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南园林的美学思想

2009-10-22 00:07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山水

徐 宁

摘要:江南园林以秀丽的自然美为人们在市井的繁忙之外展现了另外一种别样的生活趣味和审美感受,也以其独特的造园技艺体现着虚实结合的韵味和以小见大的意境,传达着中国古典美学理念和古代中国人个性的审美情趣。

关键字:自然美;韵味;意境;审美感受

提起江南园林,人们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一幅清泉绕阁,绿植叠山,鸟语花香的诗意景象。江南以其温和湿润的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婀娜多姿的自然山水,滋养着青山绿水,万物生灵,成为令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经济方面,明末清初的江南正是新的生产关系萌芽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对发展的时期,而不断发展的纺织业,丝织业,印刷业使江南成为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作为商品市场密集地一时商贾云集,繁华满目。如此发达的经济条件同时也造就出一个规模相当的,以大商人,王公贵族,士大夫为主体的富裕阶层。他们手中占有巨大的财力,不断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营造私家园林成为他们或是彰显奢华,或是享受生活的时尚。无论是商贾云集的运河名城扬州,长江之畔的六朝古都南京,还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苏州,以及坐拥西湖的运河之源杭州,皆呈现出一派园林兴建之风。这些园林的诞生,是当时官僚富豪,文人士夫崇尚清高,敬慕自然的心理需要,也体现着一种闲适情趣的盛行和隐逸之风的蔓延,自此,江南园林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产业以其洋溢着的意境之美不断向世人彰显着中国古典美学的魅力。

一、体验自然美

自然山水是上苍赐予人类的厚爱,它为人们在市井的繁忙之外展现了另外一种别样的生活趣味。“明代一部分文人或在官场失意;或畏于仕途险恶;或对传统道德责任淡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破灭,失去政治方向;或对社会不公、政治黑暗感到迷惘、彷徨。于是,便转向求闲适,图安逸的生活方式。”忙碌的人们,或是为了保住乌纱帽而在政治漩涡中苦闷挣扎,或是为了一己私利在商贸市场艰辛地角逐,无不在紧张的生活负累下深感压抑,在这样的心境下,哪怕是短暂的放松,都会使人们产生愉悦的心情,于是,人们转向自然山水,寻求美的享受,正如我国杰出的古典造园家计成所说的“兴适清偏,怡情丘壑”。在寄情山水之下,忙碌与压抑之外的清幽闲适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状态,而成为一种畅快的审美感受。

这样的审美感受,首先是从对自然景物的体验和感知开始的,即是对自然山水及外部景物的感性认识。人们钟情丘壑,热爱山水,并追求陶渊明“世外桃源”式清静偏僻的隐居生活,同时又由于现实的原因无法真正实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于是便希望虽然身处市井也能在心理上远离喧闹尘嚣,在内心深处产生亲临大自然的美感。这是一种对于诗意生存状态的无限向往,然而,人类所属的社会性特征又不允许每一个有着寄情山水情怀的人都过着完全出世的山林隐居生活,于是,对于园林的建造成了人们感官和情感上的寄托,为自己构建着一个又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然而,如何能使人工的构筑最终达到一种“有假为真,作假成真”的艺术效果?这就有赖于技法高明的园艺家对自然山水规律性的把握与巧妙的运用。“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且“巧于‘因,‘借”从而“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由是,为自己营造了一个风光宜人的浓缩了的自然环境,并在这样一个通过人工的艺术构思而成就的自然山水之中产生了愉悦的心境,在体验美感的同时,“片山多致,片石生情”,人们审美的心境又融入到周围秀丽的景物之中,景物与人心便产生了共鸣,浮华背后的心灵便体验到了自然之美。

二、感悟意境美

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到明末清初之际进入总结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更加注重于对审美意象的研究,彼时的古典园林也体现着这一美学特征,正如叶朗先生所说:“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对古典园林的欣赏,更注重于在体验到自然美之后感悟到其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本着这样的一种审美取向,园艺家在构筑园林的时候也更加注重对于园林意境的营造。从而实现将大自然的无限美景收入园中,甚或于一园之中体现四时之烂漫景色,人们在园中游览,心中明知此山此水皆乃人为,却仍然会陶醉于对自然的无尽幽思之中而如身临其境,这就不得不归功于造园艺术中“以小见大”的艺术风格和“作假成真”的美学思想。

明末清初,由于江南地狭人稠,园林兴建极为广泛,因此园林空间日益蔽塞。在这区区空间内再现出丰富的内容,成为当时园林艺术家的迫切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造园主只有在园中内部构思,他们巧妙地营建许多廊、亭、轩、榭等小型建筑,用以分隔空间和借景之用,从而缓解了表达情景之丰富和空间之狭小的矛盾。

