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关联理论与听力教学

2009-10-27 10:22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听力话语

潘 勤

摘 要: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听力能力差可导致不敢开口,无法交流,主要原因在于他或她无法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关联理论在理解似乎缺乏关联的话语时,能帮助听者正确地理解话语,从而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听力 话语 关联理论 交际意图

一、引言

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与别人的交流应该建立在理解别人说话含义的基础上,听力能力的不足可导致交际无法顺利地进行,因为他或她无法理解别人在说什么。由此可见,对话语的理解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实验。许多学者从关联的角度进行了有关话语理解的实验Bach,K.和R.M. Harnish(1987),Hirst,D. (1989),Levinson,S.C.(1989),Berg,J.(1991),Chametzky,R. (1992a),Lindsay,R.O. and B. Gorayska (1994),Blakemore,D. (1995),Jucker,A.H. (1995),Desalles,J.L. (1998a),Franken,N. (1998a),Garcia Murga,F. (1998),Higashimori,I. (1998),Greisdorf,H. (2000),Grundy,P. (2000),Meng,J. (2002),Matsui,T. (2003),Carston,R.和G. Powell (2005b),Moya Pardo,C. (2006),Oswald,S. (2007);中国也有许多学者从关联的角度进行了话语理解的研究,何自然、熊学亮、何兆熊、苗兴伟、冉永平等将话语的理解与关联理论结合,得出结论:在交际双方理解话语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字面意义,还要根据说话人提供的证据,结合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本文试图使用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对听力中的话语理解能力,尤其是推测说话者真正意图的能力。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我们把受试者分实验组和对比组开展了实验研究。

二、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对话语的推断有着杰出的贡献。根据这一理论,话语交际是一种互知的过程。寻求关联是一种最佳的认知模式,通过这一模式交际者可以成功地达到交际的目的。听者必须结合明说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来理解话语。他们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1986:122)。但是语境效果不是确定关联的唯一因素,关联程度不容忽视。他们认为语境效果由心理过程产生,而心理过程包含听话人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一种精力的消耗(2001:124)。因此付出的努力是寻求关联时必须考虑的第二个因素。因此他们在“内容条件”上对关联性作了如下定义:内容条件1:如果一个命题在一个语境假设中的语境效果大,那么这个命题在这个语境中就具有关联性。内容条件2:如果一个命题在一个语境假设中所需的处理努力小,那么这个命题在这个语境中就具有关联性(1986:12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大,假设的关联性就强,处理话语的努力小,关联性就强。

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最佳关联设想和最佳关联原则:

最佳关联设想:

发话者意欲向听话人显映的假设集具有足够的关联,使听话人值得努力去处理该明示的刺激信号(ostensive inference)。

这一明示刺激信号,是发话者传递假设集时所能运用的最大关联的信号。(1986:158)

最佳关联原则:

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的最大关联。(同上)

在明示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都会在话语和听话者的认知语境中寻求最佳关联。当话语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且听者付出的努力小的时候,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达到最佳关联的两个条件还是语境效果和负出的努力。也就是说话的语境效果能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并且听话人为获得语境效果付出了努力。关联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认识交际和话语理解的方法。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实际上是明示和推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寻求关联而达到对话语的理解。能否寻求到关联需要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能否相互显映,另一方面是假设集是否能获得积极的语境效果。

1.互相显映和认知语境

Sperber和Wilson认为认知语境就是能向交际者显映的一系列的事实。假如你来到你朋友家看到画笔、颜料和画架,这些证据可以帮助你形成假设集,即:你朋友喜欢画画。这个假设集就是认知环境。

