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顺清
2008年5月5日,长沙动物园盘龙苑。中央电视台、英国天空新闻等20多家中外媒体蜂拥而至,不大的院子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扛着摄像机、手拿话筒或照相机的人,黄皮肤黑头发和白皮肤黄头发混杂在一起,好不热闹。
这里发生了什么吸引眼球的事?原来他们要见证一只雌性动物即将远嫁他乡的行动。而这个新娘,就是世界上唯一证明尚存活的雌性斑鳖,而她已经至少有80岁了!她的婆家就是苏州动物园,那里有一只百岁新郎,正翘首期盼她的到来。
长沙到苏州千里迢迢,但她不用担心路途的寂寞和艰难。除了大批新闻媒体跟踪采访外,还有10多个中外专家担任她的贴身保镖。她的花轿是一只由香港海洋公园特制的大木盒,四周有数十个通气孔,能保证她充分地呼吸。盒子内衬厚厚的海绵,她躺在里面舒适且安全。她的保镖每隔一小时为她测一次体温,并为她补充水分,使她的身体随时保持湿润。
有这样周到的服务,她大部分时间都是舒舒服服地睡大觉。14个小时后,她于5月6日早上安全到达苏州。在更多的媒体关注下,她住进了专门为她改建的新房一个带有沙滩、面积约150平方米的水池。她新房的隔壁是新郎的新房,样式和面积都一样,二者之间有栅栏隔开。毕竟是包办婚姻,而且斑鳖还是攻击性很强的动物,专家们无法预知他们是否能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先使他们隔栅相望,彼此熟悉一下。
或许是感觉到她的存在,那个百岁新郎——也是中国唯一证明存活的雄性斑鳖,主动离开他生活了大半个世纪的池塘,通过一个窄窄的通道,游进了为他准备的新房。我们知道,动物是有领域性的。对新郎来说,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主动进入一个未知世界是冒很大风险的,但他义无反顾,可见新娘的魅力!
新郎、新娘彼此可见、气味相闻。对他们来说,这都是大半个世纪第一次和异性相见。新娘矜持,但新郎则急不可耐,沿着栅栏不停地游来游去,还不时爬上栅栏,恨不能翻过去。可他100多公斤的身体毕竟太重了,他尝试多次,总是功败垂成。看到二者之间的互动行为不像有敌意,专家们于5月8号下午打开了栅栏门。而正如大家预想的那样,新郎很快主动进入了新娘的地盘。
专家们分站池塘四周,紧张地注视两只斑鳖的行为,以便发生不测,能立即干预。新娘新郎互相注视,新郎主动接近新娘,但新娘游开始沉入水下。随后新郎也沉入水下。伴随很大的水声,水下突然翻出波浪,并冒出大片气泡!这明显是斑鳖搅动的。他们在水下做了什么?是互相攻击还是试探接触?由于水并不清澈,专家们观察不到,因此非常着急。但很快,他们从不同的地方冒出水面,专家们才松了一口气。
丝丝春雨使5月的苏州凉爽惬意,正是动物们活动的好时机。两只斑鳖会在夜里“互动”吗?专家们在惴惴不安中等来了5月9号。动物园一开门,他们就出现在了斑鳖池边。这一天,他们观察到了令人欣喜的状况:新娘惬意地躺在岸上晒太阳,而新郎则在水池中靠近她的地方游来游去,二者之间没有任何敌意!只是当新郎试图靠近并触碰她时,新娘则警惕地游开。
随后的几天,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亲密,互动频繁,终于在相遇后的第五天,专家们拍摄到了它们交配的镜头!
斑鳖又叫斯氏鳖、黄斑巨鳖,俗名癞头鼋,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鳖科,生活于太湖流域和红河流域(包括中国云南南部和越南背部),以水生动物如鱼虾。螺蛳、河蚌等为食。斑鳖个体巨大,背盘能达到1米以上,体重能达到100公斤以上,因此非常引入注目。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早有该物种的记载,名著《红楼梦》中提到的癞头鼋,就是指斑鳖。斑鳖是生活在淡水中的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体温要靠环境温度来维持。因此当环境温度太低时,斑鳖活动会减少,冬天时需要躲到淤泥中冬眠。斑鳖是卵生的,春季冬眠结束后即开始交配,交配结束1个月左右开始产卵,每年可产2~3窝卵。斑鳖每次产卵数不等,少者数枚,多则能达到60枚以上。虽然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斑鳖的繁殖情况,但根据其近缘种推测,其后代的性别应该是由孵化时的温度决定的,这和我们人类靠基因决定性别是不同的。
斑鳖的第一次科学描述为英国人JohnGray,他根据英国驻上海领事Robert Swinhoe所获得的一个标本,于1873年首先进行了描述,并将之命名为Oscaria Swinhoei。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幼体和中华鳖相似,成体又和鼋很象,加上缺乏标本,因此在随后的100多年中,斑鳖并没有得到中国动物学界的认可,而被看成是中华鳖或鼋的同物异名。分布于太湖流域的斑鳖,则被命名为斑鼋、太湖鼋等。直到1987年,Meylan等重新研究了斑鳖的模式标本,恢复了其有效种的地位,并将之改到Rafettls属。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到这个时候,斑鳖在野外已几乎绝迹,而饲养的个体也寥寥无几了。
