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奕车人“串姑娘”和“婚嫁”习俗

2009-10-22 00:07王美玉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关键词:婚嫁习俗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它代表其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内部本身的体制及时代背景。哈尼族支系奕车人就有他们独特的“串姑娘”和“婚嫁”习俗,它让人感觉到哈尼奕车人具有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迹象,又有现在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哈尼族奕车人;串姑娘;婚嫁;习俗

在风景秀丽的哀牢山上,生长着一支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他们的族源、迁徙及传说,就有着一种传奇的色彩,加上他们独特的传统习俗,更加增添了一份对他们的神秘感。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从生老病死的一切过程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音乐舞蹈是他们生活中的音韵,是他们的灵魂,同时这样的音乐舞蹈又贯穿在他们的习俗中。居住在滇南红河县大羊街、浪堤、车古一带的哈尼族称作奕车人,“奕车”一词源于祖先名。解放前夕,奕车地区已趋于封建地主经济完备时期。但在社会文化习俗中却保存着若干母系氏族社会历史时期的残余。据调查,奕车人的社交及其婚姻的形态,他们男女青年的社交及婚姻中盛行着一种恋人越多越荣耀、“恋爱宴会”、“不落夫家”等遗俗。

首先,我们来了解他们的恋爱习俗。奕车未婚的青年男女都享有充分的社交、恋爱自由。奕车人每家在盖房时,都会在大房子旁盖一至两间小屋,称“扭然”,当他们的儿女长大成熟后,这就是专门为他们夜间寻伴求偶、谈情说爱所用。一般儿女们到十五六岁就必须自己搬出大房,表明他们已经有谈情说爱的成人资格了。若他们已到此年龄仍留宿于父母身旁,则将被大家和父母视为“不成器的人”,这对他们将来的婚嫁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男女青年在社交、恋爱生活中充满了初民时代“随合而居”的气氛,没有“下流”、“粗野”的概念。他们只要血亲视线之外,即便在大庭广众之中手牵手、甚至拥抱亲热都是正常的。传统上,每次上山狂欢,只要姑娘不反对,男子都可以随意去摸女方的胸部,而且往往是数男数女一起走,一路摸着上山。他们有相好见面以“摸乳”为招呼的习俗。对于未婚的姑娘,双乳都能随意仍由男子抚摸;而已婚的左乳是属于老公的,右乳是属于全人类的。

其次,哈尼奕车人有一种“串姑娘”习俗。在村里,他们接来一群外地姑娘,那些俏皮少年挤眉弄眼拥进“扭然”说笑话,以滑稽动作逗姑娘们高兴发笑。姑娘们则用闭口不言、面容似童真,又像可敬而不可亲的土皇后的行为对待他们,即使忍不住想发笑也只是埋头掩面而笑。“扭然”里弦声、歌声和笑声混成一片。大房里的老年人知道夜晚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最佳时间,即使他们寻欢作乐到通宵,也不会干涉他们,反为他们而高兴。至于本村的姑娘们,一般是不会到这里来玩的,因为这里有她们的血亲兄弟,而且她们另有自己的娱乐场所。“扭然”里欢乐的声浪逐渐平息,只留下相约配对的男女唱情歌,以歌为媒,相互对答,歌声缠绵委婉而甜美,扣人心弦。按照奕车人的老规矩,如果应邀的姑娘超过一定的数额,便可举行“阿巴多”宴会。在“扭然”房里,酒宴办得很丰盛呢,有牛肉干巴、腊肉、香蕈、粑粑等摆满了桌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碗里放着的那只煮熟的公鸡。鸡头用筷子支起,像在引颈长呜,鸡脖子上还挂着一对公鸡睾丸。因为奕车人认为公鸡是神鸟,而恋爱和传宗接代有关,因而公鸡和睾丸在“阿巴多”酒会上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生殖繁衍的象征。

夜间,男青年们分别领着倾心的姑娘到自己“扭然”里,直至拂晓,他们才在村口与其他几对男女恋人会拢,约定男子到女方“串姑娘”的具体日期。而男青年回“串姑娘”时,女方不必到途中相迎,只在村口等候。商定后,相互道别,沿着山路而回。

奕车人男女双方都享有多角相爱的权利,不受他人干涉也不会相互嫉妒。如果一女和一男今晚相恋,明晚可以再与别人相恋,此后又可以返回去再和第一个人相恋,男的也是如此。恋人越多越感到身价越高贵。但是,在众多恋人之中必有一个是“第一位”恋人,其余均属“次要”者。当然,“第一位”与“次要”者随时可能有被更替的现象。无论男女,一旦确定了较为稳定的恋人之后,便将其余恋人逐渐淡忘。男女青年幽会到一定程度,男青年便对父母提出向女方求亲的要求,双方父母若无异议,亲事即成。这是在其他民族中少有的传统习俗,也是奕车人母系氏族社会背景下的一个特殊亮点,也是让人们了解和认知奕车人生活习俗。它既有母系氏族社会婚俗的残余,也有野蛮时期中级阶段对偶婚的因素的生活体态。

