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奎
三峡晚报日全食报道,力求伴随日食奇观为宜昌奏出完美乐章。7月21日的“变形日记(序)”和7月23日的“变形日记”是此次日食“华章”的重头戏。
为了备战此次报道。三峡晚报精心对两天的报道做了周密规划。巧用人们熟悉的作品名《变形记》来统领两天的报道,极尽创意地表现出日全食的生动过程。
7月21日的变形日记(序)由“追日”、“析日”、“观日”三个版块有条理地组成。从读者角度出发,“如何看日全食”成为当日的报道主旨。我们力图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有关日全食的参考和建议。充分调动读者的参与激情。“追日”一版主要从天气、交通、观测地点、观测方法,观测器材等等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议,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充溢在字里行间。理性化的分析则展现在“析日”一版中,通过专家之口来教给读者日全食过程中的看点、奇观及其成因等,“观日”则在于提醒读者观测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这给处于预热阶段的日食报道鼓足了劲。
如果21日的报道用“开胃甜点”来形容,那么23日的“变形日记”无疑是一道中国式的“满汉全席”!
三峡晚报匠心独运地在数量不多的版面上铺陈精华、深度开掘、趣味互动。
经过精心策划,用“绚彩”、“宜昌”、“荆楚”、“全球”、“瞬间”、“深度”7个类别12个版面记录这一天文奇观。我们抓住独特的视角,努力探寻“幕后”,《激情追日,我们收获什么》,就是很好的一例,“科学扫盲”、“科学启蒙”、“人生领悟”清新明了的给读者一一解开答案。
2300多年前,从秭归乐平里走出的三间大夫屈原作有绝世名篇
《天问》,本报特派记者来到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300多次问天,这次,我们携手屈原后人一起“问天”。从屈大夫的后裔们对天道的奥秘的理解中,去寻求千年来日月星辰的流转在人的思想中跃升的轨迹。推出《敲锣鸣炮,屈原故里尽狂欢》这篇深度报道,将整个报道的高度提升到更高的档次。
报网互动、读者互动是三峡晚报在日全食报道中的另一大亮点,借用网络与纸媒结合之优势,又创佳绩,“日全食时,你第一个电话打给谁”等5个问题,向读者征求答案的栏目。24日短短的一上午。就有数千读者登录三峡新闻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