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导入技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数学课堂学习

2009-10-27 10:22赵新明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芝麻方程情境

赵新明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的起始阶段要进行的一种教学行为的能力,是教师要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简单地说,导入技能就是教师利用恰当的多种多样的信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做好心理上、认知上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带出一堂好课来。在这里,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科能力的提高,是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积累与发展起来的,而不是教师“技高”的结果。因此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益,必须研究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使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减轻乃至消除无兴趣的学习带来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导入除了引起学生注意及兴趣外,从教育学上讲,导入还要启发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的思维定势,引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调度,以便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准备,使学生做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新课之前的导入是主要的,它要针对新课的内容、教学目标、任务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期待等等。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相对独立阶段开始时,在交流讨论问题时或在使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的开始时都要进行导入。

下面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温故引新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数学知识是系统连贯的,新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忘记了或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产生困难。因而,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来导入新课,来加强对学过的知识的巩固,这种导入可以从总结旧课入手,也可以通过学生听、写、练等活动,或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回顾旧课导入新课。但这种导入往往缺少趣味性,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教学时,事先精选一至两个新旧知识之间最具实质性的联系点,再精心编写一段“导语”,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苏科版)第三课时的时候,可以先回顾第二课时学习的“移项”的有关知识,接着让学生一起来解第二课时的一道课外练习“小明买了3块面包和1盒1.8元的牛奶,付出10元,找回4元。求1块面包的价格。”大部分学生设1块面包的价格是x元,列出的方程是3x+1.8=10-4或3x+1.8+4=10,这两个方程是用移项来解,少部分学生列出的方程是10-(3x+1.8)=4。此时可先让学生去比较这个方程与前两个方程的不同之处——有括号,这个方程恰恰就是第三课时要学习的“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尝试去解这个方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而投入到学习中。

二、故事事例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选取史实、名人轶事或趣闻笑话的精彩部分用于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促进其掌握知识的方法都有明显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第四课时的时候,我借助了丢番图的故事:“丢番图被认为是代数学的鼻祖,但历史上没有一本正式的著作里留下他完整的生平,甚至连他的国籍都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有趣的是,他竟然有一个墓志铭,上面镌刻着他的一些情况: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颊上长出了细细须,又过了生命的七分之一才结婚,再过5年他感到很幸福,得了一个儿子,可是这孩子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了4年,结束了尘世的生涯。你知道丢番图结婚时和去世时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吗?”学生们很感兴趣,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争先恐后,很快通过设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是x岁,根据题意,得方程x/6+x/12+x/7+5+x/2+4=x,由此引入“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很顺畅、自然。

三、设疑悬念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科学研究表明,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的存在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新问题,再不断地反复进行,直到问题的解决。这是中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特征。由于他们有好奇心,他们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一些东西有过浅尝辄止的体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表面现象,不知本质,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存在着以讹为正的看法,都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认知上的困惑、矛盾心理。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和有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就创设悬念、适当置疑,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例如:在讲“幂的运算”之前,先讲芝麻与太阳的质量:“一粒芝麻的质量是很小的,它与太阳的质量简直是不能比的,但是如果把这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播种下去……如果播种下去的芝麻全部发芽、生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想象一下会收获多少质量的芝麻?芝麻的质量将是太阳质量的5倍!”,这一惊人的增长,使学生感到无比惊讶、将信将疑,这时教师顺势导入幂的运算,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设疑、悬念导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问到“点子”上,对问题抓得准、问得恰当,才能击中要害,抓住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矛盾时的契机,引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所提悬念疑问,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衔接点、易混点、关键点等等,同时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富有启发性,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的,才能造成深深的悬念,从而产生探求的积极性。

四、经验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这种导入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提问、讲解,以期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与该生活经验有密切相关的新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迫切愿望。例如:在学习“比零小的数”时,教师先描述:“2007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小明带着帽子、围巾,穿着羽绒服,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的身上”;然后停留数秒,感受和回顾这种情境;接着教师问:“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你报告当时的气温是多少?”学生会立刻积极踊跃地回答:“零下××摄氏度”,这就很自然地引入“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往往比单纯的讲授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倍。

五、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文本形式出现更使得数学材料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把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芭蕾舞演员身体各部分之间适当的比例给人以匀称、协调的美感的图片,展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巧妙,整个塔体挺拔秀丽的图片,立刻就吸引了学生,创设了一个利于学生探究线段比的情境,变“苦学”为“乐学”。

导入虽然有一定方法,但无定法,而是要依据不同教材的不同内容和特点,选用一种最佳的导入方法。没有变化的导入是不能收到最佳的导入效果的。导入时要注意: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或故事性,以免学生停留在“自发兴趣”的低水平上;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年级、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3分钟,最多3~4分钟为宜,以免影响或冲淡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初中部

猜你喜欢
芝麻方程情境
方程的再认识
方程(组)的由来
香喷喷的芝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圆的方程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