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初秋,东北松辽平原上喷出的工业油流,为处于窘境中的新中国石油工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历经艰难发现石油
《大庆油田大事记》是从1958年开始记录的,它以邓小平的一个批示作为开端。1958年2月28日,邓小平听取了石油工业部的汇报之后,说:“对松辽、华北、华东、四川、鄂尔多斯五个地区,要好好花一番精力,研究考虑……真正有希望的,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
之前中国一直处在对石油的渴望和自我怀疑中。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流行的地质理论认为,“由于油、气是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尸体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化学变化而生成的,所以大型油气田只能在远古时代曾是海洋的海相地层中找到,陆相地层则无油或贫油。”而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恰恰属于陆相地层,所以绝大多数学者对中国的油气储量抱悲观看法。1949年之前,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也仅有14万吨。新政权的领袖不止一次表达了对石油的忧虑,毛泽东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啊!”
在理论上支撑着所有人信心的是李四光和黄汲清。李四光是新中国的首任地质部部长,他总喜欢称自己“对大地构造有些特殊看法”,他根据大地构造条件和沉积条件——也是石油生成的两个要素,为中国的石油勘探划定了一个大的区域。当1953年底毛泽东邀请李四光就中国石油资源前景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李四光对在座的毛泽东、刘少奇和朱德等说,中国油气资源蕴藏量丰富。总理周恩来后来谈到石油问题时总说:“地质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石油地下蕴藏量很大,很有希望。”黄汲清则是著名的“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者。
1959年2月11日(农历新年正月初四),在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家的一次会议中,地质部和石油部讨沦松辽平原上石油的勘探与开采。
等到1959年3月22日,人们已经确定之前圈定的松基1井没有石油流出。但是接下来的松基3井带来了好运,“7月初至7月20日,松基三井取芯,见到含砂油层,含油饱满,气味浓烈”,“9月26日,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发现大庆油田”。
195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发现油田的日期也临近国庆,于是,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将油田所在地大同镇改名为大庆镇,以出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接下来,石油工业部将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
大庆精神
铁人王进喜的老战友,今年69岁的徐万明说:“当年是靠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我们,那就是要把大油田拿下来,不让国家为石油发愁。”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一这就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庆精神”。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持,同时也是中国人用以自我鼓舞的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