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剑
与其逼着自己喝下平淡无味的八杯白开水,不如去开发食物中的好“水源”——多选择一些富含水的食物,每天就能多摄入20%的水分。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
主食里就含有充足的水分
面条、大米还有其他谷物中所含的淀粉,在烹调过程中都会充分抓取水分——所以米面在烹饪过程中会膨胀,并且产生甜味。“在下面条的时候,尽量多放水,可以让面吸收高达本身重量六倍的水分。”《聪明烹调》的作者雪莉·哈瑞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经验,蒸米饭时,可以尝试着比平时多放半杯水。“但是,不健康的烹调方式也会让食物失去水分。”《厨房科学》一书的作者哈罗德博士说,各类瘦肉的含水量在70%上下,一般的烹调方式会损失其中20%~30%的水分,煎炸损失的水分会更多。所以,最好选用炖煮的烹调方式。
蔬菜,水果的含水量
多达80%以上
蔬菜、水果的含水量更是多达80%以上,并且它们的水中还溶解了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300~500克蔬菜及200~400克水果,也就是说,我们每天从蔬果中摄入的水分超过500毫升,基本相当于一瓶矿泉水。所以,平时不爱吃蔬果的人可要注意了,每天的喝水量要比其他人多出一瓶的样子,否则身体会长期处于干旱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蔬菜烹调前最好切成大块,水果最好整个整个地吃——把它们切开做成精致的果盘,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喝汤既补水还有营养
此外,对于“吃水”来说,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分子。美国营养学家建议,三餐应该各喝一碗汤,尤其是不加或少加盐的淡汤,比如番茄汤、玉米汤等,不仅补充水分,还可以稀释正餐中过多的盐。
所以,从食物中“吃水”,除了能为身体保湿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营养。我们人体需要的大量营养素,都是通过水运送的。人体会因为代谢和排泄不断流失水分,而随时随地补水,也是保证营养吸收的先决条件。
嚼嚼再咽,喝水最科学
听说过吃饭细嚼慢咽的,没听说过喝水还用嚼的。其实,喝水可绝不是嘴巴张开将水倒进去那么简单。
助消化咀嚼可刺激耳下腺,从而保持腮腺激素的分泌。有了足够的腮腺激素,血管和皮肤等组织的弹性和活力就能得到保持,人即使上了年纪,也会红光满面。实验证明,人们在咀嚼食物时分泌的唾液,除有大量的淀粉酶帮助消化外,还含足量的溶菌酶,有很强的抑菌、消毒作用。
平衡水温喝水咀嚼能使水温和体温一致,不至于太冷太热造成胃部不适。
调节心情将唾液与口中所舍的水混合在一起慢慢咽下的话,可使心情平静,消除坐立不安的现象。喝水时咀嚼也算是一种运动了,对于静坐的上班族来说,可谓很有益处。
据《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