一、技术贸易壁垒的概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技术贸易壁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是指WTO《技术贸易壁垒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技术贸易壁垒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类,它以技术为支撑条件,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二、中国出口贸易遭受技术壁垒影响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企业受到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重要原因
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往往以高科技为基础,致使技术水平不高的出口国无所适从。我国管理上存在着漏洞,对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于主要贸易对象的技术手段更是缺乏了解,缺乏系统性的技术积累,缺乏预警分析人才,没有建立一整套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技术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无法对我国出口企业在宏观上加以指导。TBT本身的不透明性更使得,我国出口在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下面临更大的困难。
2.技术贸易壁垒的标准和制度不断增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标准体系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标准多而杂,且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只有10%采用了国际标准,技术标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出口产品虽然符合本国的要求,但达不到国外相对较高的标准,这是我国不少商品由于不达标而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的根本原因。
3.我国出口行业自身的弱质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我国出口行业具有弱质性。这种弱质性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为纺织、轻工和农副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条件较差,技术水平落后,造成出口商品质量不高,随着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的迅速提高,国际标准不断提高,我国出口商品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
4.我国企业防范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识不足
许多企业认为,技术壁垒是一种新型的国内保护主义,它设置了市场门槛,阻止了贸易的自由流动。许多企业片面地认为打破或跨越技术贸易壁垒是政府的事情,只有政府多协商、多谈判,才能解决问题。有数据显示:对国外技术壁垒采取应对措施的企业中,50%的企业收到了显著效果。三分之二的出口企业遇到国外技术壁垒,只有三分之一的出口企业对国外技术壁垒有所了解,这表明我国许多企业对外国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市场要求。
5.缺乏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标准
一方面我国企业产品认证体制尚不健全,另一方面则受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的限制,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相应要求。要跨技术贸易壁垒之“坎”,企业除加强情报咨询外,必须实施标准化。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的产品虽好,但因没有规范的生产标准,而被外商放弃了订单。
6.《WTO协定》中的许多例外条文和漏洞,也为技术性壁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规定: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认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又如《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定:缔约方有权采纳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而且只要缔约方确认其措施有科学依据和保护水平是适当的,就可以实施或维持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的措施。这意味着技术贸易壁垒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合法性。
7.我国的出口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构建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商务部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建立不仅对于帮助企业尽快了解和掌握国外市场准入的技术要求,跨越国外技术壁垒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引导企业主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自主提高技术竞争力,逐步实现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于2006年才开始由商务部组织实施,起步较晚,相对力量较弱,出口技术服务体系还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
三、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建立TBT预警机制
技术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信息壁垒。一国经常对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其它国家在信息不畅的情况下,按进口国原来的标准生产商品,在出口时就会遭遇“信息壁垒”。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收集、跟踪国外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措施,建立中国国家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让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各地区企业应尽快成立专门的机构,企业要重视对国外目标市场技术法规与标准的信息搜集。主动及时地从多种渠道了解自己产品在目标市场的最新技术贸易壁垒情况。如采购自己产品的进口商、行业杂志、相关政府网站、检测机构等。在此基础之上将本企业产品与自己的贸易对象国的各种标准和法规相比较,分析研究其差距和差异, 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出口产品结构,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到技术贸易壁垒正式实施时措手不及或产品出口后被召回承担巨额的赔偿和损失。
2.加强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许多工业发达国家为了将本国标准的内容纳入国际标准中,通过积极承担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等手段来达到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显得不够,特别是在承担ISO秘书处工作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在ISO/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 现行的17000 多项标准中,由我国起草被批准的只有20多项,加上现在由中国起草正在走审批程序的共计50多项,只占到3‰。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动态,积极承担ISO秘书处的工作,争取将我国制定的水平较高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标准期间充分反映和体现我国的意见和利益。
3.应正确认识WTO规则
利用我国入世后具有了全面参加世贸组织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检疫措施等规则制订或修改的资格和发言权,及时认真的研究其它成员拟定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SPS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在其正式发布之前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修改意见,进而确保我国产品顺利进入有关成员的市场。
对于国外已经实施的过分的技术要求,要认真开展科学研究,掌握科学依据和有关资料,运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打破其它成员为我国产品出口设置的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强世贸组织技术贸易壁垒、SPS、DSU 等涉及技术性贸易措施纠纷和案例的研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有理有节地磋商对外贸易争端。
4.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采用国际标准是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有效手段,这在出口企业中已形成一种共识。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穿透对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建立适应质量管理科学和环保所要求的清洁生产需要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能经得起国际上各类认证的考验,通过贸易伙伴国的各种检验和要求,积极推行ISO9000族、ISO14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体系标准及注册认证。
5.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环保品质
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环保品质是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促使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生态型发展,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生态环境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为发达国家凭借各种环保措施和社会责任认证限制我产品出口留下口实,企业必须要统筹考虑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环境保护这三个方面的需求。
6.走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企业要制订品牌战略和专利战略为支撑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企业应保持产品在知识含量上的优势来谋求产品的竞争优势,只有掌握了过硬的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推出叫的响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了知名民族品牌,就要树立保护意识,强化商标保护意识。
7.企业要组成产业联盟
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组成产业联盟,增强抗击风险的能力。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时,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抗击能力。要通过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转变我国大产业与小企业的产业格局。技术贸易壁垒往往影响的是一个产业,如果企业主间缺乏合作,就容易被各个击破,陷入被动。加强企业间合作,组建产业联盟,才能够争取主动,得到最有利的结果。
8.开发新的贸易市场
(1)深层次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与我国有较强的互补性,尽管竞争激烈,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有重点、分步骤、深层次地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尽快改变我国出口过分依靠日本、美国、欧盟的格局。
(2)积极开发新兴大市场。美国商务部把世界上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中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韩国、波兰、土耳其和南非等10 个国家评为“新兴大市场”。据预测,到2010年,这些新兴大市场国家进口将占世界总进口的1/4 以上。墨西哥、阿根廷等9 个国家应该是我国今后积极开发的新兴大市场。
(3)努力拓展暂时还不成熟的市场。我国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非洲等落后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要学会在尚不成熟的市场中发现机会,扩大出口。
9.研究国际经济发展,绕开技术壁垒
绕开复杂、烦琐的外部技术壁垒,可以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进行企业的跨国经营,并带动相关产业跨越贸易壁垒。单独利用技术引进手段往往难以得到较为系统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需要引进外国投资。这些技术,生产标准,以及品牌和营销渠道有利于促进对技术壁垒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