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摘要】 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的创新应用是当代中国设计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在布衣客栈--中国文化主题酒店的设计过程中,以“竹”文化为代表,从对传统文化的主题进行提炼的角度考察,提出其创新的核心问题即重表现非再现,而表现问题的核心又是空间意境、空间语言、空间骨架或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在结合方案进行问题分析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对这个项目的修改计划建议。
【关键词】 传统;竹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3-015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75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传统是经过了古人千百年的积累和完善而留下来的经典,它已经成为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和学习的财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虽然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旧时代的农业文明的产物,确实有许多糟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的文明载体,记录着民族历程的轨迹,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因此它必然蕴藏着精华,并且这些精华已经千百次的被现代人所利用,正如布衣客栈设计任务书所提到的—— “文化是命脉”。
与以往继承所不同的是这次对传统文化的吸取将不再是一种复制和再现,而是在吸收和消化基础上的一次新的孕育,对于当代中国设计尤是如此。我们知道要设计一个中国味的酒店并不难,但是要设计一个具有当代国际审美趣味的中国风酒店就不容易了,因为传统的审美观与现代的审美观存在一定的距离,犹如古典讲究对称,现代崇尚非对称。在激进的洪流中要将这看似矛盾的两面融合在一起,需要我们同时消化现代设计与传统精华,但是在世界设计发展的长河中,在国际化的现代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对传统元素的非积极的吸取已经成为了如今设计的一个瓶颈。那么对于新生代的我们,又应如何入手呢?于是我们开始从自己的角度重新理解传统。
一、传统文化主题的提炼
在这次的设计中,我们提出了十个不同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我选择了墨竹,因为竹是所有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植物资源中最深的一种。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得好,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是竹的故乡。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的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情操的写照,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深深浸透着竹的印痕的原因。在把主题思想和思考角度确定下来后,便开始收集资料。网络,书店,专业图库,影视,所有可以利用的渠道我们都物尽其用,尽量将调研的前期工作做到最充分。
资料收集后,我打算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进行概念设计,但这时仍然觉得所要表达的思想有些散,怎么办呢?于是又回到主题中围绕其思考:竹在国内约500种,有毛竹,慈竹,刚竹等,而墨竹其实并非真竹。主题墨竹其实包含了墨和竹两层内涵,墨者即是用墨的人。墨竹其实是竹在文人笔下的泼墨,所以墨竹就是文人笔下所描画的竹。古代绘画有单独画竹的一科,并以墨竹的成就闻名于世。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诗经·卫风·淇奥》中也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和情操。正因为竹如此引人,古代不少文人名士远离人欲横流的红尘凡间隐居深山僻壤,满野竹林成为了理想的解脱之地,他们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文人们画竹,喜竹,爱与竹亲近,晋代竹林七贤常聚于竹林之间,唐代李白等竹溪六逸托身于广袤的竹林,朝夕沐浴在修竹草韵之中;东晋王子猷为人卓异,不拘礼法,清高自洁,生性好竹,每居一处,定广植翠竹。苏东坡在《于潜僧绿药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竹以它的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又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们“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情操相契合。但是文人爱竹的一个更深刻的原因是竹创造的清幽环境,因而我联想到竹林斋,其房前屋后都会让人感到这是一个理想的清净园地,或供隐居,或供优游,怡然自得。于是主题的意境与元素也从此开朗起来,我想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内容与我的思想不断靠近。
二、如何创新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表现问题
在提炼出元素和主题思想后,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创新设计。需要明确的是这次设计的重点在元素的应用上,即重在表现设计,而非功能设计。然而面对传统文化,正如前面所言,需要的是在吸收和消化基础上的一次新的孕育,而非复制与再现昨天的故事,所以对表现手法的创新成为了问题之重。
(一)用现代思维方法来解决传统问题
传统的元素及空间形态,只能形成一个基本几何体的概念,它是这个设计最初的本原,但是这样的意念如果通过现代感的材料和工艺来体现,那么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只是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内容。当你借助科技的力量—
灯光,这个文明带来的奇迹来点化时,整个空间就将笼罩在仿佛虚拟般的世界里,并且额外的机械智能控制会让空间的变化更加无穷,这些控制主要运用在家具、墙体和基面的变化上。这三个轴向的变化,将会颠覆传统的设计,同时又会保留那段时空的印象,但在过去的中国风设计中,更讲究的是元素的剪切与粘贴,平面的加工于与装饰。比如芾淋酒阁餐吧的设计,它更加强调经典元素的陈列,而忽略了彼此间的关系。
这样的设计只是对时代印记的一种反映,一种构图上的和谐,一种装饰的陈列,可这些都不是空间所应该表达的本质,因为它的空间主题不复存在。那么空间的灵魂是如何寄生在我们的立意中的呢?