园林学上用分隔空间的手法,就是指在园林内靠着各要素之间的巧妙呼应,组成各个不同的景点,从而增加景物的立体层次,使游者在游赏之时所获得的景观,随着空间的不断变化而增加,使观赏者在心理上扩大空间感。借景在当时被称为是“林园之最要者”,人们认识到它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不仅把园外一切美景尽收眼底,而且还把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无形之景尽容园中。如李渔利用窗户的设计,提出了尺幅窗,梅窗等几种新颖独特设计,给人得观景外之景,从而引起无穷的联想和隽永的回味。

正是因为空间范围狭小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江南园林中所呈现的有限元素,都是经过了造园主独具匠心的概括和凝练而成,极具典型性和寓意性。园林建筑通过清水峻石,修竹老木,怪藤槐树这些典型性形象,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游于其中而恍若置身于真山水中,从而实现了以有限寓无限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园中有限的造景元素是已经存在的“有”,那么除此之外的那些通过巧妙设计而呈现于已有之外的审美体验便是“无”,对于园中造景元素的巧妙安排与独特设计就成了一个“变无为有”,以小见大的创造过程。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古人对于“无”从来都充满着探知与求解的欲望,“无字处皆其义”,“无画处皆成妙境”,只有通过“无”才能使“有”更加广阔。正是因为产生在造园元素的狭窄与造园主欲求达到的观景体验的广阔二者之间的这一矛盾,启发园艺家的设计思路开始触及“无”的层面,以有限见无限,化实景为虚景。

正如清代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扬州建造的个园中非常有名的四季假山,造园主深知虚实结合的妙义,用虚景来表现实景,在假山石料选择,色泽搭配,季节轮换的顺畅过度以及场景安排上做足了文章,最终使得游园者即使是在暖意融融的春季,站在冬季假山的面前,也被眼前石料具有獨特造型的雪白色,以及根据力学原理设计的“风音洞”的艺术效果,完全带入一个冰雪覆盖的飘着雪花的冬季。假山是实在的,四季之感却完全是虚无的主观感受,这就是人们在“无”中见出的“有”,在“小”中见出的“大”在实景中体验到的虚景。

这就是园林建造中“有真为假,作假成真”的美学思想的体现。其中的妙趣,除了匠心独运“作假成真”的仿真审美体验,更多的是指向“虚”而非“实”的境界风格,即对于“韵味”的完美诠释。“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中国古代对于“韵”的理解基本上都强调在艺术表现与传达上,强调创作者超迈脱俗的内在精神个性情趣之美,并追求一种淡薄自然,含蓄空灵,意在言外的意境风格表现。这是与中国古典美学中以形写神理论相关的,即使在园林设计与创作上也是如此。如果说天成的自然是美在眼前的画境,那么,经过人工智慧凝结的园林,则在毕肖自然画境的同时,更多的是转向人们心境和意绪的体验,是审美个体精神个性和意识的体现。与其说园林建造是园艺家对于自然的仿真,不如说是园艺家对于内在精神个性审美情趣的表现与传达。

以个园为例,入园的曲径两旁栽植着簇拥成荫的竹子,这是“个”园名由的点睛之笔,更加昭示着园主人对于高洁清雅品性的欣赏;桂树飘香的通达之路更加暗含着园主希望子孙仕途坦达的美好愿望。寄情山水的载体是实实在在的真,眼前的仿真山水却是“作假为真”,这是真与假的结合,更是物理层面的实和精神层面的虚的结合;欣赏山水之美的目的是实,这种审美趣味背后淡薄自然,超脱空灵的人生哲学却是虚。正是这样一层潜在的“虚”成了园林审美意识和趣味的全部指向。

如此,经过造园家独特的构思之后,有限的空间已不仅仅是一幅平淡的自然山水,而是一幅柳暗花明,含蓄深邃的宽阔天地。园林的这种立体的丰富美感是它所特有的,也是其他的造型艺术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张薇.《园冶》文化论[M].人民出版社,2006.

[2](明)计成.《园冶》卷3《借景》.载陈植.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明)计成.《园冶》卷1《相地》.载陈植.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明)计成.《园冶》卷1《兴造论》.载陈植.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明)计成.《园冶》卷1《园说》.载陈植.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明)计成.《园冶》卷1《相地·城市地》.载陈植.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徐宁(1984- ),女,江苏赣榆人,现为安徽大学哲学系2007级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美学比较。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