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2009-10-28 10:15梅凤芸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创新

梅凤芸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教育更是如此,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受教育观念、体制和模式的制约,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这不能不说是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严重阻碍。至此,创新被推上了教学的讲台。

关键词:创新;盲目求异;固执己见

从实践新课改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年头了,伴着创新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广泛运用,新课改下的创新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教师对有关问题知之甚少,思之不深,证之不足,使创新教育没有被切实利用,创新教育也便成为一纸空谈。 在此之下,我也想谈谈教改下关于创新的几个误区:

一、靠无知不等于创新

个别教师对创新概念理解不清,导致其在教学上走入偏颇,他们认为,创新就是学生放开胆子无知妄说。记得一个故事印象很深:老师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个圆,当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时,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天上的太阳,有人说这是小猫的眼睛,也有人说是长大的嘴巴。然后又问一群小学生,他们的回答虽然不像幼儿园小朋友说的那样,但也是答案各异,同样的问题问了中学生和大学生。中学生回答是字母O和数字0,大学生却对此不屑一顾。然后问了成年人,他们窃窃私语好一阵说等有了答案时再做回答。这是个很老套的例子,就心理学而言这类实验是有价值的。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象力逐渐淡化了,或者人变得越来越圆滑和世故了。那么现在回头再来审视这个问题,试问大家,难道您认为创新是来自那些异想天开,无知妄说的孩子们?是给他们充分自由后得出的各种各样的答案?你觉得这样对事实不加思索,胡说的答案就能得出创新的成果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大胆妄想不等于创新。科学发展到今天,仅仅靠观察苹果落地来发明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了。有“学”无“术”或者有“术”无“学”都不行。

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还被这个例子所蒙蔽,或者说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了。要知道任何创新成果背后都凝聚着学生积累专业规范。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司马迁博览群书终得《史记》,李时珍尝尽百草才有《本草纲目》,车胤聚萤夜读才有所成就等。这都说明了创新不是“无知妄说”,不等于“异想天开”,他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严格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

二、靠盲目求异不等于创新

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进行创新训练,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激活了学生创造思维,使答案五花八门,孩子的谈吐也让你耳目一新。此时,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心态就暴露出来了,盲目求新,自以为是就是颇有代表的错误行为。在我讲授《愚公移山》时深有体会,这篇寓言故事赞扬了愚公不畏困难、自食其力、坚韧不拔的精神。我留下作业让他们每人写一篇读后感,当他们作业交上来时,我大为震惊。几乎他们每个人的作文都在批判愚公,而赞扬智叟。我不得不为古人慨叹,他们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要把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承下去,可他们不曾知道,在他们作古千年以后会得到众人血淋淋的批驳。可这篇文章作者的初衷应该不是去探讨他该不该这样做,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的问题吧?如果离作者的意图太远,亦是背道而驰,那它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呢?他让我们学习的是愚公不畏艰险的品质,又与智叟的自以为是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来讽刺智叟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行为,可是学生完全背离了作者的初衷,反而对愚公劈头盖脸的一顿挖苦。这种盲目求异,自以为是的做法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味的用现代人的观点去审视它,那么这个寓言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了。这完全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心态,它与创新所需要的客观求实精神格格不入的。一个主观主义的思维,一个脱离现实的头脑是创新不出知识来的。主观是科学的大敌,客观求实才是科学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告知学生任何创新都不是盲目和自以为是的,要有客观求实的态度。

三、靠固执己见不能创新

课堂上,学生发表了浅薄的、片面的、错误的见解,这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错了还不改正,一味的固执己见就不好了。现代中学生都用但丁的话来鼓励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他们不了解,这句话的前提是保证“自己的路”是正确的,如果方向错了还要坚持,那不是南辕北辙,和真理背道而驰越走越远吗?1936年华罗庚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他利用了两年的时间就突破了数学权威们颇感兴趣的泰利问题。当时名扬世界的数学家哈代对华罗庚赞不绝口,他说:“太好了!太好了!连我的著作也要修改了!”作为权威的哈代,就是这样的虚怀若谷,乐于改错。在科学史上,坚持真理是一面旗帜,而知错就改,向真理投降也成为美谈,权威名家尚能虚心改错。作为学生为什么不能呢?作为教师,出现错误避免不了,我们应该及时改正,要以身作则,敢于向真理屈服,教导他们“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道理,教他们敢于承担错误,勇于向真理投降。

总之,创新教育是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学生思考、讨论、创新的空间,杜绝压制思想,扼杀行为。但必须先教他们如何认识“创新”,防止他们在新课改的教育下使创新走入以上误区,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因此,想对所有进行革新的“教育家们”说一声“走出创新误区,正视创新理念”。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