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民生式思考

2009-10-24 05:49刘艳辉
今传媒 2009年9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

刘艳辉

摘要: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诞生了一个叫《南京零距离》的新栏目,自此,拉开了中国电视媒体民生新闻大跃进的序幕,各个级别的电视媒体都开办起了自己的民生新闻。除了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时政新闻和法制新闻以外大都数社会新闻节目都被赋予了民生新闻的光环。然而,就是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致后蕴藏也引发了中国电视新闻人的思考:民生新闻的繁荣源自何方?又将走向哪里?

关键词:民生 民生新闻思考

“民生”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将其阐释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通俗说来,“民生”既“人民的生计”,是万千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广泛性使得民生新闻几乎包容了信息资讯的全部类型。借助民生这个概念的模糊性,电视媒体至少在外表上完成了从政治宣传功能向提供资讯功能的转变。在形式上,完成了对新闻本质的回归(即真实性、时效性,贴近性和重要性的新闻价值取向,以及趣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等内化因素)。这是新闻规律本身的魅力展现,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所彰显的个性与品质。

现今中国的整体政治理念,无不体现出浓厚的民本色彩。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三贴近”,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民情、民意、民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关注“普通百姓生计”为主体的“民生新闻”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并不稀奇。一方面,民生新闻的本土化、人文化成为吸引受众的利器;另一方面,民生新闻在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前途上成为创新的突破口。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新闻事业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媒体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发展轨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赢得受众,占据市场,各媒体纷纷展开内部创新,栏目创作和制播机制成为重要突破口。民生新闻的出现因此成为了一种必然。社会尤其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促生了民生新闻的繁荣。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大展异彩。其中,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各个地方台无论大小,都有各色的民生新闻栏目应时上马。民生新闻已经俨然成为了电视新闻创新的代名词,公众把它当作生活诉求的绿色通道,政府则把它当作联系群众的纽带。一时之间,民生新闻成为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被学者称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然而,在民生新闻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现象和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业界的关注和思考。

其一,在民生内容上的误读现象。一些民生类节目热衷于报道停水停电、垃圾污染、车祸事故、邻里纠纷等等。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易使受众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而且,由于并没有为受众提供更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新闻信息服务,使得随着类似报道次数的越来越多,新闻价值反而越来越弱了。民生新闻来源于民生百态,应该有不拘一格的内容和形式。民生新闻前期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报道内容和方式脱离了原有的模板式新闻报道。如果刚从一中固态的报道方式便又走入到另外换一种固态的报道方式中,也就失去了民生新闻的存在价值,也就很难称的上是真正的来源于民生的民生新闻了。

其二,民生概念理解上的狭隘化。民生新闻虽然来源于民生百态,但是,作为一个新闻载体应该在选材和内容上体现“高出一筹”的甄别性。有些民生新闻一味追求内容的全面包容,忽视了思想的深邃。暴力、反常、奇闻怪事甚至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成了民生新闻的主角。内容上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思想上缺乏必要的引导。使得民生新闻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上越走越远,不仅误读了民生新闻,更亵渎了民本思想。

其三,民生新闻出现角色错位。民生新闻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舆论监督功能。民生类节目的播报内容离不开百姓生活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一些问题进行曝光的目的既是替百姓说话,也是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信息,最终还是要以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然而,这一过程却使部分受众产生了一种媒体介入、上电视解决问题更有效的错觉。一些媒体也因此沾沾自喜,出现角色错位,热衷于当“法官”,做“裁判”,做了一些超越职能范围的事。在一些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性报道中,记者常常混淆了媒介与行政、司法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区别,有意无意地扩大了媒介权力。而实际上,成熟的新闻媒体应该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平台,它的作用不应该落在实现民意的层面上,而是引导与疏导。唯有如此,媒体才更具公信力。

四、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抬头。伴随着民生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部分民生新闻及节目中逐渐出现了娱乐元素的加入。在民生新闻改革的初期,那种初始的小心翼翼的尝试应该可以被认定为是有益的,得到了观众认可的。但是,随着,部分媒体将挖掘新闻内涵的力量更多挪用来挖掘新闻的娱乐元素,这种娱乐化报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中理性的缺失,进而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文化批判意味,其次,它消解了新闻记录社会真实的诚意性和客观性,颠倒了信息传播中真实与效果之间的主次关系。第三,夸大了信息资讯本身的娱乐功能,忽略了信息的其他价值。

如何修正民生新闻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第一需要”是新闻的生命线。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抓住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才能吸引大多数观众的目光。通过满足老百姓的“急时所需”,让观众对民生新闻栏目建立一种信任感。如果,受众只是抱着一种兴趣去观看民生新闻,那这种兴趣总有一天会改变;当民生新闻满足了观众的第一需要,观看民生新闻才有可能成为观众的一种长期习惯。民生新闻真正的核心价值取向应该集中在关注百姓的人情冷暖这一生存状态的层面,而不是只停留在百姓生活的重复堆砌上。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由“诉之以事”至“动之以情”再达“晓之以理”,从而吁求民间爱心与社会公正,进而实现“由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启发群体的思考与反省”。

健康的民生新闻应兼顾“国计”与“民生”,让国家大政方针、国之大计有效地与民众生活与工作结合,为民众释疑解惑、拾遗补缺,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使民生新闻更加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规范,从而使民生新闻摆脱零碎化、庸俗化的现象,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唯有如此,它才能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平台,从而在非此即彼的两极中,搭建一座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民生新闻需要不断强化的角色定位。为此,媒体应更多地强调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媒体提供给公众的不只是“资讯产品”,更多的是这些“产品”背后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商业利益和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冲突的时候,媒体更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否则不仅自丢品味,更是背叛了责任。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改革开放美好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7“国家账本”里的“民生账”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