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翰鑫
摘 要 文章依据笔者在逻辑思维学和批判性思维学领域的理论认知程度,结合自身在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观察、实践和探索,系统地从学习者和教育者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文科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四大理论性障碍问题。
关键词 文科学生 历史批判性思维 形成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
如果我们把马修·李普曼(MatthewLipman)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放入到历史学领域中去,①可以定义为:“历史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是熟练的、可靠的思考,它可以产生优秀的历史判断,因为它对历史背景和与历史有关的其他背景很敏感;它依赖于历史的标准,并且它是自动调整的。”历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分析历史学的思维技能,它本身目的就是要求学习者通过审视的怀疑的挑战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成果,注重反映学习者自身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一种逆向反思,以一种改良的形式重铸历史思维。这种对历史思维的反思主要包括识别学习者思想的基本要素:阐明历史目的、历史问题、史料信息、历史假设、辩证历史解释、历史概念、历史观点等,以及使用诸如科学性、准确性、联系性、深度、广度和逻辑性等等普遍智力规范和标准评价这些要素的能力。由此可见,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比较注重学习者思考历史问题的独立性,掌握有价值的思维过滤和思维判断,使历史知识和历史分析技能有效地植入学习者的历史思维头脑中,从而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产生新的评判标准。
通过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培养文科学生具备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障碍问题很多,而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于学习者本身,当然教育者的责任也不容忽视。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把培养文科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障碍归纳为四个方面,以供各位同行进行反思和提出新的观念看法。
1学习者缺乏或忽视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的存在,没有使用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使历史批判性思维缺乏真正的问题核心
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是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组成单位,它包含历史背景、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历史史料、面临解决的历史问题、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等内容,体现了历史问题中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学习者思考历史问题的目标和方向。如果学习者不重视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就容易出现思维判断的错误,或者思考问题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下面,笔者着重谈一下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在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中的价值和地位问题。
首先,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中,每一个要素和细节都不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证明对这个历史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由有二:第一理由是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能够使学习者洞察这个历史问题,并且知道如何运用它,思考它,解决它;第二理由是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在学习者的思维中越牢固,这对发展你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潜质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在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把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应用于历史问题中,将它们综合成一个条理分明的整体,从而形成历史问题具备内在逻辑的整体观。
其次,历史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来自于学习者对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的把握,也是其思维形成的核心过程。一般来说,历史批判性思维建立的开始,往往都是从历史问题的假设中开始的,所考虑的问题能否明确指向问题的本质,这就关系到学习者对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掌握和分析程度如何。此外,历史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它需要大量的要素和细节证明你假设的问题是否正确,促使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推理的过程是否科学,反思的结果是否准确。所以说,历史批判性思维形成如果忽视历史要素和历史细节的地位和作用,那么这种思维的构建最终是缺乏活力的,必将走向思维的僵化层面。
2学习者在观察和反思历史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存在缺陷
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到底需不需要逻辑推理能力?这一问题一直在历史教育学领域存在着争论。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历史学科的逻辑性特征不是很突出,广泛采用逻辑推理能力会限制了学习者对历史问题发散性的思考。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从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来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要求每一思想自身保持同一性;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互相矛盾与反对的命题)的思想必须否定其一;排中律要求对互相否定(互相矛盾与互相下反对的命题)的思想必须肯定其一。在历史学科中批判性思考就是掌握历史学领域中的内在联系,“逻辑推理”这个概念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学习者忽视了历史问题间的逻辑性,就会导致历史整体与部分的理解出现差异,甚至会出现理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历史思维的混乱。相反,当历史问题的各个部分彼此有逻辑地组合在一起时理解它们,或者把这些部分形成一个条理分明的历史整体加以理解,这就形成了我们所提出的历史逻辑能力。
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要注重历史逻辑能力的培养,其主要原因就是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产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规律,重新审视他们的观点是否有逻辑,是否有道理,去发现真理这才是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意义及价值所在。但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较注重学习者的个体独立地位,因而非常注重把个人的经验作为历史问题的评判标准。虽然,个人经验并不是完全都是错的,一些有价值的个人经验通常与我们所面临的历史问题联系起来,还会很快得出判断和结论。可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个人经验都是有限的。如果单从个人经验出发得出的历史结论,超出了历史学自身的客观规律性或者超出了我们自身所熟悉和掌握的历史学内容,这个结论就有可能是错误的。由于历史逻辑能力并不是与生俱的,正因为如此,个人经验也往往会成为历史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障碍。