“婚嫁”又是哈尼族奕车人又一传统习俗。奕车人还是遵循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为慢慢的他们已从母系氏族社会转换成了父系氏族社会。一对男女一旦建立感情、决定终身并为父母认可之后,男方便请媒人向女方父亲提亲说合,之后就上聘迎娶。迎娶新娘,女方父母便以美酒佳肴设宴款待,并请血亲男性长者前来陪客。席间,歌手吟唱令人垂泪的《送嫁歌》:

十五的月亮圆圆的了,

山里的花朵红红的了,

长翅的鸽子要远飞了,

养大的女儿要出嫁了。

出嫁的姑娘呵,

象山坡坡的麻栗树叶,

飘到哪里就到哪里落,

此时,好心的邻居婶娘和同龄姐妹们,在大房门外的“扭然”里正给要出嫁的姑娘梳装打扮。平日欢声笑语的姑娘这时却不说话了,姑娘听到大房酒席上老人牵肠挂肚的《送嫁歌》,对将要背井离乡,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同伴们留念忧伤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不可猜测的担心,造成十分复杂的心情。大家的安慰与劝说倒使姑娘更加悲伤,不禁泪流满面,边哭边诉说自己命运的不幸,凝结成哀怨的新娘《哭嫁歌》:

不是命运带来的,

不是娘胎里带来的,

是阿妈生错了我,

阿妈就不该生姑娘。

尊敬的阿爹阿妈,

相爱的哥哥弟弟,

远古祖先让我们做女儿的,

到别的地方扎根发芽。

我怎能敢说半句不嫁的话。

众女子掺扶着伤心的姑娘,让她以哭声和歌声向大房酒席上的亲族长者告别。在本村一位美貌的伴女陪同下,伤心地哭唱着离开娘家门,沿路哭去,直哭出寨门为止。从表面上看,奕车新娘的哭婚是哭别亲族邻友、儿时伙伴,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传统风俗(据说姑娘出嫁时不哭,今后的生活不会幸福)。其实,《哭嫁歌》却发出不谐和的“噪音”。奕车新娘的《哭嫁歌》,是父权社会里妇女用血泪凝结成的一支怨歌和一部哀史。奕车女子们借助于习俗的掩护,尽情地诉说了自己在父权制下的不幸命运,对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待遇,竭尽指责谩骂之能。两千年前的母系氏族被推翻以后,奕车女性作为失败者受尽了无名的冤苦,在父权家长制高压下过着低声下气的屈辱生活。只有当她们作为婚姻礼议的牺牲品被亲人和家族送出去的这一天,才得到发泄冤气的机会。在奕车新娘的《哭嫁歌》中,始终有着母系制抗拒父系制的悲愤的呼号声。

奕车女子的“哭嫁”风俗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民俗现象文化现象。对奕车女子“哭嫁”这一民俗现象只是一个窗口,从中可以窥视整个哈尼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精神状态。这一现象并不是她们与身俱有的,它是哈尼族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伴随物。随着历史的发展,“不落夫家”婚姻约定俗成,以致沿袭至今。按一般常规,奕车人的“不落夫家”婚俗,就是结婚后还没有怀孕的女子,奕车人叫“里虾虾”,就是不落夫家的意思。由于奕车人有婚前不落夫家的习俗——也就是说双方虽然成了亲,但尚未养育儿女的奕车女子,她们仍然处于一种很“自由”的状态。就是成亲后的奕车妇女,其感情也是十分自由的。只要在没有孩子之前,哪怕已经结婚了,也还可以自由恋爱,甚至把自己的情人带进家来。但是已婚的女子必须遵守二条法规:一是每个街天(十二天内)必须到丈夫家住一、二天;二是在过“十月年”、“五月年”时,必须回丈夫家吃祭品。而女子与别人受孕的子女的父亲,奕车人的习惯这是好的丈夫。但在有了孩子之后,妻子就要长期落住在丈夫家,奕车人称为“觉堵当”。这种行为就被严令禁止了,妻子严禁与他人谈情说爱、夜居性交,违者要被赶出家门。这为婚后男女青年再度寻求新生活提供了充分条件,并为社会所默许。而婚后与他人热恋又加深了“不落夫家”风俗的恶化,它既可能造成恩爱夫妻感情的破裂,又为被迫成婚的男女青年找到了一條生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奕车人先民男子们便采取向女方妥协、迁就的巧妙手段,让婚后的女子得到一定时期“不落夫家”的权利,以和解可能引起的暴力行动。由此可见,“不落夫家”婚俗实际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家庭婚姻矛盾的调和剂。

毋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革命。哈尼族奕车人的历史也不离其中。其实,这也是哈尼族奕车人习俗背景后面沧桑的历史前缘,它让人们了解哈尼奕车妇女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度时期的悲苦生活及时代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1]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2]白学光.论哈尼族哭嫁歌及其功利目的[J].民族艺术研究,1998.

作者简介:王美玉,(1965-),女(彝族),云南建水人,云南红河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2006年曾赴匈牙利访问留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婚嫁习俗
这些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写好春节的一个习俗
周大生 中国婚嫁文创系列 幸福花嫁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水上婚嫁
东莞婚嫁歌二首
明清婚嫁家具纹饰中暗藏的希冀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