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三篇

2009-10-24 01:52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2期
关键词:锅庄西宁

辛 茜

(一)城市锅庄

西宁是一个终年充盈着和弦与律动的城市,因为无论春夏还是秋冬,这个城市都是在牧人抑扬顿挫的歌声中迎接每一个黎明,又送走最后一缕晚霞的。

这是一个不轻易张扬的城市,但是每一次的辉煌,总能打动人们的心。国际环湖自行车赛已经连续三年博得了世界的瞩目;青藏大铁路的通车,更是吸引着全国人的目光。

西宁是一个地处偏远,海拔高于内地两千米的高原古城,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内地城市那样繁华热闹,但是它沉静的姿态却悠扬无比,散发着浓浓的乡情。

由于城市面积不大,因此人们之间的交流甚密,又因为西宁人的生活节奏缓慢,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是很高,有许多空闲的时间,所以很多时候,朋友、家人都是要凑在一起的。

西宁人的日子就像穿行在南北山之间的湟水,汇集了江河源头雪山、清泉和草原圣洁的精气,简单而透明。

早几年,有许多的人不满足于这样的安逸和平静,冲出小峡口,向东飞去。更多的人则留了下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自己熟悉而有些厌倦了的生活环境中,沉默地注视着西宁最细微的变化。

又是许多年过去了,西宁人已经不再过分关注内地人的生活,早年从内地来到西宁工作的外地人,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把西宁与家乡处处做以比较。人们逐渐把心沉了下来,融入到共同创造的生活氛围中,并开始细细地体会西宁这个独特的环境带给人们的生活乐趣。

城市锅庄,好像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闯入西宁的大街小巷,然后带着西宁人离开过于沉重的地面旋转舞蹈的。

跳舞的人,起初是从玉树、果洛草原,退休后到西宁定居的藏族,年龄在五十上下,他们本来是在公园,在他们居住的小区里,很随意地围成圈,跳起锅庄的。但是,很快在西宁的城西和城中,先后有了两个非常漂亮的广场,于是,这欢庆的节日里在草原上无限张扬的舞蹈,便在这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城市里迅速地弥漫开来。草原上的人把城市广场当成了草原,城里的人也因此闻到了绿草的香味。而此时,这种边歌边舞的藏族民间舞蹈,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表达人们喜悦心情的简单舞蹈形式了,在不知不觉间,它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一个带有声响,带有感情色彩的鲜艳符号,显现出了这个城市一个美丽的侧影, 被锅庄感染的人,有退休在家的老人、年轻的学生、不同民族的人、下岗的人、上班的人、当兵的人,甚至来西宁旅游的人也要凑到广场,和当地人一起纵情歌舞。他们很奇怪,跳锅庄的人中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这是在其他城市里少有的,而且这些人还跳得那么投入,那么认真,完全不像是在消磨时间。

城市里的锅庄,每天清晨从7点跳到9点,又从晚上的7点跳到9点多,夏天最热的时候可以一直跳到黑夜。锅庄的每一首曲子都为西宁人所熟悉,随便走到哪条街上都能听见,也都能哼两句。很多曲调都是由舒缓到激越,又慢步到快步,还有一些高潮迭起,能跳出一身汗来。男人的舞步一般是沉稳、刚健的,女人的舞姿则成熟而舒展,表现出女性的柔美。近几年,来西宁的内地人,或者是费尽周折离开西宁,回家探望亲友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西宁变了,西宁不再是以前那个沉闷、忧郁,没有希望的城市,西宁人也不再迷茫、自卑。人们在不急不躁,有韵律,有动感的情感世界里生活,并极力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珍惜正在拥有的一切,把握现在,是西宁人愈来愈明白的道理。快乐的生活、和谐相处是西宁人处事的原则。也许热衷于锅庄含有这个城市疏远角逐,远离纷争,游离于现实,减轻压力与痛苦的意味,但至少它是快乐的。

草原人带给西宁的最本真的东西莫过于积极行善,让自己与他人脱离苦难,安乐地生活,因此这个偏远的城市才会得到安抚与体贴。

(二)温暖的河床

冬天的西宁是缺氧的,但不缺乏温情,更不缺少希望。

在这个汉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回族、土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人们不仅能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共同发展,还营造出了一个富有宗教神韵,各显文化风采的精神家园。

