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鸣
【题解】
天宝元年(742),由于友人的推荐,隐居的李白被征召入京。他洋洋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认为自己将被重用,能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只做了个御用文人。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744)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朋友们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组诗《行路难》。组诗共3首,这里选的是第1首。
《行路难》是古乐府旧题,多写世路的艰难和离别的悲哀。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有《拟行路难》18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鲍照《拟行路难》诗有“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之句,李白此诗即取意于此。
【句解】
金樽清酒/斗十千,
[金樽:饮酒器。金,形容其豪华。斗十千:一斗酒就价值千金,形容酒价昂贵。斗,盛酒器。]
玉盘珍馐/直万钱。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通“馐”,美味的食品。直万钱:直,通“值”,一盘菜肴就价值万金,极言菜肴的名贵。]
停杯投箸,不能食,
[箸:筷子。面对如此珍贵的美酒佳肴,诗人却推开酒杯,放下筷子,无心食用。]
拨剑四顾/心茫然。
[拔剑:准备动武搏斗的动作。这句说:似乎觉得有对手在前面,于是下意识地拔出宝剑准备战斗,可是环顾四周,却找不到对手。此时反倒不知所措,只落得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比喻性转折句:就好像想要渡过黄河,可是寒冰堵塞了河道。]
将登太行/雪暗天。
[比喻性转折句:又好像想要登上太行山,却大雪漫天,封住了道路。这两句用比喻形容世路的艰难。]
闲来/垂钓坐溪上,
[此句用姜太公的典故。传说周文王出猎,偶遇吕尚(姜太公)垂钓于渭北,交谈之下,大为敬服,遂“载与俱归”,立为国师。文王死后,太公辅佐武王,誓师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讨伐纣王,灭商建周,以开国之功封于营丘(在今山东淄博市北)。]
忽复/乘舟梦日边。
[此句用伊尹的典故。伊尹,商初大臣。为成汤重用,委以国政,助汤灭夏。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三朝元老。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这两句是并列关系,用两个典故说明世路(仕途)“多岐”。]
行路难,行路难,
[用反复之词以抒深长之叹。]
多歧路,今安在?
[歧路:比喻官场中险易难测的前途。这里承接姜尚、伊尹的典故,偏在“易”的一面。这句说:官场之路或有坦途捷径,但那也许是古人的幸运,如今这样的路在哪里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长风破浪: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有时:会,恰好,恰巧;有时,有如愿之时。这句与下句连读互解。]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云帆:白帆。云,也有高的意思。济:渡过。和上句连读。是说:官场之路既绝,现在恰是实现我自由之理想的时机,我就要云帆高挂,乘风破浪,沧海遨游了。]
【章解】
诗意如同诗题,深叹“行路难”——仕途之难。
开首四旬描绘一幅宴会的场面——大概是朋友们为诗人饯行的宴会吧:美酒珍馐,金樽玉盘,看出朋友们的真诚与热情。本该开怀畅饮,但诗人却完全没有饮食的心情。他推杯撂箸。拔剑欲搏,四顾茫然。显然,诗人的心被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着,他有怨、有恨,他感到压抑、愤懑,所以他很想找人搏斗一场以纾解自己的情绪——这是许多人都有过的心理过程。然而,在座的都是自己的朋友。谁是搏斗的对象呢?想打架都找不着对象,真是无所措手足,只剩得一片茫然了。
诗人这样的痛苦,这样的表现,到底因为什么呢?下面的诗句作出了回答。当然,这是“诗”的回答。先是两个比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在仕途上驰骋,其艰难就像渡黄河而“冰塞川”,登泰山而“雪暗天”。再用两个典故:姜太公闲来垂钓,却遇到周文王,从而官运亨通;伊尹夜梦日边,居然真的受到商汤赏识,从而大展宏图——这真是官场“歧途”。这似乎在说“行路易”了。然而诗人在讲完这两个典故之后,接着连呼“行路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歧途”似乎只肯光顾古人,如今哪里还有呢?“今安在”,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自己对仕途的绝望。
于是就有了诗的最后两句。这不是什么“心存魏阙”,不是对政治前途的乐观与信心,而是要远走高飞,去寻求自己的自由生活。当然,这也是一种理想,是诗人一生追求的另一种理想。
【异解】
对于词句、章法的不同解读
1清·乾隆《唐宋诗醇》:
冰塞雪满,道路之难甚矣。而日边有梦,破浪济海,尚未决志于去也。后有二篇,则畏其难而决去矣。此篇被放之初,述怀如此,真写得“难”字意出。
2刘咸炘《李太白集校注》引:
