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蓉
[摘要]随着娱乐经济的发达,电视的娱乐化时代的到来,电视舞美作为电视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艺术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对电视艺术的视觉创新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春晚电视舞美中对传统信仰、经典图腾以及吉祥元素等传统样式的特色表达,是晚会舞台必有的视觉语言,是视觉传统元素的电视化再现。对其进行解读将对晚会视觉创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春晚;电视舞美;传统元素
随着娱乐经济的发达,电视的娱乐化时代的到来,电视舞美作为电视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艺术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对电视艺术的视觉创新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众多的视觉竞争和休闲娱乐选择中,电视艺术的审美体验正在被一步步剥离,甚至转向“奇观”的视觉体验,我们打开电视机,发现越来越难被一个或者更多的节目吸引而打动。这种视觉危机自然影响着当下电视美术的发展,迫使它寻找着自己的独特、新奇的视觉语言。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历时最长,曾经创造过收视之最的大型综艺晚会,在视觉上的突破和创新是其取得收视成功的重要保障,尤其是电视舞美中新材料、新技术、新介质的共同作用,创造着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佳节中共享的视觉神话,打造出其独特的传统样式视觉奇观。
一、传统节日的尚红表达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各族人民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春节民俗文化同样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自从198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开播至今,给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增加了一种新的民俗活动“看春晚”来充实民俗节日生活,沟通民族情感,表达欢乐的心声与美好的祝愿,实现了在大年三十,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看春晚”与全国观众乃至全球华人一起在这盛大视觉盛宴中进行“精神会餐”,共同欢度春节除夕夜。为了满足广大民众在这一特定时刻的心理需求,晚会舞美在荧屏画面和视觉效果上无时无刻不在打造吉祥华贵、富丽堂皇的气氛,舞台上呈现一派大红景象。
晚会从景片色彩到灯光基调再到演员服装以及道具多以红色基调为主,这种大红景象的处理是与我国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尚红意识相关。红色代表的是大福大贵,中国的传统节日特别是在春节中红色理所当然地成为节日的主色调,人们纷纷将自家不管是大宅还是小院里贴大红的春联、窗花,贴上“红绿大笔抹,吉祥又红火”的民间年画以及挂上大红的灯笼,呈现出一派喜庆吉祥的景象;人们还喜欢穿上鲜艳的红色外套如古典的唐装走亲访友,鲜艳的红色更是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穿红衣因为其吉祥的色彩也逐渐成为春节的传统之一。红色还以带有喜庆的意味而被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迷信传说具有驱邪免灾的作用。在中国的民俗中,红与喜几乎是画上等号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尚红意识的表达,高贵、喜庆、吉祥等等情感。因此,在充满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晚会上将整个舞台妆点成一派大红景象,以满足人们在新年来临之际除旧迎新、企盼泰运的心理。在历届晚会舞台的大红处理都是热烈气氛和“春”的激情表达。因此电视舞美不但具有记录节目形象特征的价值,更能折射出当时民众心里的期待。春节联欢晚会中的电视舞美不但要体现大众在除夕夜的一些心理特质,且要观察电视舞美与晚会内容以及广大观众的情感互动
二、龙凤图腾的舞台再现
龙凤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灵物,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尤其是龙,它已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风形象在人们心中的重要的位置在春节晚会舞美上的不断运用便是其最佳体现。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制造全民同乐、举国同庆的一个盛大活动中心。在这个活动的中心舞台上,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龙凤都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与人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龙风文化、龙凤精神、龙风情结是分不开的,与其中所包含和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
龙凤从起源时起,就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而这种包容精神,又与奋进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龙凤文化的包容与奋进的精神,与现阶段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合若符契,在和谐社会里,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组成了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包容和谐,幸福相处。龙风的形象也是由众多的动物、天象融合成一个和谐生动、神奇万方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又进而同众多的动物、天象及人事相和谐,是“融合”的产物,体现着“融合”的精神;和谐社会的内涵极其丰富,但其核心则是人;只要我们这些龙凤传人能发扬龙凤的包容与奋进的精神,昂扬奋进自强不息、包容万物海纳百川,就完全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使中华文化再度焕发出奇光异彩。纵观二十几年春晚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融合”“和谐”的精神是与晚会主题相吻合的。
因此,龙凤形象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为打造“容合”“和谐”“团结”的晚会主题是不可缺少的形象载体,也是众多设计师热衷于表现和挖掘的题材,更是广大老百姓们在新年的晚会上希望看到、喜欢看见的代表着无限喜庆与吉祥的形象。
