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边 陈 平
7月22日,湖北迎来了“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这既是一次罕见的天文现象,也是一起社会公共事件。作为湖北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如何记录这一大事,把报道做出自己的特点和看点,无疑是一场艰巨的考验。
楚天都市报通过统筹策划、全面采访和精心包装,紧紧围绕趣味性、参与性、完整性、专业性和系统性来做文章。给读者端出了一份琳琅满目的“日全食大餐”。为大型报道积累了经验。
完整性:用不同的视角交叉覆盖新闻全景
牵涉面越广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越容易失之于零碎,这是历次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事前,都市报编委会便确定了目标:避免信息过于零碎,有意识地通过布局谋篇体现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将科学知识普及有机地融合于其中。
经过周密策划。我们设置了五个板块,以“总——分——总”的结构布局,试图用不同的视角,交叉覆盖这次天文奇观的全景。
1、“全景”:一篇涵盖这次日全食整体面貌的大特写。我们派出四位记者,布置在四个最具代表性的观测点:日全食最早进入湖北省境内的最西端——恩施利川谋道镇:日全食扫描过的世界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省会武汉主观测点汉口江滩;日全食在湖北省境内最后结束的地方——黄梅龙感湖边。四位记者从西到东,一路追随并记录日全食扫描荆楚大地的壮观全景。
2、“盛况”:反映各地民众争看日全食的盛况。分为武汉和荆楚两大板块,其中在武汉,我们选取了南岸嘴、江滩、和平公园、黄鹤楼、东湖景区、磨山景区、武大樱顶、九峰、南湖等预期人流比较集中的点,派出记者见证盛况,捕捉新闻。
3、“速写”:描写被日全食改变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我们选择了商场、步行街、工地、写字楼、公交车、小区、医院等有代表性的点。
4、“体验”:记录不同视角看到的日全食奇观和独特的感受。我们派出六路记者,分别从天上(飞机上)、山上(木兰山上)、塔上(龟山电视塔上)、路上(高速公路客车上)、水上(长江游轮上)、水下(沙滩浴场)观看日全食。
5、“特写”:派出一路记者在日全食期间驾车穿越三镇,以亲身体验的视角夹叙夹议地描写日全食下的城市。因为预期大家都会在主要观测点布下重兵,而很少会有移步换景式的视角。
“全景”像一部完整的电影,各种镜头都有。特别是有日全食发生过程的完整镜头:“体验”是记者追逐和观赏日全食的手记,有关于日全食的片段特写镜头:“盛况”是客观记录现场的定格镜头;“速写”也是定格镜头,但侧重于跟常态对比的变化:“特写”则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在日全食下的城市一路摇过去。
这样的板块布局,同时考虑了报道呈现形式的问题,即从各个不同的视角穷尽了各种可能的角度,确保读者看到的日全食发生过程和观看盛况的完整性。
从见报效果看。这样的板块布局使得对报道对象的呈现显得非常完整。特别是其中“全景”和“特写”这两种呈现方式,也是我们当天见报的独家亮点。
除了容易失之零碎外,重大新闻报道还容易顾此失彼,因此,经过周密考虑,我们为日全食报道规划了20个报道板块,除了前述反映大全景的五个板块外,还有“要闻”、“花絮”、“动物”、“科研”、“老外”、“发烧友”、“科普”、“影像”、“护航”、“影响”、“意外”、“名人”、“网事”、“国内”、“国际”等,基本上涵盖了这一事件涉及的全部领域,并据此成立了若干报道组。
趣味性:给读者提供生动有趣的阅读快感
日全食报道如何让读者看得生动有趣?策划确定了几个重点板块,分别是“花絮”、“动物”和“网事”。
日全食造成的“黑夜”将持续5分钟,动物会如何反应?这是个有趣的话题,我们将其确定为报道重点,派出一组记者分别前往动物园、海洋馆、鸟语林、花鸟市场进行守点观察。
事后表明,大家都注意到了动物这个点。由于事前策划详细,布点周密,记者采写充分,编辑包装用心,都市报的动物报道最充分,可读性最强:在《鸟归蝉噪疑日暮虎啸熊眠待天明
动物们都被太阳给“涮”了》的大标题下,分成“鸟类篇”、“兽类篇”、“海洋生物篇”、“昆虫篇”、“无动于衷篇”。涉及到鸵鸟、火烈鸟、珍珠鸡、乌雕、红嘴鸥、白鹭、鸽子、天鹅、大熊猫、老虎、猴子、宠物狗(京巴、博美、吉娃娃、藏獒)、海豹、海狮、知了、大象、河马等等动物,读来生动有趣。
数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就像是一部大片,网友通过QQ群、BBS、博客、DV短片等各种形式掀起一股娱乐日全食的浪潮,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网事”板块,精心选择或诙谐、或调侃、或恶搞的图文,命名为《日全食搞笑TOP10》,让人忍俊不禁。
“花絮”板块则旨在收罗日全食发生后的趣事,部分具有可预测性,如结婚登记的人,求爱的、过生日的等等。我们在方案里做了布置,更多的则具有不可预知性,于是安排记者分头寻找,结果还真抓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新闻,如《争睹“天狗吃日”市民各显神通》专版、《鄂西两老农吓得报警》、《襄樊老太敲锅盖“赶天狗”》、《大货车趁黑进城》、《边看日食边相亲》、《日全食作证广场上求婚成功》等等。
参与性:与读者一起见证和记录天文盛宴
日全食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天文盛宴,这次奇观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不仅是媒体,还有千千万万的读者。因而我们在报道时充分考虑了与读者的互动。
