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岗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给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大大拓宽了原本体育课的学习领域,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谈体育课程改革,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之中,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关键词:课程改革 学生 教师
长久以来,作为一线体育教师都能感觉到,学生对体育课越来越感到枯燥、乏味,并且开始不喜欢体育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校体育也从竞技体育中走了出来,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也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改革的提出不仅为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尽快使体育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课堂角色定位、工作方式中转换过来,适应课
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扎扎实实地把教育新理念落到实处。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越来越低。如何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之中,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这是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新世纪体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二、从学生角度谈课程改革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因此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遵循娱乐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特点和认知感觉,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言行去熏陶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课时,教师穿着整洁的运动服装精神饱满地站立于学生面前,口令清楚。示范正确、教态和蔼。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完成动作吃力,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2.用形象生动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中,力求讲解通俗易懂,例如“前后滚翻”教学时,学生不容易掌握滚动的动作要领,可以拿几个球、木块等让学生亲自动手,看哪个滚动比较容易,为什么?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原来球是圆形的容易滚动,木块是方的不易滚动,人要想滚动就必须把身体团成球形,这样才容易滚动,而学生通过观察及自身实践就能很快得出结果并掌握动作要领。
3.用清晰的线条,不同的器材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上体育课,如果长期使用没有变化的场地器材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而影响积极性。器材的变化、鲜明的色彩、清晰的线条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产生好奇心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如进行长跑教学时,若只让学生沿着现有的地形跑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失去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改用在场地上画图形和摆放物品等,学生就有了新鲜感,从而产生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以往体育课只研究和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现今的课程改革明确要求:体育课应充分关心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我尝试练习——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自我评价和完善的学习过程。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中十分强调学生的身体活动时间,并专门用一定的课时数来保证学生的身体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身体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运动意识和运动能力,从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的作用仅仅是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多练,在学生的学习中给予引导、纠正错误动作,以及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自己提出改正的方法。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围绕“学”而教,充分发挥、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2.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学到了运动技能,目的是为了以后的应用,从而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上要重视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特别是我们职高体育,在教材中增加了远足、攀岩、女子防身术、运动与医务监督、创伤的处理与急救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3.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来源于何处?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知识的渴求,教学环境的宽松,师生间的平等,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气氛等,教师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只有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有益于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
三、从教师角度谈课程改革
1.教师的角色定位
古人云: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在大纲的规定下,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三项任务。为完成这三项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教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很多,回报和收益却很少。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被师生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所取代,体育教学将成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教学过程,使得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知、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的角色转变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省;知困,然后能自强。课程改革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要更多地关心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需求。
3.因地制宜开特色课程
过去的体育课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地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师过分重视通过示范和讲解将运动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学生基本处于一种无需动脑筋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只是进行机械模仿和练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后,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像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灵活多样的,特别是加强了羽毛球、排球、游泳、沙滩排球、乒乓球等比较适合南方学校开展的运动的比例,取消了南方不能开展的“滑冰、滑雪”等内容,从而突出因地制宜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
新课标瞄准的是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注重的是对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从培养终身体育的观点出发,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开设特色课程,这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