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济丰
[摘要]作为被广泛接受的大众艺术,电影日益成为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电影片名的翻译理应遵循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我们应该根据其思想内容和样式类型进行灵活处理,这样才能使得电影片名翻译点明主题,传情达意,富于强烈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因素
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电影欣赏日益成为一种传播范围广泛、渗透能力超强的跨文化交流现象。然而,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以及观众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不同、欣赏层次的多样性给电影传播的审美效果提出了问题。对于那些不同的种族、地域、语言、历史、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应该如何准确地把握和领会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和审美内涵,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电影片名既是电影文本的浓缩和灵魂所在.同时也是其主题、情节、风格、叙事的标识和概括。它往往能点明主旨、传情达意、表达内涵和确立基调,最终达到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前来观影,提高票房的效果。
这就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片名的互译带来了挑战.我们该如何对非本土文化背景的电影片名进行翻译,除了要满足“信、达、雅”这一传统翻译的基本标准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应该说,通常的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符合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达到与电影主题、风格的完美统一:同时还必须照顾到电影观众欣赏层次的多样性,电影片名该如何吸引观众的宣传效应我们也不能忽略。电影片名的翻译理应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化。雅俗共赏、精炼生动、形神兼备的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能提高电影的票房效应.给发行商带来巨额的经济收人。同时,它自身也是一种艺术,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能够令人难以忘怀,耐人寻味。产生丰富的联想和良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电影作为传播广泛的文化形式,不可能脱离其历史文化渊源,而表达习惯和审美心理亦与此息息相关。东方文化更为倾向人文文化。正如其塑造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注重礼仪,谦让内敛,伦理道德观念强,思维方式偏向归纳、想象。体现在汉语语言中也是如此,注重语义的暗示、引申和发散,注重“意象…‘意境”,表述行为上注重慎言克己,追求高远、宁静、空灵、太虚之境。而西方文化则表现出与此完全不同的特征.相对东方文化来说更直截了当,表达习惯上要求科学严谨,描写上强调准确性,更富逻辑感,叙述语言上也更为注重言简意赅。这些差别在电影的命名上都有所体现。中国电影名称注重典雅唯美。富有象征性和诗意。给人留下无限美好的想象性空间;而西方电影片名务求准确无误.传情达意,这就给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片名的转译上提出了文化风格上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毋须赘述,文化背景因素应该是影响观影者对于电影片名之于电影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的直接作用因素,同时也是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的前提和翻译者必须注意的首要因素。我们不难理解,电影片名的翻译不能偏离电影原片名、中心内容和思想。因此,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和领会电影创作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文化范式转换的微妙关系,同时应该在本土文化的范畴之内,寻求出符合本土文化表达习惯的、能够准确表达其中独特意蕴的语词。因此,电影生产者的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必须得到高度关注,在转译的过程中才不至于出现误译、错译,也必须照顾观影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传统.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达到完美结合。将电影的独特内涵和神韵进行准确表达,让观影者心领神会。这里面也有东西方表达习惯和审美心理的差异。
在现代电影片名翻译的实践中,就曾经出现过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好莱坞电影“Pretty Woman'被译为《风月俏佳人》就可以说是传神妙译,既以“佳人”暗喻女主人公善良纯真的内心本质,又以不失旖旎的“风月”二字暗示其舞女身份;既营造出浪漫温情的氛围,又结合剧情进行点题,为女主角从良伏下暗线。而与之相比,直译《漂亮女人》的艺术效果可以说不是拙笔也是败笔了。大卫·莱德里恩导演的美国电影“Lolita”,有人译为《洛丽塔》,这倒也符合原电影片名以及原著小说名了,可是如此直译,无法对于电影内涵进行有力地概括。效果可谓是生硬直接.而另一种引用中国宋诗《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翻译倒是文采斐然,颇见神韵,既形象地传达了年老的男主角与自己养女爱欲纠葛的故事内蕴.又巧妙地借用我国传统古诗进行传神地概括和表达.这绝对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的经典范例。又如影片“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译作《廊桥遗梦》,电影片名体现一种浪漫而缺憾的意境,给人留下惘然若失的无尽联想。传统好莱坞歌舞片“TheBathing Beauty'的中文译名为《出水芙蓉》也颇见鲜活的艺术效果,“出水芙蓉”本身是脱胎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形容美女的常见比喻.此处转译居然能够传达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却也符合此片的类型样式和感情基调。好莱坞电影明星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枪战片“Die Hard”,中文译名为《虎胆龙威》,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虎”“龙”的形象本身就经常会被人与胆识和力量联系在一起,它充分表现了电影中男主人公威猛刚直、意志坚定、有勇有谋的“英雄本色”。类似的经典翻译还有如《蝴蝶梦》(Rebecca)、《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红菱艳》(The RedShoes)、《碧血黄沙》(Blood and Sand)、《壮志凌云》(TopGun)、《燃情岁月》(Legends 0fthe Fall)、《弦动我心》(Music 0f the Heart)、《西点揭密》(Generals Daughter)、《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等等,它们都可以说是成功转换不同文化背景的经典佳译。
