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创新与拓展

2009-10-23 05:27吴咏林
新闻前哨 2009年9期
关键词:报刊发行楚天发行量

吴咏林

《湖北日报》自创刊以来,发行工作一直受到各级党委重视。早在1949年5月31日中共湖北省委《关于筹备出版(湖北日报)与成立新华社湖北分社的指示》中就明确提出:“《湖北日报》是湖北省地方性报纸”,“各级党委应认真注意党报的发行情况。”1950年2月,中央新闻总署召开报纸经理会议,颁发文件,规定报纸发行实行“邮发合一”。1950年5月24日,省委作出《关于执行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加强报纸工作的决定》,对各级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均提出订阅《湖北日报》的具体数量。

1951年6月15日,省委发出《关于报纸工作的决定》,规定各级党委都要成立“报刊发行委员会”。省委报刊发行委员会由10人组成,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袁振为主任委员。1953年7月1日,湖北省邮电管理局局长张进先与湖北日报社社长余英签订《湖北日报》发行合同。合同规定“邮电局每月15日向报社付足当月报费95%,余额下月5日结清”;“邮电局按实发报纸总数。按照报纸月价总额提取25%作为全部发行费用(包括邮费)”等内容。“邮发合一”在较长时间内充分发挥了邮路通畅、运送及时、有发行网络等优越性。

1958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下发《关于纠正单位领导同志不订阅<湖北日报>的通知》,要求“一切单位领导干部,都应当订阅《湖北日报》。”4月至6月。省委宣传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报刊发行宣传月活动,要求各地(市)县委宣传部“把报刊发行工作看成是政治思想工作中一个不可缺的组成部分。”8月,《湖北日报》开始由航空运送至恩施、沙市。1958年全年平均期发数达12.99万份。比1957年增长84%。

1959年6月3日,中共湖北省委发出《关于在城市和工矿企业中加强(湖北日报)发行工作的通知》。强调“所有工矿企业党的组织和城市的机关、学校、其他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应订阅《湖北日报》。”

由于党委重视,报社自身的努力,1949年至1965年,《湖北日报》发行从总体上讲逐年上升。1960年曾达到19.2万份,1965年为16万份。

1963年1月1日,《湖北日报·农村版》创刊。4月,《农村版》发行即达到21万多份。

1963年4月22日。中共湖北省委召开电话会议。向各级党组织专门部署加强《湖北日报·农村版》发行读报工作,要求“力求在上半年把《农村版》发行到一队一份,山区力求达到80%的生产队订报。”《农村版》一度办得很有声望,以后年发行量一直稳定在35万份以上,最高时曾达42万份。

“文化大革命”期间,《湖北日报》发行无序增长,1976年达到了60万份,导致新闻纸张供需矛盾突出,生产周转纸严重不足。“文化大革命”以后至1987年,《湖北日报》年发行量为四五十万份。

1980年至1988年,报社先后创办的《楚风》、《江汉早报》和《楚天周末》,开始摸索发行方式多样化。这三张报纸均实行自办发行,对组织发行网络进行了有益探索。《楚风》销量最高时达20万份;《江汉早报》和《楚天周末》最高发行量均超过30万份。

随着新办报刊大量涌现,1988年至1992年,《湖北日报》发行量减至30万份左右。1993年《湖北日报》扩版提价,报纸发行再度下滑。

1993年7月,报社将发行科升格为发行部,在全省开始实行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发行政策,并采取社领导分片包干发行工作的措施。《湖北日报》发行量以后一直保持在20万份以上。同时期各子报、子刊均保持有一定的发行量。

1997年1月1日,《楚天都市报》正式创刊。完全采取一套新的发行模式。报纸实行自办发行。同时在全省广泛建立发行网站。采取多种报纸促销方式。于是。随着报纸愈来愈受读者喜爱,“都市报”发行量实现了4年4大步,1997年发行18万份。1998年发行43万份,1999年发行70万份,2000年突破百万份大关。

2001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随即整合全集团发行力量,组建起楚天报刊发行总公司。集团报刊发行进入创新、突破期。

从2002年报刊发行年度开始,湖北日报报业(传媒)集团除《湖北日报》、《农村新报》的一部分交邮局发行外,另一部分及《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体育周报》、《特别关注》、《前卫》、《可乐》等所有报刊均实行自办发行。

