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

2009-10-27 10:22王进民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史论教学大纲史料

王进民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

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

一、要深化对“史论结合”的认识

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而不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武器。“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可见,对史料的研究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其次,要提高对史论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史论结合”,教学大纲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得如何,反映了对教学大纲的贯彻程度,实际上也关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对考试而言,既然考试说明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对史论结合问题落实的状况,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在研究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要求的基础上,拓宽、挖掘教材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能力培养。

二、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的方法

史论脱节,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有关题目作答时既有史也有论,尤其对高中生而言,结合政治学科背背理论条文是没有多大困难的。但是,学生对某些理论条文往往是死记硬背,而对其精神实质不甚了解。在答题中,真正需要这些理论时,他们往往只能从做题的操作方法上加以利用,而不是从思维方法上进行使用,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有关题目的答案中,史与论往往是“骨肉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

1.从史料中来。即向学生展示某些理论观点从史料中得出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的思维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只是把这种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的结果简单地搬给学生,他们是很难做到真正理解的。可见,理解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一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对史实的讲述有意识地阐述这些理论内容。

2.到史料中去。即让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理论用于对历史材料的科学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理论去正确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作为加强“史论结合”教学的方法,到史料中去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提高能力,就要实践,因为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却必须通过训练去获得,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反复操作。“到史料中去”的训练途径主要是讲课过程中,教师在涉及某一理论观点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史实例证,学会举一反三。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与论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在实践中下大力气,才有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临潭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史论教学大纲史料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