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艳
提要由于石油石化企业的大批量物资采购均由集团总公司负责,因此各地分公司基本上只负责零星、小批量物资采购。零星物资的采购通常会遇到很多问题。零星物资的战略采购方法主要有:寻找固定供货商;集中采购;寻找零散的多余库存;成套采购。
关键词:零星物资;战略采购;采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对待不同的物资,要制定不同的管理方式,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这样可以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合理配置企业的采购资源。石油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资种类繁多,从大类看,可以分为设备、金属材料(石油专用管材、普钢)及非金属材料、电器仪表、阀门及备品备件等,这些物资在保障油田或炼化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的采购规模都很大,采购的厂家也比较固定,非常适宜集中采购。从中石油、中石化各地分公司物资采购部门了解到,由于石油石化企业的大批量物资采购均由集团总公司负责,因此各地分公司基本上只负责零星、小批量物资采购。
二、战略采购的主要模式
国内外很多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战略采购的重要性,并实施战略采购,主要方式有:
1、集中采购。现代企业均可以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这是一种基本的战略采购方式。许多国内企业纷纷建立集中采购部门或货源事业部,对集团的生产性原料或非生产性物品进行集中采购规划和管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采购物品的差异性,提高了采购服务的标准化,减少了后期管理的工作量。
2、扩大供应商基础,优选关键合作伙伴。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降低采购成本。跨国企业纷纷涉足中国,将中国作为原料采购中心和制造中心,就是一个例证。但对于某些核心生产和服务机构的原料/产品企业来说,往往会与少数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久关系,在保护核心技术的专有性的同时,也便于共同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改良。
3、优化采购流程和方式。在将“采购量”和“供应商”数量这两个硬的客观影响采购成本因素进行优化之后,进一步降低成本空间转向管理优化方面。例如: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竞争,充分发挥公开招标中供应商之间的博弈机制,科学公正地选择最符合自身成本和利益需求的供应商;通过电子化采购方式降低采购处理费用;通过科学的经济批量计算合理安排采购频率和批量,降低采购费用和仓储直接和间接成本等。
4、原料/产品的标准化。现代企业在工程项目立项阶段或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未来采购、制造、储运等环节的运作成本,提高原料、工艺的标准化程度,减少差异性带来的后续成本。这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一种战略采购,是整体供应链优化的充分体现。但需要生产和技术部门的充分配合。
三、石油企业零星物资概述
按物资的分类,对战略物品、重要物品、一般物品和瓶颈物品采取不同管理策略。其中战略物品采购策略是采购管理的重点。石油物资从大类看,可以分为设备、金属材料(石油专用管材、普钢)及非金属材料、电器仪表、阀门及备品备件等,其中6大类非常适宜集中采购:
1、石油专用管材。石油专用管材是油田勘探开发所需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包括套管、油管、钻杆、钻铤、方钻杆等五大类。
2、普通钢材。普通钢材在油田和炼化企业的需求量巨大,以管线钢、容器板、普板、无缝钢为主。
3、通用设备(各种车辆)。通用设备主要指为保障油田、炼化企业生产服务的各种辅助车辆,主要担负油田、炼厂生产重要物资的运输、生产指挥、工程施工等任务,包括载重汽车、乘用车、消防车以及施工机械等。
4、炼化设备。炼化设备中适宜集中采购的品种应是技术较成熟、需求量大、已定型化的物资,如压缩机、电动机、变压器等。
5、勘探开发设备。油田企业对勘探开发设备的需求量相对稳定,生产厂家也相对集中,适于集中采购。
6、配件。按石油物资分类管理的原则,对生产安全起关键作用的物资都在配件管理的范畴之内,如钻头、井口工具、井下工具、高压才气井口等。
石油物资60大类中除了这6大类之外基本上都可归入零星物资的范畴。零星物资又可分为一般零星物资和瓶颈零星物资。一般零星物资的特点是采购品种繁多,但占用资金比重小,市场上容易获得。如固井附件、吊卡、套管扶正器、接头毛坯,因此对于这类资源比较丰富的物资,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采取以降低管理和物流复杂性为目标的管理成本最小策略;瓶颈零星物资的特点是专用性强、价格低、用量小,但供应市场风险大,对油田生产构成了威胁,其采购策略应该集中于保障供应的连续性。
四、零星物资采购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1、最小订货量问题。无论是标准件还是定制件都有最小订货量的要求。这是因为供货商要生产够一定的数量才能覆盖其为生产出这一原材料所投入的成本,这一数量通常被称为平衡点产量。比如,某种印刷电路板,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制图、制版、开模具及人工等费用,供货商为承担这些费用,往往要求采购方购买一个最小批量。如果达不到这一批量,生产厂家将会出现亏损而不愿接单。
2、最小包装问题。这类问题常见于标准元器件。由于标准元器件的生产大多数自动化程度较高,包装工序也采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的设备完成,产能很大。供货商为满足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效率及节约包装材料和运输成本,往往在一个包装中纳入上千甚至上万个元器件。对于需求量相对较小的采购厂家,比如计划需求为几千个成品的企业,采购一盘10K的元器件意味着要产生大量的库存积压甚至浪费。
