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历练对话智慧

2009-10-23 05:35屠素凤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10期
关键词:海鸥步行智慧

屠素凤

“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一般对话,而是具有某种引导性、目标性,甚至于控制性的对话。”(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具体情境中的当下的教学对话指向“未来的对话”,对话是途径,是手段,也是实践和过程,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培养学生勇于对话的态度、乐于对话的情怀、善于对话的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文本进行对话实践,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围绕文本也展开一场生动的对话,目标是指向学生在未来的时间和空间里能够自主地解读文本,与文本一起进行一场共建意义的对话。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对话智慧,而对话智慧是需要在对话的实践中才能历练的。以下笔者试着从案例研究的视角去思考“如何在对话中历练对话智慧”。

一、案例叙述

《老人与海鸥》主要讲了一位普通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步行二十余里来翠湖给海鸥送餐,陪伴海鸥,与海鸥相依为命,在老人死后,海鸥竟然为老人守灵送行。老人和海鸥共同呵护了一段人与动物的“不了情”,共同创造了一场人与动物的平等、和谐的精神对话。故事很感人,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言语和言语携带着的灵魂。能透过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生成言语携带着的精神和灵魂,这是一种对话智慧,它需要潜心涵泳语言,需要细细咀嚼语言,唯此才能不断建构言语的意义,享受言语的精神。《老人与海鸥》文本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初读文本,孩子很容易获得对老人的初步印象。但如何使老人的形象丰满起来,我们只能细读文本,把老人放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让老人走向学生,与学生展开精神的对话,从而使海鸥老人善良、博爱、慈祥的心在学生不成熟的心田里撑起一片爱的绿荫。于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引导学生巧妙捕捉细节,在咀嚼、回味、想象、回忆中努力去倾听作者想要言说的内容和意图,这是语文解读的方法和能力,也只有经历这样一番实践后,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属于他自己的对话智慧。

一位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组织了以下对话,努力把孩子引向智慧的对话人生。

师:请大家认认真真真地读一读课文,哪一处句子对你有所触动,请把它划下来。

(生开始默读课文,并划下在初读时有所感觉、有所触动的句子)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谁也对这个句子有感觉?(屏幕出示句子)请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句子)

师:句子是简单的句子,语言是最朴实的语言,然而句子中包含的情感却能让人心潮起伏。请大家自个儿琢磨句子两三遍,读着读着,哪个词语跳入了你的眼睛,让你触动很大?

(生自由读句子)

师:大家交流一下,你都留意了哪个词或字?

生:我留意了“驼背”,说明老人年龄很大了。

师:你留意的是他的外貌,读懂了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驼背”不但说明他行动已经不便,还说明他的身体一定不是很健康。

生:我留意的是一个数字“步行二十余里”,年纪那么大了,每天走那么远的路,很辛苦。

生:我还要补充,在这里我留意的是“步行”。路程远不是主要问题,如果有车子什么的,路上就不会特别辛苦,可他是步行的,就更加辛苦了。

师:老师也补充一点,二十余里路,对于一个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来讲,步行得一个多小时啊。

生:我去春游的时候,走十多分钟就觉得脚抬不起来了。

师:而老人每天这样,坚持了多少年?

生:10年。

师:也许那是个寒风凛冽的冬日,他步行——(引读)

生:他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也许那是个冰雪覆盖的冬日,他还是——(再引读)

生:他还是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也许那是一个狂风猛烈的日子,他还是——(再引读)

生:他还是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你还留意了哪些词语?

生:我留意了“只为了”。老人来翠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看海鸥。

师:对,来翠湖不是为了呼吸湖畔的清新空气,只为了——(引读)

生: 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来翠湖不是为了欣赏美丽风景,只为了——(再引读)

生: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来翠湖不是为了锻炼身体,只为了——(再引读)

生: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忍不住想问一问——

生:这么艰苦的付出,你得到了什么?

生:你这样执著是为了什么呀?

