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抵制民族分裂主义渗透的对策研究

2009-10-22 00:07努力曼·依米提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摘要: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已经涉及高校。具体表现为:宗教狂热空前膨胀,非法宗教活动猖獗;把学校作为培植分裂势力的重点,以民族分裂为目的的非法团伙不断出现;分裂势力的渗透使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进程受阻;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的反动舆论宣传持续升温。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坚决抵制民族分裂主义的渗透是做好高校稳定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政策;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宗教狂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民族分裂主义进行与我争夺青少年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更是肩负着稳疆兴疆的重任。实践证明,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维护新疆稳定,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对高校的渗透及其表现

根据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实际情况看,民族分裂主义在高校的渗透和破坏影响比较深,危害比较重。甚至把高校作为培植分裂势力的重点,民族分裂主义与我争夺下一代是他们长期的、有计划的“战略性”步骤。他们拉拢、诱惑、鼓动不明真相的学生,以培植民族分裂主义和伊斯兰“圣战”后备军,极大地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将他们误入歧途。(1)以分裂为目的召集少数民族大学生举行聚会,诸如“太比力克“活动,借此机会,公开向大学生宣传“圣战”、“民族独立”、“新疆独立”,不断向他们宣传分裂思想,煽动、引诱甚至威胁大学生做乃玛子;,(2)民族分裂主义势力通过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资助条件,如打工、生活上给予帮助等,拉拢学生,企图在校内引起更多生活上有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注意,大范围的在高校进行灌输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活动;(3)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还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辅导班、讲习班等对广大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反动宣传活动;(4)民族分裂主义通过邀请我们的大学生出国访问、留学等多种形式向师生渗透,以达到起分裂目的;(5)近两年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直接进入学校,以某种身份进行掩护,向广大师生进行某种分裂主义思想的灌输,并在学校租用商业用房,和学生一道做乃玛子。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渗透高校的主要原因

民族分裂主义近年来对高校的不断渗透,有其深刻的原因。(1)高校学生主管部门和治安管理部门管理上不够严格,管理人员政策理论水平还很低,普遍存在不敢管和不会管的问题,对认识上还不够充分、行动上还在继续做乃玛子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进行全面教育;(2)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还很薄弱。一些领导干部埋头业务工作,不注意研究社会思想动向。在一些高校里思想教育工作不够扎实,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出现了“真空“;(3)很多高校信息不够畅通,广播、电视覆盖率低,信号弱、质量差,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境外广播、电视功率大、舆论攻势强,对高校的稳定和团结构成严重威胁;(4)新疆远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交通不便利,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必然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三、抵制高校民族分裂主义渗透的对策研究

1.進一步强化阵地意识,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由于国际形势、周边环境和地区社情的复杂性,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采用文武两手、文攻武进的手段,与我们争夺思想文化阵地和群众。为此我们应注重并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构筑起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加强学校阵地建设。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培养革命和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重要阵地。针对这一情况,应重视加强学校建设,逐步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坚决防止和抵御非法宗教活动对学校的渗透和影响。坚持把思想教育作为进行反分裂斗争的中心环节,以各种思想文化阵地为依据,以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与方法,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保持社会稳定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着眼于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牢固地筑起反分裂的思想防线。坚持重心不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宣讲、“心贴心”的教育。其一,要抓住关键,管好教师和干部。现在,我们抓教育也好,抓管理也好,都是对学生工作抓得多,对教师、干部的教育抓得少。在部分教师中存在“与己无关”“小题大作”的思想,为人师表的意识淡化,组织纪律观念谈薄,甚至有个别教师利用不坐班的条件,在工作时间去参加非法组织的宗教活动,成为敌对势力的骨干分子。这些事实充分地说明,我们在对教师和干部的管理教育上还存在着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还不够清,宣传还不够到位。美国这些年来始终不放松对中国的遏制和文化渗透,中国加入WTO后,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最大宗的不是农产品,不是工业品,而是文化产品。这些新动向都给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和干部的教育管理,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其二,要抓住主体,管好学生。现在大学生自主性强,自由度大,活动范围广,管理教育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要在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上有所创新,把单一的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集中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结合起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教育的有效性。这些年来,有些大学生把参加宗教活动、过圣诞节、过情人节、上网聊天、空中交友等当作所谓的时髦,而敌对势力也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来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所以高校必须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把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业余活动、社会交往有机地纳入到学校的管理教育范围中来,使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三,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两课”教师队伍,并要不断地完善和充实,使其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要求他们加深对无神论、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史的了解。要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精通新疆地方史的教师。“两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保证其授课时数。通过学习,使广大青年全面正确地认识新疆发展的历史,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疆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不只是生活着一个民族,而是生活着操多种语言、多种宗教信仰、有着不同风俗习惯的多民族的人民”等正确观点,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思想觉悟。

