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生
一、集体备课活动现状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最重要的平台和途径,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反思性教学。毫无疑问,集体备课有助于汇集众人智慧对现有教学进行反思。个体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进一步对自我的课堂进行教学反思,这样可以使教师养成不断探究、不断改进每一节课的良好习惯。但随着集体备课的深入开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流于形式
许多中小学校每周安排一两节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学校所谓的集体备课活动往往都流于形式:先确定一位教师主讲,把教参上的资料读一读,然后集体备课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念一念,最后由备课组长作总结性发言。虽然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样一来,集体备课就成了教师们“闲聊”的休息时间。
2.曲解实质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但部分学校和教研组为提高所谓教师备课的效率,将各部分的章节和课时分给不同的教师。在集体备课时,把大家的教案本合并起来,组成一个所谓的“集体备课材料册”。这样的集体备课,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其价值是有限的。集体备课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何谈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同样,缺少教师个性化的设计,集体备课注定有其形而无其实。也有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时间变成了教师们网上搜索、下载、复制教案的时间,而教师自己却缺少对教材的深入研读。
3.缺乏实效
集体备课的目标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就是为了上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参与了集体备课,但在教学中却并没有应用。也有部分教师虽然参与了集体备课,但由于大家的认识、看法不尽相同,最终也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可供“享用”的集体成果,活动后还是自己重新撰写独立的教案。如此一来,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从何而来?这样缺乏实效的活动往往加重了部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二、依托Moodle环境,优化集体备课活动策略
面对当前集体备课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的做法是引进Moodle教学平台,深化集体备课内涵,优化集体备课过程。
1.先建后议——先分头建课程,后分析整合
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教师先在Moodle平台上各自建设教学课程和内容,通过自己的Moodle平台账号上传相应的课程内容、设计项目、教学编排等,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再通过集体的分析和研讨,对各自建设的课程进行整合与重新编排,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合课程。
课程的设计与分析是集体备课的主体部分,通过大家的共同建设,最终形成的课程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验证。如果发现问题,还可以循环集体备课或进行二次研讨分析,以便做出改进与修正。这就是大家所倡导的基于备课组的集体“磨课”。
2.先议后建——先分析设计,后分头建课程
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形成统一的或比较一致的教学方案,然后再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进行分工,有的制作课件、有的搜集素材、有的设计试题、有的撰写教学流程等,最后把这些课程内容统一上传到Moodle平台,形成一个有效的Moodle课程。
这样的集体备课流程正好与“先建后议”式相反,虽然先后顺序上有差异,但其集体备课的活动本质是一样的:都需要基于Moodle平台、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验证等。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形式既可以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又可以使参与集体备课的每一位教师有目的、有任务、有收获,从而有效地改变了以往集体备课就是复制、粘贴的现象。
3.同课异构——相同的课程,不同的设计
“同课异构”备课活动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们可以借助Moodle平台,让不同的教师把相同的课程建立起来,从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不但可以优化同类课程资源内容,还可以在相互比较中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设计能力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4.异课同构——不同的课程,相同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通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可以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就可以采用异课同构的模式,即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按照较为固定的教学方案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新教师在熟悉教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使用相同的教学环节来完成不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以积累教学经验。同时,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某些内容相关的教学可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也可以有异课同构的表现。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其思考
依托Moodle平台进行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但在活动过程中关键还是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集体备课活动是教师集体参与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要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避免出现只分工不合作、只合作不分工、假分工假合作等现象。Moodle为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功能,使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轻松实现分工协作,建设管理好课程资源。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一种模式,组织过程中要做到分工中有协作,协作中有分工,只有这样才能使集体备课得到良性发展。
2.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集体备课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果只重视个性,集体备课的意义将十分有限;如果只重视共性,集体备课将毫无生机。教师在参与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和特点,又要积极吸取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和资源,通过分析整合提炼课程内涵。比如,对大家共建的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应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3.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借助Moodle环境,通过教师的分工协作最终会形成一个课程资源包。只有充分激发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Moodle环境的优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便于管理和激发,备课组长可以利用Moodle平台,对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进行被动式的积分评价,以便进一步激励教师参与备课活动。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被动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偏废任何一方都将影响集体备课活动,只有和谐地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
4.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与继承的过程。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原有的教材和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读,从中汲取精华。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家的交流与对话、思维的冲突和碰撞,最终形成一个创新性的课程和设计方案。如果集体备课只有继承没有创新,那么这样的活动最终形成的课程无非是重复别人的东西,只是个资源库而已。
集体备课的方式有很多,基于Moodle环境的备课活动重在优化活动管理,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当然,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不仅仅局限于Moodle环境。备课的关键还在于其活动的内涵,只有在不断学习、实践、优化管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认识集体备课的实质与内涵,才能科学地研究、指导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
参考文献
[1]严卫林.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J].中国教师报,2005(10).
[2]瞿梅福.集体备课的指导策略[N].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07(8).
[3]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