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红
2006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课改区的老师们开始了一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教学。三年来,通过对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在具体的实践中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尝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动起来,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应做到: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探究,增加学生的活动;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在教学中作不同的安排;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整合,挖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从而让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舞台,让学生不仅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社会实践中能恰当使用的这些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有效预习法
预习是一个对学生知识掌握很有利的过程,但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坚持做到,这就使他们在上课时对即将要学习到的内容感到陌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和探究中来。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求全班的学生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组,每组准备一个本子,在预习后对课文中的知识提出疑问,并将其写在本子上,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作简要记录,然后在课堂的学习中积极寻求答案。课堂上无法解决的就在课后与老师、同学进行共同探讨。
例如:在对必修一第3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的预习中,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晁错上《削藩策》主张直接削藩,结果却招来杀身之祸,他的主张为什么没能顺利地削藩?《削藩策》的不足在哪儿?《大汉天子》中,是由张骞主动提出出使西域而遭太皇太后的反对,是这样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他们在课前对课文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更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而且还能够让他们真正从自己的角度去对课本知识进行探询和质疑,真正开动脑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答的技巧。
2.趣味学习法
历史的积累并不仅仅来自于课堂。随时随地看到的历史知识不具备一种知识的强迫感,而且印象更深刻,也更牢固。我按照自己的设想,在教室后面开辟了一个版块,内容涉及广泛,既有历史的学习方法交流,也有历史谜语或歇后语,或是历史小故事。并且就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开辟一个专栏,就是“泉州历史之我见”,由学生按号数来负责,每个星期负责介绍一个名胜古迹,有条件的还可以贴出照片。学生课后在休息的过程中进行浏览,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去学历史,而且还能够在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中增强一种认同感。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参观历史展览、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博物馆、参加历史讲座、进行历史人物的临摹和创作等。并且注意对家乡、家庭的变迁(衣、食、住、行等)进行研究,了解过去生活的艰难和今天的变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体验历史。
3.论文学习法
根据书本上的相关课程知识,可以适当地每个月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阐述他们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任务的看法,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认识能力,而不是纯粹地进行记忆。由于平常的积累及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区、市的论文比赛中,我班上的学生踊跃交稿,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同学就“泉州中山路骑楼的设置”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受到了好评。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课堂设问的创设与解决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个好的设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激疑、求疑、释疑的过程中,使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潜能、天赋、创造力,创造性地进行知识建构,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个讨论性的问题: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你同意他的做法吗?如果你是朱元璋,在加强皇权方面会怎么做?
学生立即在课堂上进行了踊跃的回答和激烈的辩论。同意的认为宰相的权势过重,会导致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激化,相权的专权会危害到君主统治,甚至有时候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同意的认为宰相能起到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少了宰相的辅助和参谋,会具有个人的独断和随意性,如果君主的素质低下,甚至会导致亡国。
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能真正体现出来,同时,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的问题,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良好的引导,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2.历史情境的创设
“课程的进步最终通过教学情境的改变来实现,教学情境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文化的进步,其核心是师生行为方式、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改变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是实现课程改革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历史环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情感。因为历史知识的内容极其丰富,知识性很强,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在加强教学重点或解决难点时补充适量的史料。补充的知识往往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艺科技、乡土历史等等。
例如:我在上公开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以“荣氏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向学生提供一个民族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由小见大,来探知当时中国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在上必修三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时,通过展示李贽故居的图片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来让学生感受当时李贽生活的时代。
3.多媒体的合理利用
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图片、影音、影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更够更好地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必修一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时,我截取电影《特洛伊战争》的片段,让学生对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有直接的感受,理解迈锡尼文明好战尚武的特点;在上《五四爱国运动》时,我截取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均在巴黎和会上的慷慨陈词,来让学生感悟当时中国的爱国心与激情。学生对这种方式非常喜爱,印象深刻,而且上课情绪高涨。
时间如水,滔滔前行。新课程实验工作已进行了三年,还将继续深入。在这场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作为初行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总结一些经验教训,然后继续前行,继续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历史的课程优势,创造更为灵活、务实、高效的新课程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泉州七中历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