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中国古代诗歌往往通过情景交融,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增加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上,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关键词:古代诗歌;情景交融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以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王国维也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情景虽有主次之分,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段而使情与景达到内在的统一,有机的融合,从而使人无法辨清其到底是景语还是情语。中国古代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之景物,不只是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衬托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更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情因景生,景以情生,二者相互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关系便产生了。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是通过情景交融,寓理于情的高超手法,使无形的情思转为鲜明的艺术形象,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方法,给人的情感以深深的感染。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代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籍,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
以情景二者而言,情是诗歌的生命所在,然而根据中国古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这种含蓄的审美标准来看,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往往是通过景来实现的,以抒情为主,写景为辅,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如诗歌光有描摹,为写景而写景,即使声、光、色、态俱全,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谢灵运和谢眺的诗歌,有时不免会被后人所批评,是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情少。而有些描摹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的,就使诗歌的生命窒息而不能领略到创作所带来的美感。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也就是如何将情与景融合为一。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有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见,同是情景交融,也是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情景浑融、物我两忘是最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诗人写景抒情,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上,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或前实后虚,虚实相映,情景相生。从以下几首诗中就可以看出情景交融的不同写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困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此诗前四句写景,写登高所见之景,后四句抒情,写触景所生悲秋之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一、三句写山上,二、四句写江面。一、二句精雕细刻,三、四句大笔渲染。纵横开阖,天高地远,形声兼备,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凄清寥廓的长江峡谷秋景图,为全诗的抒情渲染了悲剧气氛。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悲秋”二字是诗眼,两句诗含蕴丰厚,味之无穷。逢秋而悲,人之常情;客中悲秋,其悲风甚;常常作客,故常常有悲;故园万里,故悲中又牵惹乡关之思;独自登台,顿生身世伶俜之感;多病缠身,尤增凄苦之情;年值垂暮,平添功业无成之痛。万事尽不遂愿,身心俱已憔悴矣。可见这句诗思想含量极其丰富,表现出诗人当时极其复杂的感情世界。此联中的“万里”、“百年”与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对应,均是一横一纵,一空间一时间,拓展了诗的境界。而且情景交融,互相渗透,诗人的忧思仿佛无边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样无边无垠,绵绵不绝,使感情的抒发更加沉重凝练,博大深远。此诗是“前景后情”的写法。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本诗抒写旅途中的乡思,首句叙事点题,随着船的行进自己停泊在雾气迷濛的江渚旁边。次句点时抒情,“客愁新”为全诗主旨所在。“新”字暗示原来已经有愁,此时是又添新愁。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没有指出,但在后两句的景物中可以体会出来。平野空旷寥廓,诗人乘坐的小船显得极其渺小,而诗人本人也更觉孤单。那轮近人的月亮更增加诗的意蕴。月亮近人,与人亲近,更显出人的孤单寂寞。月亮是圆的,而却不能团圆;如此美好的月夜,诗人在外奔波,与亲人不能团聚,至此,愁的内(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01页)容便可体会出来。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此诗是“前情后景”的写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本诗情景交融,借秋夜居住客船之上所见所感抒发羁旅思乡之愁。首句写入夜时的整体环境,是大的背景,渲染气氛,造成凄凉清冷的氛围。次句写失眠人眼中所见,更增凄楚。影影绰绰的枫树和忽明忽暗的渔船灯火更显出暗夜的凄凉寂寥,给人以不寒而栗的感觉。第三句转折,写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可以想象,寂静的暗夜中的钟声是多么悠扬清亮,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钟声是告知人们:又有新的客船到达码头了。随着新到客船的游客们夜餐或其他活动,诗人大概更难以入睡,而思乡思念亲人的感受则更加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此诗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侧重写旅夜,即以写静止状物为主;后四句侧重议论抒情。前实后虚,虚实相映,情景相生。前四句中,一、三句写岸上之景,二、四句写江中之景,这两联诗境界雄浑阔大,寥廓清旷的大背景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心情,并为尾联的比喻提供了环境。后四句转向抒怀。颈联带有自我解嘲的调侃意味。自己本不想只当一名诗人,却偏偏因为诗文而著名,这又岂是自己的初衷?年老多病,是该休官了,但自己辞官的主要原因却是由于官场的黑暗。两句诗表现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陷于困境,漂泊四方的根本原因。尾联用比喻抒情,用“一沙鸥”遥应首句的“独夜舟”,使全篇笼罩在孤独、凄凉的氛围中。
通过上述的几首诗,我们可以约略懂得中国古代诗歌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善于变化。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往往使二者妙合无垠。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这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衣乐之触,荣翠之通,互藏无它。”这段话,一语点透了情景交融的神韵。
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4]王德明.走向情景交融的认识历程.
作者简介:郭松芳,男,广西钦州人,广西钦州商贸学校副校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