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

2009-10-27 10:22欧小英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情景探究活动

欧小英

“活动·体验式”教学,要求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无论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因此要求教师注意挖掘教材里蕴藏的活动资源,以活动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在“想”、“说”、“做”、“观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淡化技能的单一训练。

一、创设生动丰富的数学情景,让学生愉悦地感悟数学

在教学中应尽量将教学内容渗透在学生熟悉的情景里,使学习内容贴近于真实生活,形式生动活泼,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能满足好奇心的活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亲身感悟和理解。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的数学含义,我用电脑制作了一幅动画:一个男孩在俏皮地跳舞。我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让学生站起来模仿男孩的动作跳舞,结果全班同学都做到了。我问:“你们怎么这么厉害呀,都学会了。”学生齐说:“这太简单了,不就是两个动作吗?只不过这两个动作在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罢了。”我又问:“像这样的循环现象,你们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一周规定为七天,每一周都是按“一二三四五六七”的顺序反复出现的,这个规定是一种循环现象。

生:钟面上有12个数字,时针由1时—2时—3时—4时—5时—6时—7时—8时—9时—10时—11时—12时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的。这也是一种循环现象。

生:我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从前,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和尚。

从前,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和尚。从前,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和尚。……

学生故意不停地说下去。这也是循环。

看到水到渠成,我接着出示了如下几道题:

(1)36÷4 =

(2)5.34÷1.5=

(3)1.332÷4=

(4)1÷3=

(5)58.6÷11=

让学生自己动笔算一算。我问:“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真奇怪,数学中也有循环现象。

生:……

“循环”的含义就在这种生动、轻松、丰富的情景中感悟和理解到了。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先从个别情景感知的基础上,又从生活中常见的循环现象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完成感知的提升,再通过对算式的计算,抽象出“循环小数”的意义。这样由感知——探究——抽象逐步地完成了对“循环小数”这个概念的认识。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过程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听例题讲解、看示范表演、做巩固练习,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模拟、推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一个数学规律是如何发现的,以及结论和规律又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概念、公式的来龙去脉、内涵和特征,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从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主探索中掌握知识。有效的操作活动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再创造”。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活动,结果学生发现了如下的剪拼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能,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了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三、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体验

不同的个体对于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能力和体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去说想说的话,让学生表达自己在观察、操作、实验、猜想、模拟、推断等活动过程中的不同感受;去用自己想用的方法,去感受内心的情感,去凸现个性的潜能,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在进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发现了好几种方法,我都让他们一一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体验。虽然有个别的剪拼方法并不好,但教师此时关注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性表现。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教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情景探究活动
情景交际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