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写实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

2009-10-28 07:01朱孟刚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消解后现代主义原生态

朱孟刚

摘 要: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传统及现代主义文学意识艺术技巧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更多的是呈现主体消解、平面化、多元性、不确定性等倾向,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价值立场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后现代主义;消解;原生态;零度叙事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96-02

后现代主义是二战之后发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也对现代主义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思潮,对文学领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极强烈的世俗文学倾向。第二,反叛传统,消解中心。第三,重视个体的生命体验,它注重展示主体生存状况,认为世界是荒谬无序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后现代主义很快成为热点,达到了鼎盛时期,并迅速波及到全世界。当然,后现代主义也波及了我国的思想文化界,尤其是我国的文艺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渐趋沉寂的时候却在我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并对文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写实小说,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

新写实小说发端于1987年的《烦恼人生》和《风景》。随后,《单位》、《一地鸡毛》、《伏曦伏曦》等作品相继涌现。这些风格相近的小说的面世,使得新写实小说在文坛上占据了比较显眼的位置。而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青年作家也就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中坚力量。这些作家虽然没有象寻根小说家们那样提出明确而响亮的理论主张,但他们的作品却具有共同的审美特性,如对人们生存状态生存本相的高度关注;对细节真实的重视以及零度情感的叙事方式等。这些文本特征使得新写实小说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烙印。

尽管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传统及现代主义文学意识艺术技巧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又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主义文学,既没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犀利解剖,也没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澎湃激情,它更多的是呈现主体消解、平面化、多元性、不确定性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通的美学趣味和价值立场。下面我们就从审视对象、叙事方式、艺术色彩等方面来分析一下新写实小说中后现代主义因素。

一、人物主体意识的消解

在对人本体认识的问题上,历代文学都把人当作世界的中心、历史的主体。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那里,“个人不再有反抗异化和逃避痛苦的承诺,现实异化和精神分裂成为人的本然处境,个人既不需要反抗异化的能力,也没有抵御痛苦的必要。”新写实小说正是如此,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让位于平凡的小人物。着力描写在艰难困苦中的声声不息的平民百姓,表现他们的人生际遇和心理历程。无论是《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夫妇,还是《艳歌》中的迟钦亭、沐岚,他们都是下层社会或市井中的平凡一员,他们所惟一执着专注、费尽心力去应对的,是琐碎而世俗的生活。

人物主体意识的消解导致了人物形态的类象化。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塑造典型人物,侧重于强调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然而新写实小说中的人物却皆是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印家厚、小林、迟钦亭等人物几乎可对换生存位置而不影响作品意义和故事框架,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欲求乃至处世原则都是雷同的。最为典型的是刘震云小说中的一系列“官人”形象:老张、老孙、老袁、老方、老赵、老刘……正如其称呼的无个性、无特色一样,他们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毫无二致,全是“官场”这个大模具所复制出来的同一类“官人”,只因为官位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官腔,说着不同的官话。小说展示了具有同一种情致的群像,却因为人物缺乏特殊个性标识而无法彼此区别开来。这里呈现出弗里德里克·杰姆逊所说的后现代“类象文化”的特征。在以消费主义为意识核心的机器复制时代,都市精神生活呈现出严重的商品化倾向,人们的情感、气质都像商品一样可以批量上市,规格、功能具有同一性。

二、描摹原生态的生活,注重细节的高度真实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直被传统的现实主义视为圭臬,而新写实小说家们却抛弃了这一创作原则,不再信奉“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更理想”这一信条,致力于表现日常生活的庸常和琐细。在对待“真实性”这一问题上,现实主义强调经过典型化处理的“真实”,现代主义则侧重主观的、心理的“真实”,而新写实主义作家力戒粉饰、加工、变形和夸张,他们相信原生态的生活景观,是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他们的创作指向不是对生活进行典型的充分的开掘与描写,而是尽力再现一个又一个生活过程和生存状态,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的还原凡人俗事,从现实主义的理性开掘与深化转向生活的原生态与刻骨的真实,从而达到消解文学与生活二元对立的目的。