电影片名的翻译涉及语言规律、文化、心理审美等各种因素,体现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否得体.是否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基本规律.以及观众的审美心理至关重要。正如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所提出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这正是电影片名翻译所应秉承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好的电影片名的翻译能够给人以良好的审美感受,激发观众的观影欲望,期待一睹为快。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的英文译名“AshesofTime'则避免了直译的窠臼,其中文意思为“时间的灰烬”,既表达了电影里超越时空的颓废和孤独,又颇为暗合时下兴起的小资情调。其艺术效果甚至远胜中文片名“东邪西毒”。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是以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为名,该曲源自历史上著名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但电影片名却与之无关,主要指的是情感上的纠葛与埋伏。因此,电影片名的英文翻译时,译者就抛开了战争典故.直接将之译为“House 0f Flying Daggem”,即“飞刀门”.皆因电影中的角色之爱恨情仇均与“飞刀门”不无关联。或许,对于不太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观众来说,
这样的译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样,陈凯歌导演的商业大片《无极》的英文译名“The Promise',也是针对东西方观众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做出的“转译”。应当说,中国古文化色彩在这样“转译”中韵味被抽离和淡薄,但要用简明扼要的英语翻译去向西方人解释博大精深的中国道家思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那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英文译名为“In the Heat 0fthe Sun”,准确而直观地表现出了导演在电影作品中所渲染的文革少年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充满男性荷尔蒙气味的狂野青春和精神状态。著名的美国电影“Seven”是~部反映《圣经》里“原罪”的七宗罪的恐怖电影。拥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西方观众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七”在西方宗教文化里的特殊含义,而不了解《圣经》的中国观众则很难从“七”这个普通的数字进行准确读解。因此,将之翻译成《七宗罪》就增加了一些更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的信息,帮助他们准确理解其内在涵义,不至于出现误读现象。再如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的英文译名“In the Mood 0fLove',并非生搬硬套地直泽,这样就避免了读者和观众的望名生义。同时也有效地保留了电影本身浪漫缠绵的气质情调.应该说也是电影风格和内在意蕴的准确表达。而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是对“老北京”旧事的回顾和追缅,它的英文翻译为“oId Day in southern Beijing”也可谓是准确把握住了电影的叙事主题和风格主旨。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有一种现象不可以不加以关注。随着电影跨文化交流的日益普及和深入,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呈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状况。或者盲目追求忠实原名,或者追求商业效果,企图营造轰动效应吸引人们的眼球。凡此种种,都会直接影响电影片名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实现,均是电影片名翻译实践中我们需要注意的误区。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它的英文译名就是“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它既隐喻了江湖侠客独立不羁、行侠仗义的快意恩仇,又暗示了江湖险恶.人外有人的明争暗斗。这一重内涵和意境并非字面直译所能概括表达,而在英语文化传统中的“龙”,则是代表邪恶的恐怖怪兽,对西方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其翻译效果可想而知。还有如电影“Things Are Tough All Over”译为《糊涂宝贝上错床》,其译名浅薄粗俗,欲以床第之事哗众取宠,毫无文气,真是等而下之。还有如将“A Night.r0 Remem—ber”译为《勾魂摄魄》,译者想要传达什么,一望可知。也有将电影“You're A Big Boy Now'译为《艳侣迷魂》,好莱坞电影“The Sound of Music”被译为《仙乐声飘处处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动漫,甚至有把根据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改编的同名电影片名译为《妾似朝阳又照君》。还有的译者将一些能吸引眼球的字眼诸如魔鬼、黑色、战士等等频繁出现在电影译名中.至于这些字眼和原片有无关系,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样,一系列的流行电影片名也就炮制而出.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总动员”“战警”和“追缉令”。它们往往是由电影中的主角或英雄来担纲主宰,如阿诺·施瓦辛格因主演《魔鬼总动员》“Total Recall”走红后,他所主演的电影。就全在中文译名被冠以“魔鬼”,如:The 6th Day译为《魔鬼复制人》、“The Terminator'译为《魔鬼终结者》、“End 0f Days”泽为《魔鬼末日》。史蒂芬-锡格与之命运雷同,其主演的影片几乎都要冠以“潜龙”,例如:“Under Siege”译为《潜龙轰天》、“Half Past Dead”译为《不死潜龙》等,至于诸如惊爆、激爆、风暴、生死恋……刺激而又抢眼的片名翻译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样的影片译名简直难言翻译水平和艺术效果,它们背离影片内容的原名,既不是直译。又不是意译,一味胡编乱译,宣扬低级趣味,逢迎市场,其效果可想而知。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求准确表达电影主题和故事风格,还要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也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要求进行转换.最终达到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进行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翻译电影片名绝对不是一项简单、轻松的语言转换工作,而需要译者对电影本身的文化背景、两种语言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有具体深入的理解,以求达到优秀译名的成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