渡河、登泰山,济世也。冰雪譬小人,犹《四愁诗》之水深雪满也。溪上梦日边,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也。
3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欲渡”)两句写将离开长安。东渡黄河、太行山时的情景,以山)11的险阻暗喻世路艰难。“闲来二句”……写对政治生活仍有所期待。
4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
“闲来”两句:是说有些人功名事业的成就是出于偶然的……诗人用此典故。表示人生际遇变幻莫测。
5马茂元《唐诗选》:
诗中指斥统治阶级不重人才,在充满政治上幻灭的悲哀和抑郁不平的感慨中,仍然表现出一种乐观自信的积极精神和乘风破浪的前途展望。
6霍松林主编《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给读者的感觉却像纵横驰骋的长篇歌行。短篇之所以有长篇的格局、气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深入地揭示了感情的激荡起佚、瞬息万变。……最后的结局不是在矛盾中走向绝望、幻灭,而是走向希望和光明,走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无限空阔壮美的理想境界。
7明·朱谏《李诗选注》:
赋也。世路难行如此。惟当乘长风挂云帆以济沧海,将悠然而远去,永与世相连,不蹈难行之路,庶元行路之忧耳。
8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这三首诗主意是写太白辞官还家放浪江湖的感想。见得一个人的荣枯得失,都不足为凭,富贵功名也不能长保,还不如认定时机急流勇退为妙。第一首直截从居官奉养的富厚写起。感到行路的艰难,凑意挂帆渡海他去。大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
9詹锳等译注《李白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译文:
金樽中清冽的美酒每斗万钱,
同样昂贵的佳肴堆满玉盘。
我却推开杯筷拔剑而起,
环顾四周,心绪茫然。
我欲东渡黄河却有严冰阻塞,
我要攀登泰山偏遇大雪封山。
我在碧溪上悠闲地垂钓,
却又梦见自己乘船来到太阳边。
人生的路何其艰难,何其艰难!
到处是歧途。哪里有大路朝天?
终有一日我会乘风破浪。
在沧海中扬起一片风帆!
【余论】
明辨虚实,整体把握
这首诗粗粗一读,在文字上似乎没有多少困难,但细细品味,却感到有不少地方需要讨论。
一是“虚实”的问题。“欲渡”“将登”两句是写实的吗?看论者之言,多是肯定的。其实,李白何尝真的曾经或将要“渡黄河”“登泰山”而又偏巧“冰塞川”“雪暗天”呢?这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是一种“虚写”。两句典故,更明显是虚写,他不过举古人之事抒自己之情。有的论者不仅把这也看做“写实”,而且把两件事合为一句,说是诗人在闲钓时“梦见自己乘船来到太阳边”。又因为把古人之事看做诗人之实,就有了“恋阙”之类的解读。对于诗人为什么痛呼“多歧路,今安在”,一般论者倒不太理会。
二是结尾两句的内涵问题。诗人说“直挂云帆”“乘风破浪”“济沧海”,他要到哪里去?众多论者认为诗人是希望回到官场,回到政治的大海,要在那里大有作为,而且充满乐观自信。这有点匪夷所思。这首诗的前面一再咏叹的是“行路难”,这里忽然转为充满信心,“大有希望”,岂不是有点莫名其妙?再看与此诗伺组的另两首。一首的结句是“行路难,归去来”,一首的结句是“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截名”。这都是明明白白说要远离官场,要“归去来”,所以这一首也不当例外。之所以从这句诗中看出“对政治生活有所期待”,可能与“乘风破浪”一语的出处有关。宗悫之志,当然是指为国建功立业。但对李白来说,出世与人世,始终是未能摆脱的矛盾。在他的心目中,人世固然是一种理想,一种“志”,是积极的;出世也同样是一种理想,一种“志”,是积极的。所以朱谏说诗人“将悠然而远去”,喻守真说李白“决意挂帆渡海他去,大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应该更符合诗的真意。
由于对诗的“虚实”缺乏必要的辨析,又由于对结尾两句的误解。就有了第三个问题:章法问题。说此诗“九步百折”,“感情瞬息万变”,看上去是赞语,其实是贬语。请看一家的“具体分析”:“开始四句是写他的苦闷和无所适从的‘茫然心情;其次两句就变为悲愤,调子也转为激昂;再下一句一变而为悠闲、恬静;接着的一句‘忽复乘舟梦日边,又显出他对事业的渴望;下面的四个短句,是为自己的前途茫茫而叹息;但结尾的两句却充满了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里,他的感情真是瞬息万变,几乎令人无从把握其发展的脉络。”(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这样的分析,真是把一首诗活生生地切成碎片,然后再一片片地“欣赏”,然后还要说诗人的感情就是这样“瞬息万变”,还要说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一个正常人,包括诗人,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刺激,他的感情在片刻间就不可能“瞬息万变”。这是常识。如果有谁真的这样“变”了,并且写成“诗”了,那一定是“无从把握其发展的脉络”的,而不是“几乎”。
其实,这首诗就是抒写“行路难”的抑郁与愤懑,就如我们在“章解”中所分析的,从头到尾,一气贯通,哪里有什么“瞬息万变”!读诗之人既不能明辨虚实,又不能作整体的把握,实在是“诗”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