画笔、画架、颜料等就是视觉认知(visual cognition),而你所得到的结论就是概念认知(conceptual cognition)。Sperber和 Wilson认为,在交际研究中人们对概念认知能力感兴趣。在交际中概念认知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上所说,我们认为交际双方有着相同的认知环境并且因此而理解你朋友的话语“我的画笔要洗了。”也就不困难了。这是因为事实已经向交际双方显映。正是Sperber和Wilson的“互相显映”(mutual manifest)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这一现象。交际双方认知环境的重叠就是他们的共同的认知环境——即“互相显映”。当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映相同的事实和假设时,这种重叠就发生了。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们共处的物质世界和共同的思考规律使信息交际得以成功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同样一个客观世界的人对这一世界有着同样的认识。“显而易见,人们之所以有着相同的认知环境是因为他们身处相同的自然环境并且有着同样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受旧信息的影响,因此人们的认知能力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人们对直接环境的感知不会一样,而且他们的认知能力也是不同的。认知能力强的人对话语的理解能力就更强。他们的认知环境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也就不同。认知环境的相互显映既需要物质知识也需要推理能力。

2.明示推理

Sperber和Wilson将明示推理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Sperber和Wilson认为是明示使交际者得以成功地加工话语信息。明示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明示含有两层信息:第一层是明确指明的信息(即信息意图);第二层是通过第一层信息要传递的信息(即交际意图)。对于听者而言,交际是一种在说话者基础上通过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的整合而理解交际意图的推理过程。例如:当迈克告诉凯特电影没有趣时,他想凯特知道电影没有趣(信息意图);但同时迈克想向凯特显映他之所以传递此信息意图是因为他不想凯特去看电影或者他想她和他呆在一起或者他想她在家复习功课(交际意图)。对于凯特而言,“电影没有趣”向她显映了,并且当她把旧信息(她曾经告诉过迈克她想看某部电影)和新信息“电影没有趣”结合起来,她就推理出迈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想她去看电影。

Sperber和Wilson认为推理交际和明示是同一件事,并且属于同一个过程。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相同的一个过程:对说话者而言的明示和对听话者而言的推理。明示和推理是成功交际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3.语境效果和付出的努力

语境效果不仅是关联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根本条件。关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效果。而语境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呢?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有三种情况会产生语境效果:①加强现有语境假设;②与现有语境假设相矛盾,排除现有语境假设;③与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新的语境含义。但我们值得注意的是产生语境效果是要付出努力的。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时候,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获得语境效果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

然而付出了努力不一定就能获得语境效果,还必须考虑如下的因素:①话语是否复杂;②语境是否明确;③在特定的语境中为获得语境效果所付出努力的大小。

关联理论的重点是明示推理。明示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推理,在这一过程中,听者试图通过解码和填补信息空缺而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达到对话语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用来理解话语和填补信息空缺的认知语境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互相显映”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的问题

①为什么学生在理解听力中的小型对话时会有很大的困难?

②哪些因素阻碍了学生理解听力中的小型对话?

③怎样提高学生对听力题中的小型对话的理解能力?

④在训练理解听力题中的小型对话时使用明示推理有效吗?

2.实验步骤

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培训、前测和后测。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学生的听力习惯、学生对听力课的看法、对听力课所持的态度、听力时所用的推理知识和学生在听力课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问卷分五个部分:被试的听力背景和对听力课的看法、在听力练习开始前的准备状态、他们对听力测试的态度、推理知识和他们在听力测试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19.4%的学生英语很好,43.8%的学生英语较好,29.3%的学生处于一般水平,7.5%水平很差。而只有6.8%的学生认为自己听力好,33.8%认为自己听力还好,38.1%认为一般,21.3%认为很差,然而他们的英语成绩不差。大多数的人不重视朗读(实际上朗读水平对听力水平是有影响的)。66%的人不喜欢上听力课。这些都说明改进听力课的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听力兴趣是很重要的。5.6%的学生认为听力很难,82.5%认为有点难,这说明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大多数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可以得到提高的,58.75%的同学在做听力题时有焦虑情绪,80%的学生认为要做好听力题词汇很关键。事实上,是因为不同的口音也是影响听力的因素之一;81.3%的学生想通过学习话语理解技能来提高听力水平;90.6%的学生发现即使不存在生词的话语有时候也无法理解;82.5%的学生认为话题不熟悉的听力题使他们感到困惑,这说明认知语境对理解话语的重要性。

