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应对中考体育,大力促进健康成长

2009-10-27 10:22安津瑛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中考体育必要性性质

安津瑛

摘要:科学分析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必要性、性质;提出了操作这种考试的合理化建议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考体育 必要性 性质 措施

2006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深入人心。”表明了要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但多少年来在升学率第一的思想影响下,许多学校、家长乃至社会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来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好与差,看学校能培养出多少考入“重点学校”的人数,看学生能考出多少分数,唯有考分论成败。据调查统计,有18%的学校开不出体育课,近22%的学校执行不了体育教学大纲,50%的学校落实不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其主要原因:一是受“黑色升学率”的影响;二是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太多,势必影响学习成绩下降,把二者对立起来;三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仅是做一两遍广播操或跑步几圈的形式主义;四是现在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更是注重于智力开发,对身体素质方面,只注重于营养的补给,不重视孩子体育锻炼。这些思想观念和做法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很多体育活动对学生个性与情感的发展十分有益,中科院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身体素质与智力发展呈正比关系。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是国家教委近年来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采取的重大举措,它牵动着全国初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未来的世纪是一个全方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然而现状告诉我们,长期以来因为片面追求智育的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体锻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海市的体育专家陈丹萍采用测试法对780名中国中学生和891名德国中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得分均低于德国学生。

初中生升入普高或分流到职业学校学习,都是为将来走向社会能承担建设祖国的各项重任。学习任务日益繁重,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没有培养一定的运动兴趣和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无疑高中阶段的压力就更大;再加上体育锻炼本身要求学生付出较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方能见效。而中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均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若没有一定的督导机制,这种自觉性难以长久维持。因此,采取考试制度势在必行。

一、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

当今,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在这种新形势下,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探讨,也表现出了一些比较片面的观点,较典型的有两种类型:第一类,升学考试体育是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理应取消;第二类,只有进行升学考试体育才能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忽视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到底是属应试教育,还是属素质教育,又如何操作这一基本前提。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也已证明,素质教育也需要借助于考试手段,其目的是使考试服务于整体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必须要有完善的考试制度、内容和方式作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将这种考试体育的成绩和其他文化课考试成绩同等要求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升留,甚至对评优、评先等均没有起到相应的制约作用,因而造成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关心的只是文化成绩的好坏,体育教学在有些地方形同虚设;为应付中考和高考,任意占用体育课时间或取消体育课现象时有发生,体育教育没有真正对文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采用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即在决定学生升留的制约机制中渗入体育成绩,对于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局面具有这种必要性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又如何明确呢?在客观实践中操作这种考试经常表现出两种趋向:要么向素质教育方向健康发展:要么滑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如果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则是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选择良好的考试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勤思多练,使学生全面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差距,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考试以平时科学的教学作基础,与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品质都得到良好发展。因而这种考试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通过考试。

如果向应试教育方向发展,情况就不同了,操作者单纯以这次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价学生的体质与运动能力,说明中小学生整体的健康状况;或者脱离学校教育整体,不能同其他文化学科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在长期的教学中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作为首要任务;不能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采取为考试而考试,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平时欠功夫,临阵抱佛脚,压制学生,死练,硬练,这样充其量也只是为学生暂时升学不拖后腿而已,留下的空白或造成的危害却很多,这种考试不正是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吗?这绝对不符合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那种认为只有通过升学考试体育才可以提高学校体育地位的思想其实也是受这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的作用和地位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片面追求智育成绩的高低,单纯以一次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优差与升降。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如果也按这种模式进行,也仅仅依此决定学校体育工作的业绩,使学校的体育工作都围绕考试这一中心,而不是着重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那又何谈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呢?因而只有明确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将其同素质教育的各方面协调起来,使之产生良好效果,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地位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二、为中考体育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

正确认识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与必要性之后,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良好的操作,即要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否则,这种认识也只是纸上谈兵。具体操作考试要涉及很多因素,但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

1.端正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考试是基础

各级学校体育职能部门与广大体育教师首先要视考试为教学的延续,要把考试同教学任务和内容紧密衔接起来。既要以教学中全面的素质教育为考试的基础,又要发挥考试的多功能性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考试并非只有选拨功能,最重要的是它的检测功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除了选拔身体素质合格的学生进入更高一层次培养阶段外,还要检测普及义务教育阶段人才身体素质的合格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能说明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但也不能就此下定论,因为考试体育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干扰,失常现象屡屡发生。考试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教学搞好了,考试的历害性相对就削减了,学生应试的压力就会更轻,我想这也是素质教育中考试的意义吧。

2.协调教考过渡,实行综合评估是途径

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应该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每取得的一项成绩和获得的一次进步均构成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部分。如一种基本技能、知识,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等都是全面素质的组成部分。有些地方的学校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建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档案,量化每次成绩的比率,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毕业时的升学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事实证明,这种良好的教考过渡既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发挥考试监督和检测功能;又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不畏困难的坚强性格。从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避免出现应付考试的被动局面。

猜你喜欢
中考体育必要性性质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宁德市蕉城区高效组织初中毕业升学体育测试工作策略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