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杂理论的视角审视教育的区域性

2009-10-24 05:49吴鼎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3期

吴鼎鼎

【摘要】 教育的区域性问题,是教育在各地区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区域教育具有系统性,开放性以及有序性与无序性相融合的特征。采用复杂理论视角来研究教育区域性问题能够更好地整合多方位因素,从而得出区域教育需要营造本土化生境,构造可持续发展结构,形成多元和谐教育布局的结论。

【关键词】 复杂理论;区域教育;教育的区域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3-005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25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研究教育的区域性并不意味着教育置于一个与外界割裂开来的境地,研究教育原理中的区域性,采用复杂理论视角是合理而必要的。相比传统简化范式时刻规定对事物进行分解与还原,复杂理论则要求在区分一定事物的同时也要将其联系起来。过去所阐述的教育区域性问题往往建构一个简单,确定的框架结构,在设定的前提情景下静态的研究教育问题;用复杂视角审视区域教育问题,一方面意在寻求区域教育与全国教育之间的契合,另一方面则更为注重区域教育与其外在因素,特别是与区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以探索一条适合区域教育发展的道路。

一、用复杂理论来阐释教育区域化:区域教育的产生及特征

(一)教育的境域性决定了区域教育的产生

空间,时间与人的因素交错成教育的三个维度,不同的人群应对不同的时空必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模式。受经典“分割”“同一”思维定式的影响,以往人们往往只会将教育当作一个单一不可分的系统来审视,然而无视将同一教育主题放置到不同的空间,受外部文化,理论范式,价值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便会形成各具特色,迥然不同的教育系统。教育不可能脱离地域环境而独立存在。不同地区之间由于教育发展条件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教育结构布局,教育成效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相同的教育纲领下,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效果会不尽相同。如果将所有地区的教育都强硬置于一个标准和实施纲领下,无视其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那么,教育将会陷入日益僵化,无法深入的泥淖。因此,为了符合教育的境域性特征,使国民教育能够逐步到位深化下去,就需要建立区域教育的结构体系,以便为区域独特文化的发展培育良好的生境。

区域教育是全国教育的一部分,但却是有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的一部分。整个区域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区域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它的相对性。在整个区域教育系统内部,还有一系列子系统,具体表现在区域下属地区的教育部门及其分支;相对整个区域来说,还有一系列同层的区域教育系统与其关联,而这些系统都是全国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分支。这些系统之间层层相关,相互进行着能量抑或信息的交换,从而对彼此产生影响。

(二)区域教育的复杂性特征

1.系统性

运用复杂理论中“巢状结构”的定义能够较好解释这一特性。复杂系统通常由不同层次的次级主体系统组成,同时又是上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可同时作为不同级别的次级主体或次级主体的集合而存在。区域教育是全国教育的一部分,但却是有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的一个子系统。宏观展望,在全国还有另外一系列同层的区域教育系统与其关联,它们都是全国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分支。这些系统之间层层相关,互相进行着能量抑或信息的交换。

2.开放性

教育区域化并不是指将教育划成一个个封闭的自成系统。区域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并不设绝对的界限,它是一个不断与周围因素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开放性系统,通过邻近效应与邻近的相关系统达到和谐。区域教育系统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信息与能量,进而消费和转换这些能量而得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行。

3.有序性与无序性的融合

复杂理论提出,世界是有序性(冗余性)与无序性(嘈声)的的交混。倘若世界只有无序性的存在,那么任何事物都将没有存在下去的可能;倘若只有有序性的存在,那么,万物将一成不变,人类社会亦将驻足不前。区域教育的有序性体现在它与全国教育整体体系的趋同性上。全国教育包含区域教育,大区域包含小区域,期间各个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必然存在一些共同点(我们不能因为追求教育的区域化而无视这些共同性)。区域教育的无序性就体现在教育与区域内生价值,传统文化体系的碰撞以及教育所授内容与区域社会需要有出入的矛盾上。有序与无序的融合表现在区域教育是处在全国教育大环境中的具有其独特性的特殊部分。如果只着眼于区域教育的有序性,则会使其陷入僵化境地,不利于其发展;如果只关注其无序性,则容易使区域教育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导致一系列错误与不良影响。

三、结论:用区域教育营造本土化生境,构造可持续发展结构,形成多元和谐教育布局

区域教育的发展的焦点在于区域教育如何得以发展。在复杂系统之中,系统自身永不会达到平衡状态。系统往往在一个暂时的相对平衡状态后又重新趋向于非平衡的状态。区域教育系统中不平衡状况的产生往往是由全国教育与区域本土文化的矛盾所致。全国统一要求的教育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势必与处在区域内部与生俱来的文化传统产生碰撞,由全国教育大纲所统一的教育模式与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与区域的特殊文化底蕴不甚吻合,校内教育与校外生活条件之间存在着突然的创裂。学校所教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发挥其用途,甚至和区域文化所抵制。区域教育正是处在全国统一教育与区域独特性文化的混沌边缘,建立区域多元教育模式能够使区域内生文化与学校教育之间不断进行磨合,消化与重组,两者间的不平衡状态得以产生涌现和突变,形成两者间协和的张力,区域文化的价值取向得以通过教育“内化”于受教育者心灵,进而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的人才,形成区域自我调节机制和创新机制,达到地方自主个性发展。

复杂系统内的自组织原理意在说明系统内部存在着层层链接与递进的关系,而这些关系与外界因素不断进行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换,随之不断改变系统的巢状结构。区域教育作为区域复合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在无时无刻受区域教育,区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基础,区域文化是孕育区域特色教育的母体,区域文化的开放性抑或封闭性将会促进抑或制约区域教育的发展。区域教育应当成为区域特色文化传播和延续的通道,区域教育体系应当是贯穿受教育者一生,而相应的,区域教育所包含的知识应当是多元的,应当表现区域特有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系,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符合区域特有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结构,切不可套用统一的教学大纲,而应该因地制宜,反映区域文化的精神所在并加以融合符合区域特殊性的实用性知识的教授。具体而言,区域教育需要正视知识的复杂性,可以通过采取增加校本课程,重视职业教育,鼓励从“做”中学模式等方式,创造区域独特文化价值的教育生境。

同样,区域教育需要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需要重视教育的区域性,营造本土化教育生境,达到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次,在区域教育系统内部,有效建立合理的结构,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得系统内外部相互生成关联性和整体性,达到系统与所在文化环境的协调与融合。转而言之,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用无序的概念来代替有序的概念,而是致力于实现有序、无序和组织三个概念之间的对话。有序表现在区域教育与全国教育之间存在交集上,区域教育在保持自身个性的同时,切不能同全国教育的整体以及周边区域孤立开来。无序是指区域教育自身的文化个性以及课程开发的创造性,组织则指所有与区域教育所相关的要素,例如经济,政策等应当形成一个体现自组织特征的绿色生命体,这些因素能够在适当时机被引导以致涌现得以不断产生,形成层层螺旋上升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再次,势必要形成具区域特色的有生命特征的自组织系统。这一自组织系统能够借助区域的开放性,使得对其存在构成威胁的“熵”在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时而耗尽,进而避免绝对平衡的产生。同时,此系统是有生命特征的复杂性合体,表现在其能够运用不断涌现的能力创建更多的有利因素,从而达到社会的长足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倪胜利.混沌边缘涌现的生命及教育生境培育[J] .西南大学学报,2006,(2).

[2]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J].教育研究,2004.

[3]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8.

[4]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M] .北京:三联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