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期待教学探讨

2009-10-27 10:22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范 霞

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以提高阅读质量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什么是“阅读期待”呢?就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悬念的制造,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好“阅读期待”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利用“阅读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呢?

一、热情——让期待更富“暖意”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教师的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如教学柯灵《乡土情结》时,我一走进教室,便激动地朗诵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学生兴趣盎然,纷纷静下心倾听。我饱含深情的朗诵,虽然无什么技巧,但学生们的感情随之便被激发出来。我趁热打铁地对学生说:“这首诗深深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我们今天要学的《乡土情结》,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呢?”学生很快就急切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当然,教师要用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要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情感——让期待更具“神韵”

1.启动情感,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入入胜的故事……于是学生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曲子作为背景,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海伦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向往!

2.牵住情感,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荷塘月色》中描写夜晚的情境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夜晚荷塘万籁俱寂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那清幽的荷塘,激起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宁静,驰而神往,激起学生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3.推动感情,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如教学《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尽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理解,读出情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心理的需要。

三、理解——让期待更有“个性”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的感悟,必然会带着浓重的个性化倾向。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怎样来保护和运用好他们的阅读期待呢?

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阅读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如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有学生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殉情的方式可不可取发生争论,我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因为他们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所以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学习课文时,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有的喜欢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还善于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等等。

有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甚至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最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期待,学生阅读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