斑鳖濒危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第一就是被人类吃掉了。如果斑鳖能长到成体,由于个体巨大,人类认为他们有灵性,或许不敢吃。但幼体斑鳖和中华鳖很象,不会得到保护。等长到次成体时,又和鼋差不多,还是不能摆脱被吃的命运。第二个原因是斑鳖栖息地的破坏。斑鳖是大型肉食动物,需要太湖、元江(红河)这样巨大的淡水水体作为狩猎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太湖被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已经不适合斑鳖生存了,这也就是近50年来再也没有在太湖发现斑鳖的原因。至于红河,虽然大多还保持在原生态状态,但由于水坝的修建,阻断了斑鳖的洄游路线,也导致斑鳖逐渐濒危。
中国最早为斑鳖正名的是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的赵肯堂教授。经过认真研究,他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发表文章,证明了斑鳖的有效性,并呼吁开展保护工作。正是在赵肯堂教授的奔走呼吁下,斑鳖才逐渐得到有关部门和机构的重视。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利用现有人工饲养的个体进行人工繁育,是当前拯救斑鳖最可行的办法。他们想到了将上海动物园饲养的斑鳖运到苏州动物园,和苏州动物园饲养的斑鳖配种,以尝试人工繁殖的协议。然而遗憾的是,上海动物园的斑鳖突然辞世,协议还没来得及执行就嘎然而止了。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长沙动物园的雌性“鼋”的照片,她看上去更符合斑鳖的特征!经实地鉴定,那无疑是一只雌性斑鳖!
据长沙动物园的员工介绍说,这只斑鳖上世纪40年代来自于太湖流域,50年代起定居到长沙动物园。根据饲养记录和生物学常识判断,这只斑鳖至少有80岁了,但近10多年来每年都产数量不等的卵,说明她仍处在繁殖的黄金时间。
2007年5月,科学家对这只斑鳖进行了体检和B超扫描。从检查的结果看,这只斑鳖不但健康状况良好,而且体内有大量发育到不同阶段的卵。这为人工繁育斑鳖再次提供了可能!
那么到底把两只斑鳖集中到哪家动物园更好呢?根据饲养记录看,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岁数更大,至少在百岁开外;而且这
只动物还曾经与另一只雄性斑鳖发生过激烈打斗,虽然他最后获得胜利,但也伤痕累累,身体左后部的裙边都被咬掉了;另外,雄性斑鳖(估计超过100公斤)也比雌性斑鳖(约40公斤)重得多。综合考虑,把雌性斑鳖运到苏州动物园应该更科学、更安全、更经济。在中国动物园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作者多次往返于苏州和长沙,和两家动物园协商,并最终于2007年12月达成协议,由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等机构合作,将雌性斑鳖运到苏州,进行斑鳖的人工繁育试验研究。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现在,距离两只动物聚首已经1年多了,他们在苏州的生活如何呢?他们有了后代了吗?
对雌性斑鳖来说,她的住所是过去的几十倍大,还有晒背和产卵的沙滩,食物丰富而多样。更重要的是,她有了异性的陪伴,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独居状态。这些因素促使她很快适应了苏州的生活,她健康而活跃。
对雄性斑鳖来说,他过去生活的大池塘由于改造而关闭,他的活动空间小了很多。但他不再孤独,日日可以闻到异性的气味。因此他的生活悠然惬意。
对于两只斑鳖来说,他们唯一的缺憾,就是还没有后代诞生。两只动物虽然年过古稀,但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还是新手,还没有完全做好繁衍后代的准备。他们交配的次数并不多,交配的时间和时机选择还非最佳,姿势有时也不正确。由于他们在水下交配,是否成功还不得而知。他们长期与异性隔绝,性腺的状态和生殖细胞的活性还没有恢复到最佳。过去长时间内他们的食物结构相当单一,短短1年时间的改造,效果还没有显现,营养状况当然也非最佳。因此雌性斑鳖虽在苏州有产卵,但还没有发现有明显受精迹象的卵,而且卵壳薄而脆,极易破碎。
虽然目前尚无小斑鳖问世,但1年多的实践结果,使课题组成员看到了希望,他们的信心与日俱增。随着人类提供的条件不断完善,只要斑鳖的本能还在,相信他们产生后代的日子不会遥远了。
斑鳖目前的濒危等级是极危而非野外灭绝。根据IUCN的标准,一个动物在野外50年没有被发现才能宣布为野外灭绝,越南去年还在野外发现了1只雄性斑鳖(越南目前有2只斑鳖,全是雄性)。北京大学的闻丞博士曾组织队伍到云南南部的元江流域调查,他们发现当地人1995年捕获并随后放生的1只大鳖,完全符合斑鳖特征。海南师范大学史海涛教授的课题组经过1年多的野外调查,也在元江流域发现了野生斑鳖存在的证据。因此我们可以说,不论在人工条件下还是在野外,拯救斑鳖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