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平
【摘要】 为便于研究世界历史及其规律,按照传统的分期做法,现将20世纪至今的历史确定为世界现代史。如此划分的依据则是20世纪以来的影响世界发展的因素和特征(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变化、不平衡规律作用等八方面),均与这之前时期的区别明显。
【关键词】 20世纪以来;世界史;影响因素和特征
中图分类号:K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3-012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60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经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这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为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有不少史学家又在三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这样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或当代这些词的表述被大多数学者采用,但是对每一时期起止时间并没有达成一致。
在此基于学习和认识,以为20世纪以来世界史就是世界现代史,现梳理时代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特征,并为进而认识发展着的当今世界提供线索。20世纪以来世界史显著地表现为:
一、生产力跳跃式发展及其影响下的世界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随着科技进步带动了现代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世界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趋势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在相对孤立、封闭、隔绝状态中独立发展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列强在世界各地大规模进行政治、经济与领土扩张,疯狂瓜分世界。
20世纪前期,美国崛起并把曾经辉煌的英帝国变成自己的债务人和相当程度上的伙伴,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及准霸权国家。德国和日本日益强盛且在对外交往中也日趋咄咄逼人,从根本上打破了英国奉行已久的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势力均衡。同样道理,作为当时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通过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两个半五年计划完成了初步工业化,为其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战后苏联势力扩张及争霸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后期至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家率先发展起来,然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以电子工业及核能工业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使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实现了巨大飞跃。与此同时,苏联、中国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进展;而且亚、非、拉美相当大一批民族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有了可观的进展,不仅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为与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最后埋葬殖民主义创造了条件。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中取得先机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和实力陡长,使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扩大了南北方、东西方之间一度已缩小了的实力差距,从而使南北、东西关系更加复杂化,也在客观上加速了苏东剧变的进程,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外部政治环境压力加大。
20世纪以来历史事实表明,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多种 “合力”的产物和结果,但“其中经济运动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
二、整个世界发展不平衡的普遍规律
发展的不平衡既表现在相同类型国家之间,也体现在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竞争,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及其相互之间的竞争。
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衡,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的对世界的支配地位,而美国则得以迅猛崛起并进而取代欧洲称雄。由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平衡,苏联、东欧各国、中国等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表现出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因为民族国家的发展不平衡,获得独立的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采用不同发展模式,各自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极大差异。联合国据此划分为四类国家:高收入的石油生产国、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国、中下等收入国家、低收入的南方不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几经变迁:从20世纪初的列强争霸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大国集团的抗衡,到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三个世界和东西、南北关系,到当前多极交叉即一超多强格局。
三、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和挫折、反帝反殖反霸和亚非拉现代化发展新模式,都是20世纪以前不曾有过的新现象、新事物和新内容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来世界、时代发展的新课题。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以中国和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人类社会新的探索历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失误、挫折乃至失败,现在惟有中国等极个别国家的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20世纪以来,是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发展、曲折前进并与资本主义长期竞争和共存的时代。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以不同形式发展着。基本为两类国家:第一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类是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绝大多数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一类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经过恢复、调整、革新,逐步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第二类国家,即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中有些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已取得了可观的进展,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国,比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突出发展成就。它们在国际政治斗争格局中,总体上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的立场,是世界和平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
四、冷战格局及影响
冷战格局对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世界局势影响深远,整个世界分为两大阵营,是过去不曾有过的现象。关于冷战的历史根源,可以透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和竞争(在价值观念和国家利益方面),体现了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世界秩序构想所赖以产生的原则基础的认定和选择的不同。世界分化的极端形式是两级格局和一超多强,20世纪以来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之下,冷战及后冷战时代是当前世界政治存在的常态形式。
(一)二战后世界的分化。“铁幕演说”揭开序幕,以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为标志的世界势力范围的分割行动,取代了战时的盟国间的合作,美苏全方位地展开对世界的争夺。美苏的争夺也表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世界一体化已经上升到全球化的层次;另一方面,世界的碎裂化趋势仍然存在。
(二)遏制及遏制政策。二战后美国对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演化为由战时的合作转为对抗,由倡导开放转为遏制,并最终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当时的国际政治现实使美国部分地放弃了由其主导世界的企图,失去了一度对建立世界霸权有利的时机,默认并屈从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势力划分的要求,并同其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博弈。美国的“遏制”政策实际上是对其一贯主张的开放原则的背离。
(三)苏东封闭体制。苏东实行的是高筑壁垒、建立排他性封闭体制的政策,这就造成东西方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面貌。经济上陷入僵化和停滞、政治上缺少民主和活力的苏东集团,这就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最为本质和最为深层的原因。
(四)冷战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冷战以一个“两极”结构代替了以往的“多极”结果,冷战改变了过去的的国际格局(原先是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使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冷战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事实上,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正是在冷战的框架中展开的。
(五)现代化范围的拓展。以现代化为基础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社会转型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扩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和整个社会、世界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即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走向。现代化肇始于18世纪中后期的西欧及北美,至20世纪时,现代化才先后普及于亚、非、拉美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现象。20世纪后半期至今,中国以及一些新兴国家的加速发展,使世界经济地图开始向着较合理方向前行,国际政治领域也因此增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的机会。但到目前为止,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六)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对立统一。20世纪以来的当今世界整体化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的全球化或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各方面又渐趋国际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垄断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又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紧密联系的复杂局面。世界历史的完全形成,使整个人类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同时,20世纪以来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的整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由此带来全球性冲突加剧、全球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并推动人类不断改造国际组织,不断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准则,以适应世界整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民族,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在不同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又在苦苦探索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使世界呈现多样化发展的图景。
(七)战争影响及二战后和平维持的可能。20世纪前期人类社会的两场世界范围内的血腥厮杀,催生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等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的常设机构;对于战争的行为规范促成了一系列的国际立法,民间也形成了世界和平组织等。核武器的毁灭性作用是人们意识到其只能作为威慑力量和手段,更多的应该是最后的选择,而没有太多的实战意义。由于道义因素考虑和像美苏这样拥有大量核武器的国家彼此间顾忌,成为冷战的基础,实际上也是限制战争发生及其规模的阀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二战后世界大战没有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化加速,使世界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加深,其实应该是世界大战得以避免的深层原因。
(八)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20世纪以来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莫过于社会主义及其实践和发展,此外,其他的对世界有较大影响的还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等等。这些思想和思潮反映着在哲学、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人们现有的认识和心理感受,也体现着人们试图对世界和人类自身未知领域的努力探索。其中,也包含了人们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把握不定的焦虑和烦躁不安的精神状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待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方面的矛盾做法上。
总之,20世纪以来世界史具有的特征是:从人类相互闭塞、彼此分散的状态到普遍交往,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状态的过程,同时又包括决定此过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精神生产方式发展。世界日益走向一体化以及国际秩序和规则向着合理化方向迈进,全面战争的手段因其成本的高昂而尽量回避(特别是两次大战后),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以及在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的思想和反应,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组成了世界历史的内涵和范围。这些因素之间互相制约平衡、交错互动,使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动态性、曲折性、周期性和阶段性。
20世纪以来世界史发展为我们观察和分析历史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只有理清其发展线索和整体联系,才可能抓住现代史的总纲。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把历史放进全球大视野中,探寻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从而确定20世纪以来世界史为世界现代史,就可以便于全方位地分析世界的结构、格局及其运行规律。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刘红岩.世界现代史教学应把握二十世纪历史巨变特征[J].历史教学,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