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芳
妇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在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妇女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时代的洪流中,澎湃着妇女勇于奉献的激情。须臾之间,六十春秋飞逝。50多年来,大理州妇联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能,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团结各族各界妇女参与经济建设,代表和促进各族各界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广大妇女在极积投身大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弘扬“四自”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在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中真正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为大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妇女利益的忠实代表,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坚实足迹,谱写了大理州妇女运动的壮丽篇章。
大理妇女工作的社会化格局基本形成。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强了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引领大理妇女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尤其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采取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为大理妇女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使得妇女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确保妇女在获得资源、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先后颁布实施了《大理州妇女儿童发展“九五”规划》、《大理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一2010年)》等地方性法规,并纳入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各项权利,促进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妇女工作,不断加强对妇联工作的领导,始终重视妇女事业的发展,把妇女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妇联工作汇报,给妇联工作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坚持在妇联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科学定位,不断指导妇联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创新,使妇联工作上水平、上层次,专题研究解决妇女和妇联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重大问题。支持妇联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健全妇女工作的领导制度和机制,高度重视妇女对社会生产和人类再生产的贡献,关心和支持妇女发展的良好社会局面已经基本形成,男女平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为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协调、部门合作、各界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格局,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妇女在大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展现新的风采。全州总人口345.7万人,其中女性171.4万人,她们同男子一样参与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文化、教育、医务、商业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行业中充分展示了女性的优势,大批优秀女性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在农村,妇女的变化更加令人瞩目。通过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巾帼科技信用贷款、“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等活动,广大农村妇女在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增强了妇女科技增收致富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推进我州农村改革,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力量。截止2008年,全州共有939万人(次)妇女参加各种实用技术科技培训,涌现出女科技示范户43746户,女农民技术员14078名,17404名妇女成为女能手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31977名妇女外出务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各级妇联组织累计运作妇女发展循环金、政府贴息扶贫贷款、小额信贷、项目资金等7565.82万元,扶持妇女26656户,支持3859名妇女成功创业。2009年5月,州妇联启动了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工作,为600名创业妇女提供创业资金3000万元;为创业妇女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开展“建西部美好家园”、“妇女·家园·环境”、“保护洱海·巾帼行动”、“建设新农村·美化新家园·村容整洁大行动”等活动,筹集近157万元资金,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1626眼,解决了8448人及8057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6044.3亩。创办“三八”绿色基地158块;仅2004年就有52万名妇女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结合州委、州人民政府开展的“洱海保护月”活动,紧扣妇女工作实际,拓展出了“保护洱海·巾帼行动”,广泛发动妇女参与洱海保护行动。在城镇,各级妇联组织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广大女职工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立足岗位创一流成绩,为企业的改革与脱困、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建功立业。2001年至2006年,全州共开发就业岗位88699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1525人(其中女性人数占了50.2%)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截至2006年,全州共有25432名下岗失业人员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其中女性下岗职工15000名,共有50438人次(其中女性人数占58%)享受减免税费的政策优惠,减免税费总金额达2259万元。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女性群体占据了很大比例,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为推动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广大女知识分子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建功立业;部队女官兵和政法战线女干警忠于职守,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女性的巾帼风采。
妇女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全州广大妇女充分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都活跃着女性奋斗的身影。妇女随着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文化素质的提高,政治地位有较大提高,妇女不仅从家庭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生产建设,而且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截止2008年全州有处级以上女干部111名,其中地厅级女领导干部6名,正处级女干部20人,副处级女干部85人;副科以上女干部1556人。州级党政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领导班子中配备妇女干部56名;12个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配备妇女干部49名;110个乡镇领导班子中配备妇女干部111名;全州1124个村、社区党支部中配备妇女干部227名。州第六次党代会代表484名,其中女代表105名,占代表总数的21.69%,比上届增加7.09个百分点;十二届州人大女代表占同级代表数的31.37%,较上届增3.27个百分点,十一届州政协女委员占同级委员数的33.53%,较上届增8.53个百分点。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妇女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勤政为民,以出色的成绩,廉洁奉公的作风和敬业的精神,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广大群众的信任,政绩斐然。