3学习者缺乏对历史问题思考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流于表面形式。对本质问题的探索,缺乏内化理性思维的升华,从而使得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一种深层的内涵思维修养
从目前的观察来看,文科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处在被动接受、依赖性很强阶段;另一种是自我为中心的专制阶段。从共性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学习者对各学科的知识认知程度不深,学科间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强等因素造成的。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学习者一方面要体现出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而且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复杂性和潜在的其它问题;另一方面要现出思维的广度。比如问题的思考是否注意联系其他学科方面、其他观点、其他类似的问题,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充分考虑了他们。
对于上面所提出的两个极端,其中第一种与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格格不入的,基本上否定了学习者的独立性,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并对此做出评价。现在笔者关键分析的是第二种情况——自我中心的专制阶段对历史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障碍。
批判性思维从现实的教育意义来看,尊重学习者“主体性”地位的认识并没有错。但是过分地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我们很容易从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去判断历史问题,而不从历史的本身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妨碍学习者从最肤浅到最深的各个水平层次的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此外,自我中心也妨碍了对历史问题公正性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思维需要理解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它可能会动摇我们长期坚定的观点立场,但如果我们不能客观辩证地评价外来的观点,吸收有价值的部分,这会使我们丧失用来评价自己信仰正确性的那些资料。所以,能注意到我们自己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是从批判性思维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这个问题也应该值得教育者的重视。
4教育者自身教育实践(或模式)中的缺陷也阻碍了学习者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问题意识是历史批判性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思维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长期以来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势必打破各种框框的束缚。下面,笔者从教育者的角度重点谈谈造成教育实践(或模式)缺陷的三个根源性障碍问题:
第一,缺乏鼓励机制和合作环境的创造。学习者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教育者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非常重要。教育者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习者大胆质疑,发挥想象,敢于用新观点、新角度去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当学习者的历史观点、逻辑推理出现错误时,教育者就顺其谬误进行推进论证,当出现极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习者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错误之源。?创造合作学习环境是思考问题的最佳方法,因为历史批判性思维总是在否定中不断的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地交换意见,从而得到别人对自己思维的反馈,同时也能权衡他人的观点和方法。所以说,情感因素和合作精神往往是批判性思维产生的根源和动机。
第二,缺乏引导方法。有些教育者一直认为,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关键在于自身对历史问题的评判和反思,教育者的导向性作用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对此,笔者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毕竟,“导”可以看作教育者与学习者联系的纽带,文科学生(尤其在初级阶段)的知识层面和理论体系都没有成熟,教育者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习者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空间,也要帮助他们营建批判性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避免走入误区,进而逐步提高自身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缺乏评价体系。历史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既是教育者的困惑,也是学习者的困惑。就我个人看来,历史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关键在于是否遵循了该思维形成的核心过程,主要看学习者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是否能够通过历史细节和要素去考虑历史问题,是否能够根据历史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去思考,是否注意到反思历史问题的标准等等。因此,我们对学习者的评价不能只看结果,更要注重的应该是过程。
总而言之,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和产生障碍的过程。随着当前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思维中的角色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促使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对细节问题的探究。文章中,笔者着重探讨了文科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形成中的四大障碍问题,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还有待于今后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从而把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科学系统化地构建出来。
注释
① [美]Gerald M.Nosich.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柳铭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2.
参考文献
[1] [美]Gerald M.Nosich.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柳铭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2.
[2]古振诣.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