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文
纵观近几年地理中考试题,可以发现试题立意已经由“知识为主”转为“能力为主”,在立足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非常强调对读图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在中考复习中,在努力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复习的前提下,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立足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能力
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这些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工具,也是中考试题考查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能力,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
对于复习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地图和图表,我们注重从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引向深入。
方法一,读图的有序性。读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比如看水系图一般循着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当然,看图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但无论怎么看图,总要有一定的“序”。
方法二,要变换读图的角度。看图一般总要进行几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细的。然而,反复看图,不能老是从原来的角度机械地重复看图,而要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这样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
方法三,注重读图的整体性。在看区域地图时,不能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例如看中国铁路分布图,要沿线观察途经哪些地形区、主要河流、省市、工农业基地等等。
2.分析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我们要求学生对地图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透。读透地图其实就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准确理解地图上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考复习中,我们设计了很多问题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地图。比如我国河流大多是自西向东流,而在济宁市地图中,运河以东的河流多是自西向东流,是什么原因?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让学生掌握河流流向和地势之间的联系。再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了解气候分布与地形之间的联系。
3.做好填图训练,巩固深化知识
在第一轮复习时,我们主要是与课本同步做了大量填图训练。在第二轮专题复习时,我们准备了一些专题和区域空白地图发到学生手中,在上课时,对照黑板上的挂图,我们一边总结对比归纳,一边及时让学生填图,巩固深化知识。在区域地图的选取方面,我们着重选取了一些重要国家和区域做重点训练。
我们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较好的解决了长时期困扰学生学习地理的“地图问题”,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读图、析图的良好习惯,图像技能得到明显增强。
二、强化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中考试题立意的发展变化,在培养学生读图技能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抓知识联系
抓知识联系,其实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怎样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知识结构。抓知识联系重点在于把自然要素结合起来,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把区域与洲际结合起来,把相同相似的地理事物结合起来。比如说复习到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时,可以和巴西人口分布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再比如在气候专题复习中,我们不是单纯复习气候分布、气候特点,而是把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水量的影响以及气候对农业和人口分布的影响归纳总结在一起,让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思路点拨
中考试题现在经常出现对地理事物成因的考查,对于这种问题学生常常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分析,这就需要老师对于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点拨。比如说人口分布要首先抓住主导因素气候、地形条件入手分析,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其他的影响因素如交通、工农业方面。再比如工业分布要从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农业分布要从气候和地形等方面分析。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密度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抓方法提炼
中考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和解题方法的科学性上。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试卷和练习的讲评过程中,我们把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渗透作为重中之重。比如选择题的处理要求学生掌握住排除法、优选法、再现法等解题方法。再比如主观试题尤其是开放性比较强试题也要提炼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
另外,针对考试中出现的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我们又通过规范化答题、适量的训练,要求学生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用科学性的学科语言进行答题,以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
总之,地理中考复习要以能力立意为核心,启迪思维为主线,方法培养为目标组织教学,将知识教活,让学生在新情景新试题面前能够应对自如、得心应手,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