根据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120名学生作为被试者,他们被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对两个组进行了前期测试和后期测试。前期测试后,实验组接受了为期六周的专项性的听力训练,控制组按传统的方式上听力课,培训结束后,对两个组进行了后期测试。前期测试的题目主要涉及明示推理,题目主要来自历年的四级、六级试卷;实验组和控制组此次测试的平均分几乎一样,实验组的学生答题情况如下(主要分析推理题目):18%答对了第三题,只有25%的同学答对了第七题,8%的同学答对了第十三题,15%的同学答对了第十五题,20%的同学答对了第十六题,10%的同学答对了第十八题,13%答对了第二十题。控制组的答题情况与实验组几乎一样。这说明两个组的听力水平没有差异,可以作为被试组。

四、培训

根据问卷调查和前期测试,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明示推理方面的听力理解培训。培训步骤如下:①理论培训;②培养学生推断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能力;③培养学生扩大认知语境的能力;培训计划:总共用了六周时间培训,一周用于理论培训,三周用于推断说话人意图的培训,两周用于培养扩大认知语境的培训。对学生方面也提出了计划要求,要求他们安排好课外朗读,此目的是配合训练所进行的语调练习,还要求他们做好课外听力的巩固,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听力材料。每一次训练完以后做好笔记,笔记内容是本次听力的结果、遇到的困难、如果能够的话写下听力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目的是帮助他们自己改变听力学习的方法和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培训材料:选择的培训材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培训效果。所以笔者从下列方面注意了材料的选择:注意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明示推理有关。材料主要来源是历年的三级、四级和六级考试题。学习策略:Oxford根据策略与目标语之间的关系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策略由直接影响目标语的策略组成,因为它需要这种语言的心理活动。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救策略。记忆策略帮助学生储存和提取信息;认知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话语;补救策略帮助学生得以顺利交流下去。间接策略在听力方面从以下方面间接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做好计划、客观评价自己、寻找机会、控制情感、提高合作能力等。OMalley和Chamot认为元认知策略包括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制定学习计划、对理解和结果的监控并且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O'Malley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教学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对学习者非常有效,尤其是对于水平不高的学习者。Rubin和Thompson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不同的学习策略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语言学习中通常把几种策略结合使用。听力学习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培训中将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结合起来。为了减少焦虑情绪并鼓励学生学习的勇气我们还不时采用情感策略。

1.理论培训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推理方法,但是因为他们缺少这一方面的理论知识不知道自己在使用而已。因而我们用了一周时间对他们进行理论培训。主要方法是老师向学生介绍这一方面的理论(培训中将要用上的那些部分:交际意图、语境、认知语境、语境效果和付出的努力)。

2.推断交际者交际意图的培训

在明示推理的过程中,交际者发出明示刺激信号试图完成的意图有两个: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Spe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者发出一种刺激信号,试图向交际双方显映交际者试图通过这个刺激信号向听话者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听力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它是以明示推理的方式来完成的。听者收到刺激信号,与此同时填补信息空缺(因为说话者并不总是把理解话语所需要的信息都说出来),以便正确地理解话语。这就是推断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过程。我们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培养学生推断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能力。主要使用了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

具体方法如下:

(1)读小型对话或者短句推断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我们都知道听和读是不同的。为什么在我们的听力培训中用上了读呢?因为在听力理解的时候,学生总是会感到紧张,这都是因为害怕不能理解所听到的内容而引起的。在训练的初始阶段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减少紧张的感觉从而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于推理过程中。

例一:

A:Could you have a quick look at my printer?——its not working right.

B:I have got only five minutes until eleven oclock.

听者怎么样理解说话者的回答?他或者她就会结合认知语境和语境假设寻求关联:

推理过程如下:

①离十一点只有五分钟了。

②打印机的问题不好找,需要拆开来检查。

③拆开打印机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于五分钟。

④学生得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说话者现在不能修理打印机。

(2)使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来帮助他们培养推断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能力

我们还利用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小对话于此项培训之中,理由是:第一,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听力材料的选择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所当然地会对发生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有必要付出努力去从所听到的材料中获得语境效果。第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课堂知识的延续,因为他们会自觉地而且非常感兴趣地将课堂知识运用在真实的生活中。第三,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第四,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气氛,焦虑情绪也得到控制。

例二:

Father:Is the soup still hot?