妇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新的作为。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在社会上,弘扬文明新风,热心公益事业,参与保护洱海·巾帼行动;在工作中,关心集体,尽职尽责,勇于奉献;在家庭中,倡导夫妻和睦,敬老扶弱,用科学方法教育子女,崇尚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推动家庭团结和睦为核心,教育子女为重点的各类先进评比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致力于以家风促民风,以家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妇女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州违法犯罪、社会劣迹、吸毒和艾滋病等特殊家庭明显减少。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广泛、深入、生动地宣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典型事例。四川汶川“5.12”地震后,全州广大妇女和各级妇联组织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踊跃参与募捐活动。全州妇联组织共捐款50万元,妇女个人捐款300万元。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尹晓琳、李春梅、郑昆芳,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马琴、马琼花、王瑜兰,云南“感人母亲”—高翠仙、袁凤仙、邹秀英等先进妇女先进典型;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好母亲、好妻子、好媳妇、好女儿,成为我州“四个文明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这些先进典型和集体荣誉,大大激发了白州广大妇女投身现代化建设的高涨热情和巨大活力。
妇女工作机构健全和妇女儿童保健水平普遍提高。随着《大理州“九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及《大理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实施,妇女儿童事业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业。全州各级妇联组织,依据“两规”努力为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较好地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到2005年底,州、县市、乡镇均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州级成员单位37个。12县市妇儿工委了成员单位达300个,121个乡镇(含三个农场)的成员单位达1324个,建立和健全了州、县市、乡镇三级领导机构网络;建立了州妇儿工委联络员工作制度;加强了妇儿工委办公室建设,全州共落实了妇儿工委办公室人员编制13人,有10县市落实了人员编制,占83.33%;州级和7个县市工作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全州女性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比例增加程度不断提高,两性受教育水平差距缩小。到2008年初中和高中阶段女性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4%和60%;普通高中在校生50253人,其中女生27864人,占55.5%;中职在校生30496人,其中女生17182人,占56.3%;全面落实了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州享受免杂费补助公用经费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99%。实施“春蕾计划”、“安康计划”等社会公益活动,救助贫困儿童,让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得到了海内外大力支持,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先后在南涧、漾濞、云龙、巍山等10个县开办了有1150名学生就读的“春蕾女童班”41个,帮助7000多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救助2000名女童,搭建“春蕾桥”9000对。资助贫困女大学生65人,新建“春蕾学校”8所。携手贝因美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爱心活动,接受捐赠价值327892.30元的贝因美婴幼儿食品,分发给4个县市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据统计全州共有12000多名儿童受益,为改变贫困地区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做出积极贡献。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现了新突破。各级妇联组织加大对《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力度,进行执法检查,加大对受害妇女权益案件的查办力度,有效地遏制了各类侵害妇女违法案件的发生,使新时期妇女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大力推进“维权行动计划”,努力解决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妇女干部陪审员、妇女权益法律援助等制度,开展“三八”维权周和妇女学法律活动,联合公安局建立家庭暴力预警系统和“110”家庭暴力报警中心,加强协调服务网络建设,有7个县建立了维权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妇女法律援助分站。州、县、乡、村四级妇联信访网络进一步完善,每年全州各级妇联接待3000多名妇女群众来信来访,通过接待处理、法律服务为前来投诉的妇女排忧解难,信访结办率达95%以上,为受害妇女伸张了正义。建立了大理州法律援助中心妇女分站,出台了《关于做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工作意见》,基本形成了社会化维权工作的格局。仅2007年就为经济困难和残疾妇女223人提供法律援助,通过机制创新,增强维权服务能力。建立了特邀妇联干部担任妇女儿童权益案件陪审员的制度。通过开展“不让黄赌毒进我家”、“拒绝毒品,不让艾滋病进我家”等系列活动,妇女参与禁毒防艾的意识明显增强,仅2006年和2007年就有221万名妇女参加禁毒防艾培训,艾滋病防治志愿者达到5092名。建立州级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11所,举办示范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培训班,组建州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到2007年,全州共有各类家长学校1426所,其中农村家长学校808所,家庭教育咨询站19个,“双合格”家庭教育协调领导组39个,家庭教育讲师团9个,每年培训家长保持在43万人左右,家长家教知晓率城市达90%以上,农村达60%以上,有力促进了儿童工作的健康发展。
妇联组织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妇女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妇女组织网络,妇女工作触角伸向了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妇女利益的忠实代表。州妇联认真抓好建立健全妇联组织、网络、配齐配强妇联干部和妇代会、妇工委主任、解决落实好村妇代会主任报酬、建立健全规章管理制度。抓基层组织建设试点(25)个,开展创建“妇女之家”(妇女学校)活动,州级优秀妇女之家208个,省级59个,总结表彰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集体1357个,先进个人3013名,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推进和加强。全州各级妇联组织着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四型”组织,提升妇联干部理性思维、依法办事、协调服务的能力,妇联组织能力显著增强。全州共建立妇女组织机构1233个。机关、企业、团体单位的妇委会346个。全州州、县(市)、乡(镇)、村(居委会)共配备专、兼职妇女工作者、妇代会主任(居委会)1317人。在村委会、社区、企事业单位创建妇女之家(妇女学校)952个。各级妇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不断推动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妇联组织的发展壮大,妇联干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为引领妇女投身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回顾新中国建立60年,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的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发展历程,自治州的各民族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发生了跨越时代的极其深刻的变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开启了大理妇女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白州广大妇女在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展示了大理妇女的聪慧勤劳、自信坚韧、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在伟大祖国的繁荣进步中,实现了大理妇女事业的新发展。回首60年闪光的足迹,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围绕和服务于州委、州政府工作大局,始终把广大妇女群众的需求摆在首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妇女事业才能有作为、有地位,妇女事业才会取得新辉煌,实现新发展,广大妇女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才能创造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大理妇女的新业绩!
(国庆成就专辑主持 廖惠群)