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2009-10-28 07:01刘维华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教育

刘维华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表现出缺少就业前的思考和心理准备,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有利于他们确立人生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探讨进一步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179—02

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再创新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就业难现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很多单位的招聘人员却在抱怨人才难寻,同时大量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因不适应工作而跳槽。到底是什么阻挡了学生顺利就业呢?为什么学生无法胜任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条件?为什么学生在就业时徘徊迷茫,举棋不定?为什么学生签约后频繁毁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需用大量的人才,用人单位常常是苦苦寻觅良才,却难寻有用之才;另一方面,是众多大学毕业生四处碰壁,难寻用武之地。出现这种窘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滞后,是出现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一)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全过程的设计,是对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乃至大学毕业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种设计。现在大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的要求不高,发展方向和目标变得更加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明白在每个阶段、每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努力,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增强个人实力。

(二)有助于大学生克服择业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目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忽视单位的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的误区,从长远角度看,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不了解,在临近就业时无所适从。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一年级开始逐渐的克服这些误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三)有助于就业指导工作和提高就业率

高校的教育新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使命,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自觉学习,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和应对竞争的能力,带动学校就业率的提高,减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压力;还可以改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实践性和针对性比较弱的缺点。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仅局限于就业政策、求职技巧、求职资料、就业需求信息等技术面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求学与职业生涯发展等深层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与研究,缺乏统一的教育体系构建,被动地追求“签约率”、“就业率”,这种表层就业指导不能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一些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但是整体情况仍然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第一,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教育重视不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缺乏认识,被动地应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置于静态培养,缺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意识。许多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到大四的时候才进行,大一到大三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和活动。一些学校没有从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去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学生职业意识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第二,未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应纳入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应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而事实上,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育人的众多环节是相互脱离的,停留在计划分配到市场选择的过渡时期的就业指导阶段,缺乏创新机制。第三,缺乏专职职业规划教师。现在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论知识和咨询经验,未经专门的学习培养和认证,并且数量严重不足。第四,经费不足。许多高校因为没有经费支持,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研究、教育举步维艰。第五,校企沟通、合作平台不广。有的高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闭门造车,不以市场为导向,目的性不明确。

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大学整个阶段,针对各年级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全过程”、“阶段性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年级为试探期,经过紧张的高考,跨进大学的校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一新生往往会感到迷茫徘徊,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规划就应该从这一阶段开始,帮助学生快速从高中的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转变。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构想,帮助他们走出迷茫的误区,尽快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奋斗方向。

具体实施方案:1.通过两周的军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2.召开“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主题班会,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聘请本专业专家进行“本专业历史沿革和发展前景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景及学习方法;4.由专业指导教师开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5.聘请心理咨询专家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6.组织学生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初步了解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一阶段主要是教育学生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既要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重点培养各种能力,积极发展个人志趣,并围绕特长和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实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实践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适合青年特点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竟争意识、团结协作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体实施方案:1.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分享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环境评估;2.在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360度评估、SWOT分析法,完成自我认知;3.通过职业测评系统完成职业认知,初步制订出个人生涯规划;4.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团队意识,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建班级职业生涯服务团队,协助学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并监督计划有效执行;5.通过相关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如:通过相关专家讲座,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健康管理、目标管理、行为管理、工作学习平衡管理观念;6.对大学生进行系统人文知识培养,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内涵;7.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兴趣,初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8.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教师的辅导,使学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年级为冲刺期,三年级时高校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实际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规则和应避免的失误,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职业世界,挖掘职业潜能。适时开展“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指导,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就业过程和今后的工作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具体实施方案:1.根据职业发展目标组建学习型团队;2.通过专业咨询和测试,帮助学生明确个人价值观,进一步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3.通过多种活动检查个人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执行能力等职业能力是否初步具备,并制订出提升方案;4.聘请专家进行创业讲座,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5.通过专家讲座和模拟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就业现状和就业政策;6.发挥团队力量,通过专题活动,共享资源,共同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及职业能力;7.为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专题辅导,对考研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解答;8.通过名人名企讲坛激发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热情;9.发挥团队优势,引导学生正确有效执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四年级为分化期,由于本学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即将全面开展,考研工作也同时进行,学生的心理较为浮躁,如何应对职场招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个阶段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实习机会,协助学生发现并弥补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弱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指导,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用人单位信息和其他相关资讯,包括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有条件的院(系),还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

具体实施方案:1.与实习单位共同合作,制定科学详实的实习计划,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达到人职匹配;2.通过专家指导、讲座、校园网络等多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多方面的辅导,快速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3.通过多种方式对贫困学生进行就业援助;4.通过对考研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及个人咨询,缓解其焦虑心态;会同职业培训基地做好学生岗前技能培训;5.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专项辅导与咨询,帮助学生初步进行岗位职业生涯规划;6.作为职业道德训练的最后一项内容,强化毕业生意识,引导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文明离校工作。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其理论体系在逐渐成熟、操作体系日趋完善,将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高校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改革,促进大学生在明确职业发展道路上前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