三、吉祥元素的综合运用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新年俗,从开始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每一年的具体形式和内容都不一样,虽然每一年晚会的主题词都有一些变化,但其本质始终离不开“和谐”“团结”“团圆”,舞美再现自然也是不会变的。正是这种新年到来的喜悦与欢乐、企盼新年的幸福与吉祥,晚会舞美就是在这种心理关照下成型而使“盛宴”得以实现,让所有炎黄子孙在这一时刻都感受到一派祥和、新年大吉的欢乐舞台。不管晚会舞台呈现的具体形式怎么变化,我们民族祖祖辈辈的信仰和习俗以及一些仪式化的行为,在整个年意浓浓的舞台环境中都有体现,最有代表性的造型元素归纳如下:
1纳福求吉的春联
火红的春联是“年”文化中突出的形象物。在历届的春节晚会都不曾重磅打造过这一与“年”有关的形象物,让观众在晚会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年”的喜气。对联的特点是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人们的理想和期望,以及人生向往。如1998年的晚会主题“欢声笑语张灯结彩春节大团圆。载歌载舞万众欢腾迈向新世纪”和2000年的晚会主题“江山多娇跨世纪,龙腾报春迎复兴”,以及2006年的晚会主题“张灯结彩大拜年,天地人和万事兴”等都是以对联的形式出现。除了晚会主题采用对联的形式提出,在晚会的串词中也大量的运用对联,这都是属于在文字概念上应用。此外,对联还在视觉上作为道具和景片也在大量使用,如1987年的舞台分
为四个区:一个是鲜花和喷泉围绕着的大舞台;一个是彩灯闪烁的拱门;一个是民族风格的小戏台;一个是清新秀丽的玉树琼花。其中民族风格的小戏台背景上就用对联来作装饰。还有在1994年晚会第一个节目结束的时候,一对巨大的红底金字对联从圆形舞台的台口上方垂直滑落下来,过年的喜庆随之扑面而来。几乎一样的手法在2005年春晚进行到撞钟这一神圣的时刻,满载着幸福与欢乐的大红对联从舞台中央上方垂直落下,写到:“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兴未来”,横批:“盛世大联欢”。
2传统住宅的想象
对春晚电视舞美最好的限制就是年味的塑造,把自己的特色限制在自己独有的情感氛围里,从而体现晚会整体的张力和恢宏。如果晚会电视舞美不加选择地把舞台设计得像一般的综艺娱乐节目那样,舞台的造型、选材、灯光以及视频等效果综合运用的最终目的是制造极度的娱乐性,其制造的只是“快感文艺”。为了创造出独特的过年气息,细节的真实是决不可少的。以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美为例,晚会一开始就是从两扇镶有九九八十一颗门钉、一对兽头铺首和看叶的宫殿建筑的大门的缓缓打开,镜头切入会场就宣布晚会开始。就在这开始的瞬间,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体现了传统建筑艺术讲究门有以多为贵者,有以高为贵者,有以大为贵者的说法。所以晚会一开始就用两扇华贵的宫殿大门的打开,预示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全国规模最大、节目最为丰富、最高水平的晚会。再如1999年、2001年的舞美上就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大门的造型,以及门元素的重新组合与运用。虽然都是以门为元素来造型,经过设计师精心设计,通过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正符合了在住宅环境日益现代化、传统住宅离我们日益远去的人们的观看心理。传统的住宅大门以及其上贴的门神、年画、五福、八卦图、五色布等等装饰,这些装饰长期以来已成为和大门密不可分,成为了门文化、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也是打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喜庆吉祥的大门。这些具有特定内容且形象又特殊的装饰在春节联欢晚会舞美上得到直接或变相体现,让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对逝去的住宅环境和过年的景象在想象中得到满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住宅环境、建筑元素也在发生着彻底的更新变化,同时现代性又使人们产生了怀旧心理。正因为怀旧是某种有关过去和家园的审美情愫,那么传统住宅元素在舞台上的多次运用和再现,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和情愫的表达。在春节联欢晚会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电视舞美空间中,大量传统住宅环境中的代表元素在这对乡愁或家的释放的神圣时刻的运用与表达使我们确信,设计师是赖此造型来建立起民众记忆的蓝图,从而怀旧情结得到张显。
3大红灯笼的诠释
灯笼也是每年舞美中必有的元素,从气氛烘托到主题造型的运用,这都得益于我国传统的彩灯艺术。彩灯艺术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手工艺品,它种类繁多,非常丰富,其中以宫灯最为特色,在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是不可缺少的“角”。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2004年春节晚会的舞美,它的与众不同不仅在于给这一年舞美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个很有诱惑力的主题“灯风造吉”。“灯”是描绘万家灯火的斑斓色彩,“风”是书写风俗风尚的特色文化,“造”是营造喜庆热烈的联欢氛围,“吉”是传递吉祥如意的衷心祝福。而且灯还是晚会舞台的主角,舞美设计并没有拘泥于灯笼的具体形象,而是利用了抽象的概念,在灯笼内部做起了文章,把整个演出区和观众席放到了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灯笼内部,在顶端中央装饰传统的吉祥花纹,传递出灯笼本身所蕴涵的喜庆与欢乐。在整体风格上,这次设计追求的是一种简约的风格,去掉了龙柱等以往经常使用的繁复细节,在空间的规划上,则大胆将舞台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增加演出空间。早在1984年、1992年、1994年、2003年等春节联欢晚会中就已经把灯笼这一代表吉祥和喜庆的物象作为主要的造型的元素在舞台美术上运用。
除刚才提到的这些主要的造型元素外,还有像莲花、孔雀以及“福”字等题材是舞台造型中的重要元素。莲花象征着吉庆、圆满,常常与鱼在一起组合运用,所谓“年年有余”,这一主题是广大民众企盼吉祥幸福、年年能过上富足生活的真实心理写照。在1984年春晚电视舞美中的主体造型就是采用的“年年有余”,其实在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其主要的造型元素也是莲花,再到1990年的舞美造型主角依然还是莲花。而有关中国传统“福”文化的体现更是频繁,如“福”字倒贴、“福”字纹的运用。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以上提到的多种元素在晚会中常常都是相互综合使用,一起共同来打造在晚会中能表达人们祝愿美好未来、企盼吉祥幸福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