3、价格问题。由于采购批量较小,采购方往往要付出比通常高很多的价格购买所需的产品,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采购零部件时,最值得注意的是零部件的质量问题,因为生产线上的任何缺陷都会导致生产延误和生产损失。零部件是用来组成最终产品的部件,它们可以是标准的,也可以是非标准的。零部件通常是为连续生产采购的,其质量决定着成品的质量。因此,需要对零部件采购的质量问题给予特别的重视。
在不断改善零部件采购质量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这样的预防措施:首先对其现有的质量体系和生产流程进行检查。当认为供应商能够按照要求的质量提供产品之后,再将其列在“许可的供应商”名单上。而那些经常不能够满足质量标准的供应商将被淘汰。在评估之后,双方将共同达成质量协议,确定质量改善的目标。如果满足了这些目标,来料检查和交货时的质量检查就可以取消了,或者检查的频率将明显下降。
五、零星物资采购的战略采购方式
1、一般零星物资的战略采购方式。对于一般零星物资,成本和风险都比较低,成本的控制更应侧重在交易成本的节约,尽量简化其采购流程,侧重采购系统成本的下降,节省对这些项目的采购、送货、储存、支付等方面耗费的时间。另外,还可以与供应商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如物品品种的标准化、电子数据交换、供应商条形码、电子存款转账等,可以采取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经济批量(EOQ)。具体有:
(1)寻找零散的多余库存。从代理商或生产厂家手上寻找一些零散的多余库存也是一种可行的好办法,而且往往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需要的原材料。但其缺点是无法保证供货的稳定性和花费时间会较长。
(2)成套采购。现在有很多企业采取成套采购的方式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库存,这种方法在小批量采购的情况下也非常适用。成套采购是指将原材料按最终产品项目分类,由采购方指定某一供货商根据某最终产品原料清单指明的原材料,按用量一一配齐并送至采购方。这种方法也就是大家目前提到较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一种,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库存并转嫁了采购成本与采购风险。但需注意的是,企业应计算这种服务的成本并确定哪种情况下采用才更合适。
2、瓶颈零星物资的战略采购方式。对瓶颈零星物资的管理思路是:一是降低其供应风险程度,对独家产品,应积极地寻找替代供应商,使其向一般物品转换;二是在不能降低供应风险的情况下,对常用物资,采取战略物品的采购策略,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保障供应的目的;对不常用的物资,增加额外的费用,建立保险储备。具体有:
(1)寻找固定供货商。尽可能寻找固定的合作伙伴,选择供货商时应尽量挑选那些规模及经营方式与本企业要求相匹配的厂家,而不要一味地求大、求全。一旦找到合适的厂商,尽可能与之结成合作伙伴,签订长期的供货协议,以取得对方的信任与支持。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那些涉及产品核心技术或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关键原材料的采购。其风险在于对该类供货商的依赖程度较大,同时好的合作伙伴不容易找到。
(2)集中采购。在某些情况下,采购方可以把零散的需求集中起来统一进行采购。采购人员可将原材料清单进行整合,按照共享件与独用件分类,在需求可以预见的情况下,进行集中采购。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集中需求量:将不同产品共享原材料在一定时间内的需求量进行整合,力求达到供货商的最小批量要求;或将较小批量整合成较大批量,以求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增大库存量;二是集中向某个供货商采购:这种方案更适用于标准品的采购或面向产品较齐全的分销商采购。由于分销商的经营模式较生产厂家更为灵活,他们往往代理较多的产品线,而其要求的最小订货量也较生产厂家更低,因此在很多时候向1~2家产品线较全的代理商集中采购是小批量采购的一种上佳选择。当然,代理商或经销商通常会在原厂报价的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六、结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成败的关键。很多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把长远采购工作纳入到公司整体长远战略计划规律中去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公司以战略高度来考虑采购和供应职能,以战略管理思维取代传统的买卖交易行为。战略采购的应用必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指导老师唐立新)
主要参考文献:
[1]零星物资巧采购.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12.
[2]刘双占,战略采购之“方法论”.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5.
[3]设备采购-“大盘”在手,高枕无忧.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4.
[4]如何为油田物品采购量体裁衣.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7.
[5]鞠颂东,徐杰编著.采购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