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创新能力

2009-10-23 05:27王玉雯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政治课师生关系创新能力

王玉雯

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时代,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依靠其智力,而不再是消耗体力和各种自然资源。如何确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将谈谈我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认识和尝试。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用一颗博爱的心去接纳每个学生,信任宽容,教在心灵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个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需要加入宽容的力量,我们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体验学生的情感。在与他们交往中善于互换角色将心比心,宽以待人,学会用宽容的心去呵护孩子们的自尊心,给孩子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二、开展问题探究,激活学生思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努力克服“师道尊严”的旧传统,要能够倾听学生意见和想法,要保护并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思考和归纳,循循善诱地促使学生的观点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采取简单的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做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的民主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对于相关问题的探究。

三、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的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意创新能力与教学趣味化。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趣味化,我认为主要是要遵循“乐教”、“乐学”的原则。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以乐教引发乐学,在融洽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润滑剂,是成才的动力。扼杀学生兴趣的死板教育,抢时间加班加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肯定是低效的教育,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当然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现在全国上下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减负增效”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行趣味化教学,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的乐教才会有学生的乐学。教学中艺术地运用趣味化的手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思维活力,从而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

四、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方法。它的本质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调激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中学生容易受习惯性的影响,喜欢按照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思维灵活性差,应变能力弱,往往偏好正向、集中思维,而忽略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就是以一个已知对象为出发点,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路径进行思维,最终导致多种不同的认识结果,这种思维的特点,是研究认识对象的广泛联系,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认识研究对象,以求得对该对象的各种联系与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是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一,要求学生思考概念所包含的多种对象及分类的种种现象形态及表现,让学生驰骋思路,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第二,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举出正面的和反面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的不同实例,证明重要观点和原理。第三,一题多问。对一个问题或一组材料,从多方面设问,要求学生变化角度思考。

五、重视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列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培养。

参考文献:

1.吴铎.《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年第1、2期,2006年第3期

作者单位:河北省昌黎县团林乡赤洋口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政治课师生关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