(二)对于空间意境的自我理解
1.空间意境与空间骨架
它首先需要一个骨架,因为没有骨架,没有血肉,灵魂也就无所依,这样的思考方式和以前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对于走道空间骨架的思考,不是从传统的六面体去思考,而是用垂直和水平两个空间方向来建立这个骨架,这就是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对垂直面和水平面进行变化设计,从而改变对空间的影响,改变空间的意味。我认为家具是垂直面,材料是垂直面,墙体也是垂直面,这些表面的几何造型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空间带给人们的感受,它们甚至可以让人感到无形的力量在支离着,破划着整个空间,而色彩、灯光和肌理能将这种虚幻变成现实。无论空间大小,这样的设计都会变得有趣。
2.空间意境与空间语言
其次,它需要一些血肉,我把它叫做空间语言。空间其实是人性的一种形象化,是生活方式在空间中的表述。一个空间的创造是一种对全局的控制和把握,在使用上除了功能要求,达到舒适的感觉外,会在不经意间泛出种种内敛的风情。这种抽象的风情需要一种具体来表现它,这就是空间语言。空间语言实际上就是我们用于表达这个空间的所有元素,那么为什么叫语言而非元素呢?因为语言更讲究彼此之间的组合,更强调逻辑上的启承,而不仅仅是花鸟市场上那铺满的物件而已。
空间意念的设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从前那种元素的剪切与粘贴,平面的加工与修饰,那是一种等级仪式似的审美思维方式,古代的宫殿、塔楼、宅院比比皆是。现代装饰应该让人感到一种味道由内向外的发散,即意境的视觉化。将这种“意”具体化,把形式转化为形象。室内形象设计要点应当在面与面之间的关系上。面与面之间在视觉上都是连续的。这种关系包括几个面的协同性、一体化以及面与面的变接关系。
当我们确立好一个空间意念中所需要的语言和所要组合的关系时,那么紧接的就应该是将这些空间语言具体化。
3.空间语言的具体化
(1)新的造型设计方式
面对布衣客栈这样的具有挑战性的设计要求,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的功能与美观设计中蕴含传统哲学。毕竟在国际化的现代主义时期,整个造型运动的发展的主流都在国外进行,而中国在早期的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纯粹中国元素造型的思考却很少,之后又完全学习西方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方法,与我们的历史文脉更是脱节,所以我们现在遇到时尚国际的中国设计时,感到了一些困难。
当用现代思想来包裹传统语言时需要明白两点:第一、传统韵味是靠什么保留下来的,这些是不能在进一步的设计中丢弃的。第二、现代审美的情绪化特征已经很难再用对称、重复、渐变这样的传统手法字眼来诠释,我需要用新的方式来表达我的造型手段。
于是我开始做这样一个工作—收集主题设计中需要的传统元素,并分析其韵味的根本特征。我们收集了竹、竹叶、字画、竹简等与墨竹主题相关的元素,我发现这些元素放到一起本身就可以形成一个中国风的空间,于是我明白现代的造型手段并不是弱化了传统韵味的罪魁祸首,而是需要一个合乎传统韵味逻辑的组合方式。明白这点后,我开始大胆的设计这些元素的造型,而把保留传统韵味的责任放在了元素在空间的构图组合上。
(2)新的色彩设计方式:
我一直相信色彩就是给人的一种印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色也许不是一种或两种,黄土的红色可以,淡雅的江南青色也可以,对于墨竹来说,自然是墨色与绿色。但是这种色彩如何组合才能符合新的审美要求呢?我想到了色彩重构。我收集到了数张古代名家的墨竹图,并分析其色彩的比例关系,同时又收集了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以灰墨色和绿色为主的抽象画,两者结合,做了许多张重构练习,精选后留下了比较满意的色面积组合方式应用到了布衣客栈的设计中。
当然设计最后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元素的简化,造型的优化,色彩的组合变化,组合方式的诗意化,表达重点明晰化等几个方面。
a.元素的简化
元素的精炼化是传统文化创新设计问题的解决手段之一。“简与繁”的处理是解决画面意境问题的关键。
b.造型的优化
造型的艺术化处理并不会过多的影响设计的传统主题意境,这在前面的理论中已经总结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计积累等原因总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不断试验,制作模型,进行商榷。
c.色彩的组合变化
色彩的组合变化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新的色彩设计方式,它必将融入我们现代人的理解,但是文脉的传递绝对不是断裂的,沉淀于现代人深处的传统基因依然会发生审美效应,不用担心新的色彩设计方式会与传统文脉相突。
d.组合方式的诗意化
我们的设计应该形成一种场,这种场既能渲染气氛,又能起到象征作用,正如奥古斯丁·伯克所说“文脉依存构造”。单单的一个茶杯,一张卷帘,一盏古灯并不能形成空间场,但是当它们按照一定的法则组合在一起时,效果就不同了。而这种有关色彩和造型的组合法则与传统法则截然不同,它已经被注入了当代的设计思想。
三、结语
一切皆是印象。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就在于此—移步换景,通过元素之间的组合来产生意境,而不是通过元素本身。如果这种意境图像太具体又容易在设计中留下印记,那么这种组合如何表达呢?我想到了诗,关于咏竹,颂竹,叹竹的种种名诗名句,它们记录下多少对于竹的美丽印象,这些正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这也正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通俗,但又实实在在的理解,这种理解能够表述,能够传达。其实传统文化的创新不在于重现它,颠覆它,而是从另一个角度,不失偏颇的欣赏它;从另一个角度,不加曲解的描绘它,仿佛隔着一层面纱赏识美人,似与不似之间,我们已经将其韵味注入到每一块色彩,每一个造型中。
参考文献:
[1]何明.中国竹文化小史[J].寻根,1999,(2).
[2]关传友.中国竹文化概览[J].竹子研究汇刊,2001,(3).
[3]徐忠灿.美不失雅土不落俗——浅谈园林中的竹子建筑[J].竹子研究汇刊,2001,(2).
[4]彭镇华,江泽慧.绿竹神气[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