曹文轩说:“新写实主义者试图以其作品证实: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笔者注)目光短浅将轻重颠倒了,事实上是‘鸡毛(刘震云《一地鸡毛》——笔者注)最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人们绝大部分时间,没有机会接受什么重大事件或参加什么重大活动。……人生之难之痛苦,是在绵绵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的。生活所具有的重量。”的确,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生活中力挽狂澜的英雄,而是普通的小人物,是小人物就要面对庸俗琐碎的日常生活,就要面对生活的烦恼,然而这日常的烦恼又是何等的沉重!“人生三部曲”写了恋爱、结婚生子和婚后育子等几乎是一个人一生的烦恼、无奈和沉闷。人生烦恼的根源又在哪里?从池莉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答案,一是现实中国社会物质贫困的现状,二是人们难以满足的欲望,二者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这种不可调和性构成了人的尤其是小人物的生存困境,给人的心灵蒙上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凄楚和疲惫不堪的无奈,这就是生活的“原生态”,生活其中的人对其艰难性有切肤之痛。这实质上是池莉对“原生态”生活深切体验的艺术呈现,也是后现代主义在新写实小说中的艺术体现。

另外,在对小说细节的处理问题上,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传统现实小说对细节的选择加工往往删除、抹掉一系列不需要的细节,从而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这种选择加工是作家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态度和作品所要表现的特定意蕴来进行“去粗取精”的,生活本身固存的、然而对作家主旨无关的所谓“枝蔓细节”都被毫不犹豫地砍掉了。新写实小说家却并不回避对琐碎生活细节的描写,把传统现实主义作家不屑表现的“一地鸡毛”般的小事——买豆腐、赶早班、捅炉子、接送孩子、迎送客人等等一一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搬进小说。这样就使得“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这种二元对立关系消解,文学几乎等于生活本身。作家主体意志也在文学与生活一元化的转折中悄然隐退。

三、运用零度叙事法展开叙述,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零度叙事”就是作家在创作时将自己主观情感控制在零度,冷漠而不动声色地呈现生活的原生态。他们从不主宰人物的命运,从不显现自己的感情色彩,他们不再试图以高昂的热情改变现实,也不想以激愤的语言抨击丑恶,只是对正在发生的生活进行冷眼旁观,默默地抒写着普通人的苦难生活,表现着生活的难以撼动。文学不再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与世俗同呼吸、共命运。

所以,无论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还是池莉的“烦恼三部曲”,或是方方的《风景》,高扬主体精神的价值立场已经消失了,小林的价值观、印家厚的“生活如网”、七哥的冷酷玩世的人生哲学,作家们都不加以评判。或者称之为“中止判断”。正如评论家王干在《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一文中所指出的“取消对生活的种种主观臆想和理念构造,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在还原过程中,作家要逃避自己的意识判断、理性侵犯。”而这种零度情感的叙事,在《风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不仅仅是叙述视角的独特能反映出作家情感的控制,就从新写实小说题目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风格来。池莉的《不谈爱情》《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谌容的《懒得离婚》等这些题目本身在那些满怀豪情地进行着宏大叙事的作家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这种零度叙事不是作家们的率性所为,它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缘由。新写实小说诞生于八十年代末,随着经济改革体制的纵深推进和商品意识的日渐抬头,整个社会走向世俗化,人们从理想与浪漫的云端跌回到凡俗的现实中。同样,作家身上的启蒙热情也就难以被调动起来。过去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我们改变世界”的狂想被现在的“世界改变我和你”的现实所替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写实小说家们的零度叙事态度是对文学启蒙原则的质疑。同时也表现了作家们对当下生活的失望情绪。

从根本上说,新写实小说秉承了后现代主义的怀疑论,对人主体精神价值、作家权威意志采取彻底否定态度,不再从作家中心观念体系出发来建构充满乌托邦冲动的精神世界,而是直面无体系、无中心、碎片化的现实生活,以不加选择的、零散化的叙事方式展示无序的平面化的“生活原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能把握人类生存的真实状况,表现在理想、理性光辉掩盖下“小写的人”的原色人生。

同时,由于所指一元化消解,能指呈现多元化倾向,文本同生活本身一样具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读者对文本解读的能动性得到极大张扬,这样一来,“读者和文本间激起了无止境的对话”(斯潘诺斯语),文学更能适应大众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新写实小说对于主体性的消解使它本身消减了价值深度,不能承担起建构人类精神家园的文学功用,读者难以从中获得更为高尚脱俗的精神启示,它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衰落终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J].北京大学学报,1992,(5).

[2][3]曹文轩.中国二十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消解后现代主义原生态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
后现代主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