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东
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过去“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点评交流”的教研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网络以其方便快捷、开放互动、资源共享等优势,成为教研员和广大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得力助手。
当前,各地教师研修网的建成,更为拓展研修领域、深化新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如何以研修网为平台,有效开展网络教研,成为大家关注的新课题。现以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网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网络教研,形成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
培训引领,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
网络教研毕竟是新事物。不少教师年纪大,电脑操作不熟练,还有部分教师信息加工能力不强、打字速度慢,对网络普遍存在“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等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消除教师们的心理障碍,就成为网络教研起步阶段的重要工作。为此,我们组建培训梯队,对研修网系统管理员、研修中心部室骨干、全体教研员、基层校主管校长和网管员等,进行分层、分批培训,从而“培养一层,带动一批;层层递进,激活一片”。我们还通过研修网社区公告对全区教师进行相关使用培训,如“研修网登录注册方法说明”、“教师研修网使用说明书”等。
经过培训,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能上网浏览网页,下载资源;95%以上的专任教师能注册成功,熟练上传资源、撰写日志、互动交流;80%的教研员能制作课件并组织网上教学研讨。
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培训过程中教师的反馈情况,对研修网的相应栏目进行重新规划与完善,使其成为动态资源的生成库、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
撰写博客,抒发感悟的精神家园
研修网构建了一个新课程环境下,以资源为中心开展网上教研活动的平台。工作室则是研修网平台上的个人网络空间。它具有教育博客、资源管理、网摘、站内邮件、即时通讯、留言板等网络服务功能,可以实现“自修+反思”模式的网络教研。
新课程提倡教师争当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反思中成长。个人博客,在工作室中又称日志,成为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的有力工具。在博客上,教师可以记叙生活感想,解读人生价值,书写教学随笔,抒发教学感悟,等等。其他教师针对教师记叙的经验、问题和思考随时点击浏览和进行评论,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
教师在授课、听课、听讲座、读书后,及时把相关体会和想法拿到工作室中与大家交流切磋。这对其他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促进呢?如有教师在听课后,写下了《听课,听什么》、《教师板书后的15秒》和《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有教师在与同行交流后,解读了“踢猫效应”、“北风现象”、“破窗理论”;有教师在博览群书后归纳了“解密教师推理”、“细节预示成功”、“为思想而生”……精彩的博客引发了教师们的共鸣。通过阅读同行的博客,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高手如林,激发起了不断学习的愿望。博客还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源。在这里,教师们可以找到良师、找到良策、找到灵感。如一位基层教师看到教研员写的一篇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深受其中讲的“语文讲三实——真实、扎实、朴实;语文课上三件事——阅读、写字、写文章;语文课堂三件宝——兴趣、方法、习惯好”等启发,结合提示的要点,进行了两个课时之间教学任务分配与衔接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修效果。
可以说,个人博客是教师的精神家园。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心灵沟通、智慧共享,并因网络结缘,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
专题研讨,构建互助的学术论坛
协作组是研修网平台上以多个工作室为基本单位结成的圈子,可以实现网络协同教学和协同教研。它以特定的教学、教研目标为主题,可以不受时空局限,在组内成员间进行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和开展网上研讨活动。在协作组中,专题讨论区是一个教师们进行深度教研的场所。它分为即时在线研讨和随时交流等待两种方式。在论坛上,教师可以围绕学科教学的难点、疑点、盲点等,提出问题,实现同伴互助,也可以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获得专家引领与指导。
协作组组长主要由研修中心的相关教研员担任,负责管理有关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网上教研活动、发起教学专题研讨、管理留言等。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教研员要对本学科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网络教研的方式和作用,并引领他们加入自己的协作组。组员多时还可由中心组部分成员组成协作组的管理小组,担任副组长及各板块版主,负责确定和管理研讨主题。其次,根据不同的专题研讨内容开设各类专题板块讨论区,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题讨论。在组织专题讨论时,教研员要提前把研讨方案发布在研修网主页的“网络发信”或协作组小组公告中,并随时将准备、实施过程中的资料或成果上传到小组资源中,形成教研资源库。每次网上教研活动,可安排不同的组长发起话题,组织大家研讨。
如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协作组有成员47人,成立了10人的管理组,在专题讨论区开设了硬件交流区、软件交流区、集体备课区、教学目标交流区、教学反思交流区、研究课后研讨区等9个专题板块,共发起话题30条,拥有小组资源136条,总浏览量达13,786人次。最吸引人的专题讨论一般是研究课后的研讨活动。例如,在区级研究课常规的听、评课后,负责人把研讨交流的主题放在讨论区中,定好网上活动的时间、方式,教师们就开始通过发帖、跟帖,踊跃进行网上交流研讨。由于改变了交流方式,传统研讨活动中那些缺乏自信、不善言辞,或者碍于情面、不敢主动参与问题讨论的教师都能畅所欲言,增强了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区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没有太多现实的压力,人人平等,人人有话语权,可以毫无顾忌地袒露心声。在这里,可以自由地结成精神同伴,通过平等对话、自由交流,拓宽教师的思路,更新教师的观念。在这里,有共识、有顿悟,更有思维碰撞出的火花。
多种方式,实现有效的网络交流
依托教师研修网,研修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案例式网络教研、引领式网络教研、远程协助式网络教研,还有主题资源征集、多媒体培训讲座、网上视频会议、网上直播等,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多种渠道。
除了工作室和协作组,还可以采取其他辅助工具开展研修活动。如,利用研修网TQ(教师聊聊)将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的优势整合起来,为教师间的有效交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QQ作为普遍使用的网络交流工具之一,也能成为教师网络研修的独特补充。它具有在线聊天、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QQ邮箱、远程协助等多种功能。如配备了耳麦和摄像头,还可以进行视频电话,犹如面对面开展教研,令教师备感亲切。利用QQ,还可实现论坛难以实现的“双向互动,多方交互”的功能。在QQ群里,谁有困惑、反思、经验等,都能即时地与群友共同商讨、共同分享。其他辅助工具还有飞鸽传书、飞信等。
网络教研是对传统教研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过实名参与,它把网上和网下、虚拟和现实的教研活动密切地结合了起来。与常规教研相比,网络教研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同伴互助;打破了身份的界限,实现了平等对话;冲出了地域的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它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受到了教师群体的欢迎和认可。
当然,网络教研作为教研形式的一种新尝试,其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要想提高教研实效,还应从研修网建设、网络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教研员的引领、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入手,让教师产生参与的内驱力,以早日形成常规教研网络化,并逐渐过渡到网络教研常规化,真正形成区域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B/OL].[2009-05-07].http://www.edu.cn/20010829/209326.shtml.
[2]孙晓红.“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 [DB/OL].[2009-05-07].http://edu.sy.jl.cn/blog/u/sxh0118/archives/2008/2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