坐落于西宁城中上宏觉寺街西端路南的金塔寺,是西宁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代。这幢寺院以红墙围之,远望有喇嘛寺院气派,内有宫殿式的大佛殿,其建筑坚实,梁栋门窗上的雕刻玲珑剔透,绘画更是五彩纷呈,体现出藏汉合璧的艺术特色。每逢正月十五,盛大灯会期间,前往塔尔寺的无数僧众,都要特意来金塔寺虔诚膜拜后,再转赴塔尔寺。金塔寺是西宁所有古建筑中到现在保存较完整的一幢藏传佛教寺院。

大通河由北而来,进入西宁后被称为湟水,湟水从市区穿流而过,它的北岸是因为早年盐湖冲刷腐蚀,经过千万年的风化剥离后,面似层层宝塔的土楼山。山腰崖壁之下有一座由各殿之间曲廊栈桥相连各寺的道观北禅寺,自北魏至今,一直香火不断,峭壁上的洞窟内尚留存着藻井图案和艺术壁画,与敦煌时期的壁画风格相似,因此认为土楼山石窟艺术是北凉至北魏间的作品。

城市在湟水谷地蔓延开来,河流的南岸是南山,山上有一座有名的汉传佛教寺院法幢寺,创建于1943年秋。寺中有大殿、廊坊、山门、尼舍等建筑,内供奉着从尼泊尔运来的白玉佛像,以及精雕细塑的佛像菩萨、菩提、金刚、护法、药师。因为寺院布局紧凑,整洁清静、气氛宜人,每逢节日,进香祈福者络绎不绝。

西宁东关大街的繁华闹市区,西北颇有影响力的东关清真大寺,清净肃穆、雄伟壮观,寺内可容纳近万名信徒同时做礼拜。特别是每逢伊斯兰教的“尔德节”“古尔邦节”,西宁地区所有的穆斯林都会汇集于此,其场面之宏大,人数之众多也是国内少有的。

一条融纳百川的河流,一座融汇各民族文化心理的城市,让远离故土的人们,在湟水河岸温暖的河床上,找到了精神的皈依,而宗教开明的立场,也使这座偏远的高原古城,同时拥有了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栉比共存的状态,这实在不能不说是这个平等的、有着独特韵味的城市里民族包容与交融的结果。因此,西宁的胸怀和容量是伟大的,它最大的特点和最亮丽的风景,莫过于将偌多的教派、寺院和谐于一座小城里,并让这里的人们有了归属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北禅寺的香火才会绵延数百年而不断;金塔寺的木雕和石刻至今还闪烁着艺术的光彩;清真寺的六大信仰也才会深深地根植于穆斯林思想意识的原野上。

一个精神领域如此丰富的城市,依托的是各自的信仰和追求。而且在同一个城市里,同一时刻,时有钟鼓声相闻,经幡相招,也是件有趣的事。在这座城市里,不同信仰的人都在按照各自的信条、教义从事、修炼,并不互相侵扰,更不会相互伤害,只是在求同存异中和睦相处,遵循着不排斥、不伤害,尊重教民信仰自由选择的人本思想。这其实也是当今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度与国度之间应该有的相处相交原则。

启人深思的光辉照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使这座城市有了一种祥和、宁静的气氛,同时也让西宁人具备了深刻、内敛、斯文、沉着的内心和不动声色的力度,也使得怀揣各自信仰的人,能在沉醉的每一个黎明,迎接属于自己的春神。

西宁人的生活有些简单,西宁人甚至对自己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因为高海拔、缺氧造成的身体的不平衡和心理负担在很多时候都会困扰着人们,但是,西宁人还是坚持下来了,并且仍然在做出努力。

时间可以衰老,砖石可以风化,惟独精神的追求与文化却永远长新,这也许就是这座城市的力量。

(三)三泡台的味道

西宁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它拥有城市的一切元素,比如咖啡、西餐,比如追求时尚、品牌,媒体、新闻,比如一排排的酒吧和档次不同的餐馆,以及所有能够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新鲜玩意。但是,西宁永远不会忽略与大自然亲近的每一次机会。

