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2009-10-27 10:22韩德宗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江南地区金昌商鞅

韩德宗

如何在新的教材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浅薄经验谈谈几种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供同行们商榷。

一、先果后因,倒叙式的教学方法

如我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时,没有按书中三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正常顺序讲述,而是先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之所以得到开发的原因?历史教学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由果溯因是克服思维定式的好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设疑激疑,对话式的教学方法

如我在讲述战国时商鞅变法一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师)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历史被后人称为“战国时期”。同学们从这段时期的名称能联想到些什么呢?为什么后人这样来命名这段历史时期呢?(生)战争频繁,连年打仗……(师)我们一起看看考古发现的证据。【在大屏幕上展示有关当年战争的武器图片及描述战争的图片】。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战争次数多,规模大,时间长,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请大家想一想。(生)发展经济,强大自己,抵御外敌。(师)对了,富强成为各国君主追求的目标。【引导后概括,转入正题】接下来,我们学习秦国商鞅变法。这种非常规式的陈述历史事件,是设疑激疑地诱导学生思悟,得出结论,最后引入本课主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从而活化教学内容,让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

三、虚拟情境教学方法

如我在讲述商鞅来到秦国,与秦孝公长谈三次。秦孝公很想变法,但又怕遭到贵族们的反对、干涉,于是决定进行“廷议”,也就是召开宫廷辩论会。廷议成为能否实行变法的关键。

(师)商鞅能驳倒那些旧奴隶主贵族吗?(生)能。(师)你们这么有信心,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以前秦国的宫廷里,亲身感受一下廷议的情景。

咱们开始。(师)我是一个大奴隶主,我不仅能占有奴隶,还能占有他们生产的所有物产,这多好呀,为什么要变法?(生)大人,我乃商鞅也,你完全占有奴隶的收获物,奴隶一点生产积极性都没有了。他们逃跑,破坏工具,不断反抗,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财产?(生)你现在能百分百占有奴隶劳动的收获物,可是他们没有生产积极性。假如现在一个奴隶,一年只能给你生产五百斤粮食,如果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每年生产六百斤粮食,分给他们五十斤,你得到的粮食比现在百分之百还要多,你怎么不算这个账呢?(师)现在的办法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生)社会是要发展的,国家也要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旧的法,不适应了,就要改变,不变是要激起民愤的。此教学案例是教师把学生带到“廷议”现场,然后提议让每一同学都替商鞅想办法,出主意,驳倒守旧派,取得秦孝公的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问题情景教学方法

如我在讲述“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籍贯不属金昌的同学请举手(统计人数);(2)非金昌籍的同学谈谈自己家庭是何时、何原因迁入金昌?(多数同学回答是因为父母亲工作原因。)(3)在你的亲朋好友中,哪些人曾经离开原住地,迁往它处?并说明大概去处?(4)能否举出你的亲朋好友中,去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定居的事例?(5)在以上的人口迁徙中,有何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6)讨论后,我又指出,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曾经出现了人口迁移现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当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作用?(7)讨论: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民工潮与人口流动现象?

在运用问题情景解决模式时,应注意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力度。这些问题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教材中的内容和观点,通过这些问题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五、历史比较教学方法

如在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这一课内容时,涉及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的房子,半坡氏族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如果运用历史比较法,可以这样处理:根据教科书上的两幅图画——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的房屋,让学生结合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点,探究为什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式的,而半坡原始居民身房屋是半地穴式的。

假如教师孤立地介绍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着干栏式的房子,半坡氏族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学生一来没有特别的兴奋点,二来不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这种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既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关系的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金昌商鞅
张金昌简介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驾驭各式击球点(一)正手击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