2.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在各民族大学生中筑起“反渗透”、“反分裂”、“反颠覆”的思想防线,最根本的是有针对性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第一是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各族大学生树立国家至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第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贯彻民族政策的重要性,澄清民族问题,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互助、实现共同繁荣等原则。第三是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结合新疆高校的实际,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在全校形成遏制宗教势力向极端蔓延,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反对利用宗教分裂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一切言行。第四是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澄清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的谬论,肃清这些谬论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因此把通过教育作为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导政策。对信教学生可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使其从信教群体中脱离出来。因此,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思想,以“热爱本土”、不吞他人份额,“助人为乐”、“清风做人”等积极的内容引导我们广大的大学生。第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争取国家对高校文化建设以更多的扶持; 把中央和兄弟省区院校市对新疆高校的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结合起来,通过兄弟省区市高校的支援,不断改善新疆高校文化阵地建设的条件。自治区的理论研究、新闻出版、文艺创作、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部门的工作要更多的结合学校的实际,在新疆高校将文化领域内的工作将更上一个新台阶。

3.深化学风、校风建设,强化校规校纪贯彻执行。高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有一整套慎密、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务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法特点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而对于违反这些规章制度的学生一定要严格依章予以处罚,否则无法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使广大学生在一个健康、有序、制度化的环境中锤炼自己,更达不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行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校园管理是提高学员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我校多年招收的学员状况分析结果看有两个特点:一是来自基层的多、贫困地区的多、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的多、受宗教意识影响较大地方的多。这些因素表明,缺乏良好的社会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占多数。二是仍有很强的可塑性。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出发,强化行为教育对学员走上社会后是十分有益的。进入高校是一次进行社会规范学习的良好机遇。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应该给予系统的管理和教育,使其在不算长的学校生活中得到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如:组织纪律、宿舍管理、良好行为、拒绝一切宗教活动和带有宗教色彩的各种表现形式等。要把说服教育与强化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促进思想认识的進一步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对高校的影响就会得到有效的遏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就难以得逞。我们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高校真正建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校。

4.不断加强与内地兄弟院校的联系,扩大新疆高校的信息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疆地区的人民,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应提供有更多的机会与内地的大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同时内地大学生也通过各种方式到新疆来学习、沟通,甚至上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可以肯定地说,理解只会有助于新疆的发展与稳定,而歧视、对立、孤立和隔阂只能造成更深的心理鸿沟,将很多处在中间状态的人推向对立面。因此,为那些来自于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沟通条件,让他们能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了解内地发生的变化,了解党的政策与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杰舜.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考察报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杨征.论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三股势力”的反动性[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刘金友.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J].大庆社会科学,2000,(6).

[4]竹效民.新疆民族分立、分离和分裂主义历史成因探析[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1).

[5]魏克强,沙万中.我国新疆地区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犯罪成因分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6).

作者简介:努力曼·依米提(1972- ),女(维吾尔族),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中科院人文地理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维吾尔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