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师:孩子们,老人是为了一群海鸥,(出示关于老人的一些资料,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金,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你觉得海鸥在老人眼里还是一群海鸥吗?

生:是自己的孩子。

生:是一群天使。

生:仿佛就是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

二、案例分析

1.在对话实践中理解对话一般文本的过程

人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与文本一起“共生”意义的过程,意义的深度挖掘是以文本整体为背景,以语言文字为支点,以语言的理解、联想、想象、记忆还原等为思维策略的。对于老人与海鸥间亲情的理解、感悟和感动,执教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从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的对话过程。“哪一处句子对你有感觉”是以学生的读前理解为条件,文本与学生之间展开的初始对话“读着读着,哪个词跳入了你的眼睛”是引领学生关注语言的细节。文学作品中细节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时细节还会有悖于常理,然而正是这些细节散发出的魅力,让读者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意蕴、内涵、精神和品质等。教师带着学生从感知文本整体到关注文本的部分(句子),再到研究文本的细节(一个字一个词)的对话过程,从教的意义上进行理解,教师是为了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明白一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应该走一个从“整体→部分→细节”的过程,而无论是部分的理解还是细节的领悟,都始终以整体为基础,最后回归到对整体的认识。如果一开始学生对《老人与海鸥》只是有感觉,那么在经历一个对话过程后,学生应该被《老人与海鸥》感动或震撼了。上述案例中“在老人眼里海鸥仿佛就是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那就是因为感动而向老人表白、对话的心声。

2.在对话实践中习得对话一般文本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反对语文能力的“学得”,但我们更坚持语文能力的“习得”。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进行阅读理解,阅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使其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对话者”。优秀的对话者除了需要对话的态度要求和心理需求外,还需要关于对话的“知识”以促进对话的深度。如与记叙文体的对话,徐江教授提出“摹状词”解读法,抓住“摹状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特点,从而能进一步解读文本的意蕴。语文方法不是抽象的存在,学生是用“这个具体的方法”在与文本对话的实践中悟得“这个方法”的,然后能尝试着用这个方法去解读一般的文本。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关注老人的外貌——“背驼了”, “驼”是对老人外貌特点的描摹,与学生的认知经验链接,“驼”背后的意义马上生成:老人上了年纪;老人的腿脚不方便了;老人的身体不健康了。再把“驼”与老人的行为“步行”“二十余里”联系起来思考,一份感动油然而生:老人与海鸥可谓相依相偎,不是亲人,情胜亲人。由此学生获得的是“抓住摹状词联系生活经验和文本情境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智慧,这份智慧是可以用来参与其他文本的对话实践的。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实践是带着“示范”性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历了一番规范的对话过程,渐渐地他就能在自己的阅读生活中尝试对话一般文本的方法,习得对话文本的方法,最终成为自己的阅读智慧。

3.在对话实践中感悟文本的精神魅力

语文是诗意地栖居在精神家园的,诗意是语文的魅力,精神是语文的灵魂,没有诗意挥洒的语文,没有精神流淌的语文,是僵化的、干瘪的、空的、无生气的。教师带着孩子走在文本的河里,一路捡拾着语言的石子,在文本的河里,看到美丽的河中景致,也看到了两岸的无限风光,看到了手上石子的精美绝伦,也看到了小石子们在河里不同景致映衬下闪烁着别样的光辉。因为不断有意义的发现,文本才在学生的眼里越来越迷人;因为不断有思想的产生,文本才在学生的眼里越读越有趣;因为不断有新的美的善的召唤,所以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有了真善美、永远向前的追求。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抓住文本中词语的意义生成点,不断引领学生追求“老人与海鸥”共同创造的美的意义,才让孩子的精神在解读文本中纯化、美化、净化。值得注意的是,精神追求的过程是语文化的,是符合文本的解读方法的,是属于解读智慧范畴的。

(浙江省绍兴市树人小学312000)

猜你喜欢
海鸥步行智慧
魔方小区
保护海鸥蛋
万鸟岛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爱美的小海鸥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