西宁离牧场很近,从西宁出发往西90多公里,翻过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风水岭日月山,就可以望见蓝天白云下,看不见尽头的碧绿如洗的草原了。在城里呆久了,心烦了,西宁人便会携家人或同友人驱车前往牧区,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应该说,这是西宁最得天独厚的地方,也是西宁人接近自然,与自然交流的最直接的形式。尽管如此,由于西宁地处高寒,少有树木,夏季又非常短暂,人们对于绿色的偏爱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应该说到了五月,才算是西宁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这个时候,只要是有一片绿树,有一条小溪的地方,必然会有一些人席地而坐,一边品着三泡台,一边眯着眼睛,欣赏美丽的春色。三泡台是西宁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饮品,绿色的清茶、红色的枣,再配上透明的冰糖、桂圆肉,仿佛青山绿水,又似盛开的牡丹花。

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和自然会晤的方式,但是,在西宁却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发展到现在的茶园文化。

茶园在哪里呢,山顶上,斜坡里,有水的地方,就像是开着小花一般,苹果树下,丁香树下,青色的梨树下,凡是有花有草的地方,都会有茶园,都会有西宁人。

钻进茶园的人,喝了许多的酒,三泡台的味道也淡了许多。因为被花香熏得不知该喝多少才是个够,于是又漫起了花儿,唱起了贤孝(一种西宁特有的地方戏曲)。有些茶园则成了专门的茶社,供民间艺人说曲弹唱,茶社也只是收一点微薄的茶水钱。有喜欢舞文弄墨的,写诗作文的人聚在一起的,就不光是喝酒、唱歌、聊天了,酒至酣处,还要吟诵几首自己的新作旧诗,以便让诗友与美酒一起啜饮。这也许有些酸,但却真实地反映了西宁文人当下的心态。也许这些人终身不能成为大家,一辈子只能孤寂地面对高原的天空和太阳,但他们并不觉得悲哀。因为文学已经作为一种难以幻化的精神追求和享受,浸透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他们没有过多的奢望,也不好高骛远,只是想让自己的这一生充满诗情画意。

这种理想,这种境界曾经支撑着这座城市,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季,曾经激励着那些空惑的年代被流放到这里的人们的精神命脉。

这座城市并不富有,而且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慵懒和散漫。也可能还有许多的内地人不清楚西宁在什么地方,不知道西宁是什么模样。但是,西宁是存在的,如踯躅于原野的野火,如拍击石岸的浪花,就这样轻轻地渐渐地在人们的心底疏朗。

据说,兰州人喝酒十分威猛,一年能喝倒一个牌子。不过你是否听见有人说,世界上喝酒喝得最多的两个城市是莫斯科和西宁,莫斯科满街都是醉鬼,当然西宁也有醉鬼,但西宁人喝出的是感情、豪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西宁人很佩服喝酒的人,可是西宁人喝酒喜新不厌旧,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只有喜新不厌旧,才能在天地间成为真正的汉子、烈女,才能让世界和谐、生动、鲜活起来。

在夏天的茶园里,西宁人彼此欣赏,彼此关照,互相交流与共勉。但同时,也滋生出了一种可怕的东西,长时间地泡在茶园里,休闲娱乐,无形中也在消磨着西宁人的意志,阻挡着西宁人的创造力。这种现象愈来愈严重地弥漫在这个城市里,它是这个城市里另一种力量的抗拒,仿佛洪水一样磨砺着人的生命,因此也注定了茶园文化中某些颓废心理必然泯灭的趋势。

城市的概念是复杂的,西宁既是一个中心,又是一个开放的疏散地。很多外来的观念,使西宁在固守自己梦想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因为有了比较,西宁人会在很多场合抱怨这个城市的落后、繁杂或者是与内地相差甚远的细节。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还是处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中,并在平和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

这么多年来,西宁不知收留了多少外地人,又送走了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然而离开西宁的人,没有一个不想念这个地方的,好像总有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在牵着自己的心,这是因为西宁这座城市更像一个家,一个适合交朋友的地方。

猜你喜欢
锅庄西宁
调皮捣蛋的诗
关于西宁动走线长链点临时限速功能验证的研究
康巴藏族民间锅庄舞的音乐风格与区域特点
锅庄舞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跳起锅庄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