Son:Here is the spoon.

父亲的交际意图是什么呢?他真的想知道汤是否还是热的吗?儿子的回答与父亲的问题有关吗?要理解上面的话语,必须进行如下的推断:

①儿子在用调羹喝汤。

②现在看不见水蒸气往上面冒出来。

③显然汤不热了。

④汤可以喝了。

⑤喝汤需要调羹。

⑥父亲没有调羹。

⑦父亲需要喝汤的调羹。

⑧儿子手中有调羹。

⑨父亲想儿子给他调羹

父亲的交际意图是想儿子给他调羹喝汤。

(3)为每个人创设展示表演才能的情景

理解话语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关联的过程。认知语境是这一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Sperber和Wilson认为即时的自然环境也是语境的选择的一个部分。扩大认知语境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即时的自然环境。因此培养学生通过这一渠道推断说话者交际意图是很有必要的。再者,从学习策略的观点来看,它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摆脱焦虑和紧张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三:(It suddenly rains)

What shall we do now?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话语,我们创设了下列情景:

一些学生撑着雨伞在走来走去,两个没带雨伞的学生站在那里。A说:“What shall I do?”然后让其他学生推断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接着我们把学生划分成六个小组,要求他们编写小对话,利用自然环境扩大认知语境以达到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的目的。

3.教学生扩大认知语境

听力的性质就是从语境中寻求最佳设想以便理解话语。学生无法理解听力中的话语主要是不能找到听者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的信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在话语和意图之间的搭桥并且扩大认知语境是必要的。根据何兆熊(2000)的《新编语用学概要》,补足和扩大认知语境有三种方法:①从百科知识中;②从短时记忆中;③从周围的环境中。

为了帮助学生扩大认知语境我们应用了如下方法:

首先,扩大学生的百科知识。要求学生看一些百科知识方面和有关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的风土人情的书、看英语电影、看小故事等。通过如上方法他们可以积累听力学习时所需要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完成上述任务,学生被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并且要求他们无论多忙都必须按要求完成计划。还要求他们记下给他们影响最深的事情。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得到了保持而且也让监控策略得以应用。

其次,教会学生通过短时记忆扩大认知语境(主要应用的是记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步骤如下:

①看图描绘

②听小对话选择最佳答案

最后,教会学生通过自然环境扩大认知语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为学生创设了情景。第一步,一些学生表演小对话(当他们在表演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特别注意他们的手势、态度和语调)。第二步,要求学生从自然环境当中补充隐含前提并理解话语。

五、结语

培训结束后,对两个组进行了后期测试;测试的题目主要涉及关联理论的推理。在此次测试中答题情况如下:当只涉及到简单的推理题目时,两个组的得分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当题目涉及较为复杂的推理题目时,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实验组答对第一题的有33%,而控制组只有8%;实验组答对第四题的有51.6%,而控制组只有20%;实验组答对第五题的有30%,而控制组只有10%;实验组答对第八题的有45%,而控制组只有11%;实验组答对第十题的有41.6%,而控制组只有13.8%...。

根据上述结果,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理解听力中的小型对话会感到困难是因为他们缺少推理知识而且推理能力很差,影响学生理解不含生词的话语的因素是:①缺少推理技能、学习兴趣、自信和有效的学习方法;②焦虑情绪;③贫乏的百科知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听力中的话语理解能力,就要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丰富他们的百科知识。本研究表明在听力理解学习中培养明示推理能力应该是关键。

参考文献:

Austin,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Clareidon Press,1983.

Blakemore,D.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Oxford: Blackwell,1992.

Levinson,S.C.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OMalley,J.Chamot A.&Kupper L.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 10:418-437,1989.

Oxford,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听力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