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彬彬
摘 要:本文是针对低年段识字量大的特点,结合自身的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实践和人们书写中错别字多的现状,探究如何激发学生识字写字兴趣的教学活动策略,激活语文课堂。
关键词:好奇心好胜心 自信心 洞察本意 欣赏创意
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一位工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怎样才能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极尽绵薄之力呢?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引导探究,促发学生的好奇心
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自我关注点不同,孩子所形成的认知系统也俨然不同。知识储备是求知兴趣的风向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
从一年级借助拼音识字到二年级的归类识字,学生的识字方法和途径不断地拓展、延伸。现阶段,本班的学生特别关注形声字、形近字的构成特点,乐于把抽象的汉字变成一个个贴近生活的片段。如:卖东西后赚了十元,买东西的人,十元没了。但若要避免把“彩”字写成了上面一撇,下面一个“米”字。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字理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常见构字部件的本意,引导他们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正确识记字形、准确运用汉字。如提手跟手有关,四点底跟火或热有关(除“燕”以外),两点水跟冷有关;手字本身是象形,“又”“寸”“反”“友”“攵”“爪字头”都是手演变而来的。
二、竞争机制,激活学生的好胜心
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学国文学习法》、《改变字风》等文章中都谈到写字的重要,实用的写字,要正确、清楚、熟练、匀整。但语文教学中必须兼顾到多种语文能力的训练:识字、阅读、写话以及口语表达训练。对于起始年段的语文教学,识字写字更是“重中之重”。但实际的情况是:老师在课堂上强调了写字姿势和运笔要求,课后的书写缺乏他人监督时,孩子的书写完全靠孩子的天性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教师平常能用的方法无非是书写不好扣几分,平时作业不判优,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体会不到写好字的重要性和成就感。针对这个情况,我做了以下尝试:
1.乐于挑战
不甘落后是人的天性,在学习生活中,低年段的孩子表现为“嫉妒、羡慕、乐于表现自我”知识竞赛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与气氛中,学生心底潜伏着一较高低的好胜心。他们渴望体验到一种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自豪感。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创造条件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首先,教师可以在课下对乐于交流识字方法或书写美观的学生先进行指导,上课的时候由他们展示自己的书写作业,讲述自己的书写秘诀,为同学提供示范,同时为他们学好生字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课前课后,可以在全班范围中进行智力竞赛,如抢说成语,字谜等。如:一人、两人、三人、五人、七人组成的字各是什么;再如“一”在成语中不同位置,各是什么词语。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孩子对字词的探究力甚于课内的知识。可见,综合运用词汇也能为语文学习注入活水。
2.星级制评价书写水平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汉字书写仍应作为人们学习、工作的基本技能。我国正在制定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
据统计,在中学必学课程中,认为语文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的孩子占78%。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隐身于趣味童话、韵文、说明文中的三会字有2500多字,每学课文后必有书写任务,如何在细水长流的教学过程中,让写好字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呢?
本学期,我尝试对学生书写进行星级评价,最高级别为一级,五级为不合格,每周一次进行浮动型评价,升级者可以自由选择同桌。这样一来,每次书写作业一分发到手,大部分孩子间的对话是:你几级?我升级了!连以往书写潦草的孩子,也禁不住绕在我身边,自言自语:我好想升级哦!班级整体的书写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可见,书写的水平取决于孩子对自身的要求。接下来,我将进一步细化评比标准,从写好字,到握好笔,重坐姿,逐步矫正不良的书写习惯。
三、正面评价,呵护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表达的是相信自己比别人强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是明显的。低年级的孩子对自身的认知,依赖于教师、同伴的评价,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找到自己的长处,告诉自己:我是××的小能手,并勇于争取机会表现;同伴间,也要懂得欣赏他人的特长,学会鼓励他人。在课堂中,提问前,我会说:现在请最大方的同学回答这个问题;请写字有进步的同学展示他的作品,请“金话筒”为我们朗读这段话等。通过语言暗示,给予孩子自信心,也告知其他孩子评价标准,呵护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心。
四、倾听,洞察本意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给予每个孩子表现的机会是不平等的。更甚者,有时教学内容较多,孩子发言冗长或词不达意时,同学或老师会禁不住打断孩子的发言。虽然有时委婉地说: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再继续交流或请一个同学来帮助你。但事后我们会发现灵感稍纵即逝,孩子在回答时往往是顿悟,联系自己“已知”解决“未知”,属于短时记忆,时间一长,就忘却了,更失去了与他人交流的意愿和时机。所以,在课堂上,适时的等待,给不同层次的孩子思考的时间;适时的静默,给发言者组织语言的空间,静心聆听孩子的本意,才能取得良好的互动。
五、交流,欣赏创意
新,永远是人类的追求,这里所说的“新意”,既是指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又是指学生赋予原有知识的“新意”。比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可以用画的,也可以用写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探究自己“姓氏”的多意性,感知汉字的意向美。
总之,文本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关注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孩子在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新知,体验参与的乐趣,才能激活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课堂充满生机,并蔓延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参考文献:
1.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6-35页)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张斌贤,刘冬青.《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4.崔峦.《求是崇实鼎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