读者部提前开通信箱和热线,事前进行了多方沟通,日全食当天征集的读者照片在次日的“影像”板块占据了重要位置:读者刘时俊摄于放鹰台的照片、读者彭西苑摄于归元寺的照片、读者魏启扬摄于三峡大坝的照片……读者是报纸最宝贵的资源,他们分散在全省各地,其中不乏有独特视角和摄影高手,他们的参与既体现了本报与读者互动的意愿,也丰富了报道内容——记者的视线不可能涵盖全省每一个角落,而读者可以填补这些空白点。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报道,我们还策划了“名人”板块,提前约好79岁高龄、自称“太阳崇拜者”的民间文学家李继尧先生,民俗学家傅广典先生,男高音歌唱家赵钢先生,作家董宏量先生和画家周韶华先生,请他们讲述自己看日食的感受和自己与太阳的不解之缘。名人的参与具有代表性,使报道的视角多元化,更加立体生动。
此外,7月27日见报的“我看日全食”作文征集活动,也给了小读者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挖掘了日全食的新闻价值。
专业性:报内行事,做内行人,说内行话
这里所说的专业性包含报道领域的专业性和记者编辑的专业素养。
第一,报道领域的专业性——报内行事。
日全食首先是一种科技现象,日
全食新闻从属于科技新闻。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全食是一次科研的良机,自然也是一次科技新闻报道的良机。因此,从一开始,对科研的报道便被列入报道重点。通过安排记者摸排,我们发现了这么几个线索:
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和南京大学天文系师生,届时将来到武汉黄陂区三里镇,运用专业设备寻找水内小行星、拍摄日全食图片: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将采用全天时高空激光雷达,探测日全食前后高空大气金属层的变化;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前往荆门市沙洋县。验证日全食过程中地球重力是否会发生变化;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将派人前往九峰,完成日全食环境下气辉成像的重任;华师天体物理研究所将进行色球观测……
我们据此组建了“科技报道组”。分兵布阵,于日全食次日推出了两个整版的科技新闻,其中《南京科学家寻“隐者”不遇》、《“天狗”偷偷叼走了地球重力?》、《记录气辉成像三博士九峰山蹲守三昼夜》、《激光雷达现身武汉追日》、《色球观测仅看到太阳红脸庞》、《我国虚拟天文台登场》等报道,全部系记者日全食当天前往科研人员研究现场探访所得,绝大部分是独家新闻,成为当天日全食报道的一大亮点。
第二,做专家型记者——做内行人,说内行话。
日全食前期报道中,多家媒体都提到湖北大部分地区位于全食区,但到底哪些地方位于全食区?遍查多家媒体,都只提到了有限的几个地名,而官方公布的日食时间表也仅限于几个大城市,各地读者要想知道自己的城市能不能看到日全食,没有途径可查。
于是,都市报于7月21日推出自己绘制的日全食地图,全面解答了读者的疑闾。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表示全食区北界的紫色线条穿过神农架红坪镇、保康五道峡、宜城小河镇、枣阳平林镇、随州厉山镇,此线以北属于偏食区,当地读者看了报纸,只要驱车向南越过线上提到的地方,即可观赏到日全食:表示全食区南界的紫色线条,穿过赤壁陆水湖、咸宁星星竹海和桂花镇、阳新木港镇,位于这条线以南的读者,只要向北越过提到的地名,即可观赏到日全食。地图还详细标出了全食中心线通过的城市。以及湖北省全部县级以上城市日全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推出这副地图,正是基于报道专业性的要求,通过专门的软件一个一个计算出来的;而派出记者见证日全食最先进入和最后离开湖北的采访点,也是通过专业软件算出来的——现代新闻竞争,没有专业性的保证。难以做出独到看点来。
系统性:形式内容并重,兼顾版式创新
大型报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日全食报道便是典型的代表,都市报7月23日的报道板块就有20个之多。如此之多的板块如何确保既不让版面显得杂乱无章,又不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这要靠版面统筹来实现。
重大报道的版面统筹,向来有两种较为常用的模式,分别是“形式统一”和“新闻第一”。
所谓“形式统一”,即所有版面大标题字数和风格基本一致,版式风格也基本一致。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一个个版读下来一气呵成,整齐、有气势。不过,在策划日全食报道时,这种模式首先被否定了,因为这次报道调动的版面过多,全部制作整齐划一的标题容易伤害硬新闻,更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所谓“新闻第一”,即所有版面都确保一个有可读性的正头稿件,突出硬新闻。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硬新闻,不会让形式伤害内容。但这种做法也有明显的弊端:一是许多大型报道一个版上要集纳大量的信息,很难说哪一条最重要:二是不容易体现出各个板块之间的关系,版面一多,便显得杂乱。
正是因为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在日常重大新闻报道中我们一直在做各种尝试。这次日全食报道的整体包装,在综合了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兼顾了形式和内容——对于满版零碎信息的稿件,通过标题和版式风格的统一进行整合;对于硬新闻很好的版面,则注重突出硬新闻;同时尝试了一种新的做法,利用不同的分栏方式区分相邻板块。比如在“花絮”板块和“老外”板块,我们使用了“1+3+1”版式;“护航”板块,则统一使用“4+1”版式,让可读性最强的新闻占据最主要的版面,而将信息性的稿子集纳在一旁。
正是运用了多种不同的版式来分割不同的板块,庞大的报道规模,才没有给人产生杂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