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军
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迅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新课改要求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师生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从多渠道获取的知识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要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给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创造性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我认为现代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
一、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在教学中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激活。
2.营造一个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心理提供安全感和自由感。师生间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伙伴、朋友,以微笑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教师的关爱。
3.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更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了“保姆式”教学方式,而忽视了“让学生怎样学习”的培养。因此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去掌握材料,课堂应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个舞台,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和谐、民主、宽松且有选择空间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将学习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
三、教师从拥有知识的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其单向的知识灌输已不再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形象,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而应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并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四、教师要由过去教学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
既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间的合作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既然合作,就要交往,师生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没有交往就不能发生教与学,交往的本质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发挥各自力量,体现相互间人性的平等地位。
2.师生间互教共学。在教学中相互发挥作用,教师的教也通过对话教,学生的学也是通过对话同时在学,师生共同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负责。
3.师生在教学中彼此都得到实惠,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和经验、理解和智慧,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感受心境的开放、个性的张扬。
五、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新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一部很好的反思教材,我试用书上提出的建议进行自我评价,结果却给自己带来惶恐和惭愧,三尺讲台站了近二十年的我,到如今才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书中第一条建议就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让学生学会思考应该是一切学习生活的动力源,要教会学生思考,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善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两件事:一是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要完成这两件事,就必须学会勤于思考,教师思考了两遍再讲,讲的课就比原来好一倍,这就印证了思考的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多思考才能驾驭年轻人的心灵,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立志要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就必须让他们学会思考,我们自己也必须成为一名会反思的教师。
总而言之,要承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任,要认清和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好角色的转变,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眼光指导教育的全程,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大新县雷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