楚天报刊发行总公司先后在全省设有35个市州区发行总站、130余个县市区发行站、1000余个乡镇发行分站,员工6700余人,专业运输车近百辆。发行总公司已建成以武汉以及襄樊、荆州、宜昌、恩施、鄂州5个分印点为中心的覆盖全省的三级征订、运输和投递网络,成为湖北省暨武汉地区自办发行网络覆盖最密集、发行时效最快捷、服务质量最优秀的专业化报刊发行及物流配送企业。全集团发行力量整合后,集团报刊省内发行总量2002年为1619264份,2007年达到2335294份。2008年为2385026份。《特别关注》杂志发行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发行达到100万份。2006年突破200万份,2009年6月单期发行过300万份大关。

60年间,湖北日报社(集团)跟进时代步伐,不断拓展广告经营。

20世纪50年代,湖北日报社广告经营基本处于“自流”状态。1950年,报纸上只有点农药、农业机械之类的零星广告,月收入只1000多万元(旧人民币),只有两名广告工作人员。到1955年10月,报社开始对广告经营实行目标管理,制订1956年广告收入目标计划为45000元(新人民币)。

1957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新产品不断出现。广大刊户要求通过报纸刊发广告的越来越多,加之《湖北日报》在武汉市发行量上升,市内各影、剧院要求刊登文娱广告的由原来20家上升到40余家。报纸一度出现业务广告积压的现象。报纸经常让版面,将平日每天广告版面由25行增加到30行,周六加张时由原35行增加到40行。结果,1957年广告收入实际完成9.04万元,1959年为17.8万元,1964年和1965年均接近40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湖北日报》的广告受到束缚和限制,严重萎缩。除供电、供水和电影、戏曲广告外,其他广告都告停顿。广告从业人员由“文化大革命”前的4至5人减为1人。1966年至1976年,《湖北日报》广告收入除1966年有10.1万元外,其他年份都只在一两万元左右,最高的1975年也只3.95万元。

1979年以后,《湖北日报》积极适应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大趋势,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广告经营逐步呈现出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经营方式市场化的特点。广告开始恢复其本有的

商品属性。广告发布内容日渐丰富,除了各级党政机关公告、文娱广告外,企业形象广告、商品广告、头版及整版广告开始大量出现。1993年,报社将广告科升级为广告部,广告从业人员由原来的7至8人增加到15至20人。1995年,《湖北日报》年广告回款额创4000多万元历史新篇。比改革开放初期增涨100多倍。

1997年,《楚天都市报》正式创刊。《楚天都市报》的广告经营。一举改变了湖北报业广告的经营格局,大大提升了湖北日报社在中国传媒总体格局中的影响力。“都市报”创刊当年,广告回款额2200万元,第二年过1亿,第三年过两亿,2001年达到2.56亿元,2004年至2006年均接近5亿元。

《楚天都市报》的广告经营,有这么一些关键词值得记住:“持续超越领跑市场”。这一期间,《楚天都市报》以4A公司代理的IBM、LV、HP、丰田等国际知名品牌,发布广告额超过亿元,占据了武汉市场85%以上的份额。“活动营销多方共赢”。这样做,实现了企业、消费者、媒体等多方面共赢局面。取得了丰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1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组建楚天广告总公司,将原《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等媒体广告部整合为一体,统一对外经营集团所有媒体广告。这是中国传媒经营史上的一次创举。在具体的广告经营实践中,楚天广告总公司充分整合了《湖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楚天都市报》作为发行量最大媒体的读者资源、《楚天金报》作为新锐媒体在年轻群体中的独有优势,以及以《特别关注》为首的期刊方阵和以荆楚网为首的网络方阵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众多各具优势的媒体广告经营整合。形成了“1+1>2”的效益。

从2002年起,集团先后组织了七届“湖北经济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湖北经济十大风云人物评选”为代表的一系列活动,是整合集团媒体影响力营销的成功案例。集团还先后组织了“楚天车展”、“中国汽车总评榜”、“湖北房地产业高峰论坛”、“湖北金融文化节暨理财博览会”、“楚天时尚美容节”等大型活动,既扩大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影响力,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告整合以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广告收入由2002年的3亿多元猛增到2007年的6.65亿元。

猜你喜欢
报刊发行楚天发行量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报刊发行事业的创新进路
外汇储备增加并不必然引致货币发行量增大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试论太行抗日根据地乡村报刊发行
Share with us
浅谈报刊发行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长风破浪会有时——2016年《中国老区建设》发行量稳中有升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
都市类报刊零售增值开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